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疾病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2018-11-19付新伟
付新伟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人民医院,河北 唐山 064300)
0 引言
冠心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脏疾病,多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等因素,导致心肌机能障碍,从而造成器质性病变,症状表现主要集中在胸腔中央部位,产生压榨性的疼痛,同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1]。故本次研究选择120例冠心病患者给予临床护理研究,探究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出120例,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分别予以不同类型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共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40~75岁,平均(62.5±3.5)岁;同时予以观察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共计60例,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41~76岁,平均(63.5±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其文化程度、入院时间、生命体征、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健康教育
因冠心病患者年龄相对较大,因此在给予健康教育的同时,需注意方式方法,根据中老年患者文化程度与接受能力,讲解冠心病的病症机理,避免其因疾病的不了解所铸造成的恐慌,同时给予家属相应的健康宣教,指导其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树立正确面对疾病的信心[2]。
1.2.2 心理干预
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积极主动与中老年冠心病患者保持沟通,建立友善、和谐的交流渠道,使其感受到被关心、被重视,联合家属共同进行心理干预,列举相关成功康复病例,促使其树立面对疾病的信心,逐渐改善其情绪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2]。
1.2.3 用药护理
告知家属相关药物的使用规范,确保冠心病患者用药的定时、定量;不可随意更改用量,使其明确不同药物的应用目标,用药原理及临床治疗效果,告知患者相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使其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因药物造成的临床纠纷,使其能够对冠心病药物养成全面的认识[3]。
1.2.4 行为干预
指导患者按时作息,不可熬夜,引导其养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戒除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指导其适量运动,强健体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运动量,可通过太极剑、慢跑、散步等方式,提升其机体抵抗力,避免其他疾病干扰[4]。
1.2.5 饮食干预
联合医嘱,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搭配,规划实际的饮食计划,指导其多食用高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口味选择以清淡为主,少食多餐,坚持低盐低脂标准,避免摄入相关刺激性食物,维持营养均衡[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通过自制疾病认知功能评分系统观察其疾病认知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理想。同时观察其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合理饮食、坚持运动、服药管理及复查等指标[6-7]。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其疾病认知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疾病认知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护理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功能评分对比(±s)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6060 t P 42.64±5.5441.94±5.610.3640.11292.96±6.8875.27±6.1514.6500.001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因其发病率高、病情危急、多集中于老年患者等特点,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心绞痛型、心肌梗塞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缺血性心肌缺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及猝死型等疾病类型,在情绪比较激动,或是劳累时,冠心病患者会出现胸骨后或者是心脏前区的闷痛,运动后容易出现头痛、牙痛、腿痛等症状,心律不齐反复,心跳过缓;同时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短等症状[8-9]。临床治疗通常选择钙通道阻滞剂,硝酸脂类药物,必要时可行冠心病的介入治疗(PTCA+支架术),严重者可考虑进行外科搭桥手术[10]。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比[n(%)]
本次研究发现,在相应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异常症状,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疾病认知能力,促使其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治疗依从性,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