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分析
2018-11-19袁国军宋光钧
袁国军,宋光钧
(皖西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这是在国家层面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行的战略部署,也是首个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的顶层设计文件。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地方应用型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出新时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大学生的应用型核心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首要任务。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使命与根本任务,而大学生的应用型核心能力则是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点。社会往往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来衡量其办学水平。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与评价模型,可以为地方普通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目前,众多学者在人才综合素质评价、能力素质评价、就业能力评价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深入,而在地方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全面。本文从思想道德、奉献精神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地方本科高校大学生应用型核心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了应用型核心能力评价模型,给出了量化评价方法,和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基于模糊综合判断法,赵洪章构建了毕业生综合素质二维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童杰,李郡构建了本科应用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给出了可供量化的评价方法[2]。安晶,徐振国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给出了互联网情境下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建议[3]。针对以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传统模糊评价方法在权重确定方面存在的缺陷,胡晓天等构建了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估模型,并给出了实验检验[4]。阮树朋等针对目前多数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采用递阶层次结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5]。基于多元智能统计分析方法,吕海侠构建了高校学生综合素质优化评价模型[6]。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素的分析,许瑞瑞给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因子[7]。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胡灵芝研究了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8]。张熠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调研法,从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高校经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9]。基于层次分析法,樊英构建了由基本素质等四个方面17个指标组成的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得到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10]。基于AHP方法,唐艳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11]。黄波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出发,对构建就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意见建议[12]。基于麦克里兰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弓宪文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能力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13]。
1 层次分析法(AHP法)简介
20世纪70年代,美国A.L.Saaty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AHP法是对一些难以完全定量分析、较为复杂与模糊的问题进行评价、决策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在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时,往往面临的是一个由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多个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解决这类复杂的系统决策、评价、排序等问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数学建模方法之一便是层次分析法。
图1 层次分析法结构图
定量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模型化是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复杂系统问题的思维过程。应用层次分析法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构建不同层次和指标体系,将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通过对各个因素间两两相互比较,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然后计算比较矩阵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不同指标的权重,为评价、决策、排序等提供了量化依据。层次分析法大致按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第二步,构造出各个层次中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第三步,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第四步,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逐层各个细化的指标,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顶层指标的评价值,再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即能得出问题的评价、决策、排序等结果。
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模型
2.1 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之前,须建立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参考和借鉴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管理学、人力资源、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综合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听取和征询了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本着全面性、综合性、系统性、完善性的原则,经过多轮次的修正,形成了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的27个初步指标。通过对在校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合现实情况和背景,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学生应用型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学生应用型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2.2 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模型
根据表1,建立如图2所示的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
图2 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多个指标,而每个指标对最终核心能力评价结果的影响并不相同,也即每个评价指标并不具有相同的权重。以严格的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常用的多目标评价决策方法,常用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因此,本文运用AHP法来确定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一级指标有思想道德、奉献精神、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四个指标,在参考专家意见和调查问卷结果的基础上,这里采用成对比较法,得到成对比较矩阵如下:
同理,对于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构造两两相互比较的成对比较矩阵,计算其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参考专家意见和调查问卷的结果,采用成对比较法构造的成对比较矩阵如下:
B1,B2,B3,B4的最大特征根分别为λ1=3.0183,λ2=4.1707,λ3=3.0536,λ4=4.1315,由此可得一致性指标分别为CI1=0.0092,CI2=0.0569,CI3=0.0268,CI4=0.0438。当n=3,4时,查得随机一致性指标RI分别为0.58和0.90,因此,可得一致性比率分别为CR1=0.0158,CR2=0.0632,CR3=0.0136,CR4=0.0702均<0.1,故成对比较矩阵B1,B2,B3,B4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即B1,B2,B3,B4的不一致性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B1,B2,B3,B4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分别为(0.7238,0.2762,0.6323),(0.4402,0.7714,0.3662,0.2777),(0.8957,0.3762,0.2370),(0.1348,0.5153,0.8023,0.2694),将其归一化处理后得(0.4434,0.1692,0.3874),(0.2372,0.4157,0.1974,0.1497),(0.5936,0.2493,0.1571),(0.0783,0.2993,0.4660,0.1564),即为14个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根据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得到组合权向量W=(0.0418,0.0159,0.0365,0.0423,0.0740,0.0351,0.0267,0.1338,0.0562,0.0354,0.0393,0.1503,0.2341,0.0786)。
设14个二级指标为Xi,i=1,2,…,14,写成向量形式为X=(X1,X2,…,X14)T,则可得大学生核心能力总得分Y=WX,即为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模型,可用于对地方应用本科高校大学核心能力的评价。
3 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建议
培养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计算出大学生核心能力指标的权重,找出一些关键能力,有利于培养计划的调整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
3.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结构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当前,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社会对大学生核心能力需求为导向,对照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能力结构,特别要注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大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培养社会企业需要的核心能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3.2 加强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
在“两创”背景下,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举办了几乎覆盖所以学科专业的学科技能竞赛和各种科技实践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引导、激励、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科技实践活动,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面向全校学生,进行各种科研项目立项,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大胆尝试,举办高质量的各种类型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形成全校氛围的创新环境。
3.3 强化奉献精神和团队意识教育
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奉献精神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社会不断转型、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更要大力提倡和弘扬奉献精神。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社会,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并肩作战。当前各种知识、科学技术不断出现,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实际的工作中,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知识和技能几乎难以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需要团队合作,具有团队意识,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创造出超越个人的业绩。团队的核心是奉献,需要团队成员不计个人得失,共同奋斗,共同奉献个人的才智,实现团队目标。面对95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要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在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等方面,强化奉献精神和团体合作意识教育,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3.4 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重任。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期间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思想道德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使得社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往往陷入迷茫状态,在此背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尤为重要。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品德修养、诚信精神等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礼貌和礼仪养成教育,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4 结语
建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有利于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在校学生、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结合现实情况和背景,构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学生应用型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给出了量化评价方法和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可为地方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合理的参考,有重点地进行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