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的影响研究
2018-11-19杨扬
杨扬
(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安徽 蚌埠 233000)
0 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科临床收治患者中占据比例较高的疾病类型,作为炎症性疾病此类患者主要表现出进行性的气流受限病理特征,在疾病的出现和发展过程中炎症细胞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对于进入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当前主要给予扩张支气管以及预防感染等手段治疗,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但从整体而言却不能有良好的调整效果,停药后病情容易反复[2],且依然持续影响患者相关指标,降低机体防御力和免疫功能,反复发作甚至引发相关并发症,对患者依从性会造成一定的打击,降低其生活质量[3]。鉴于此,本院意识到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考虑提高疗效治疗方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护理干预的辅助价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自身疾病并配合治疗[4],保障其依从性,对于提高对病情的干预效果有重要意义[5]。本院自近年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并落实后,有效保障了治疗方案的贯彻落实,确保病情得以在有效控制范围内,现将收治患者数据整理并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本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诊疗处于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0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在42~68岁,平均(52.4±5.2)岁;平均病程为(12.1±2.7)岁。纳入标准:患者临床表现及体征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4](呼吸病学分会制定)关于此类疾病诊断内容相符合;处于稳定期;每天症状发作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因肿瘤、真菌感染、过敏等情况导致出现相关呼吸系统症状;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脑血管疾病情况;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精神障碍或者交流障碍情况;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明确表示拒绝配合研究。根据患者所接受护理方案差异为准将其以每组50例分为常规组与针对组,组间基线数据分布情况在统计学软件处理后提示差异无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认病情后立即应用止咳、吸氧、化痰、平喘以及抗感染等常规对症西医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的纠正。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环境护理、用药指导、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以及饮食指导等[6]。
针对性患者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成立针对性干预小组。小组成员由高年资护士担任领导层,指导科室护士学习关于《COPD诊疗指南》[7]当中相关疾病的知识,确保在护理过程中能够敏锐地掌握患者病情状态,调整护理内容,始终保持针对性与专业性。②健康教育。调整当班护士对患者巡房的间隔和频率,积极交流和沟通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有效的护患关系。根据患者年龄、知识吸收能力、学历等内容选择对应的健康教育方式,主要为视频、图片,辅以文字、口头讲解等方式[8],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关于疾病的治疗手段、高危因素、护理内容、用药应注意事项、氧疗效果、安全措施等,如有烟酒习惯的应尽量戒除,保持良好遵医行为对于病情控制的重要性等。对患者及其家属有不理解的地方耐心讲解,提高其自我护理的认知程度和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配合医护干预[9]。③重视心理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偏长且不易彻底控制,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社会活动,在病情影响下甚至会演变成焦虑抑郁情绪,因此要鼓励患者,疏导其负性情绪,通过列举成功控制病情的案例或者定期组织病友交流会,让顺利控制病情的患者交流自己的治疗心得。④家庭护理指导。患者的病情治疗不仅在医院进行,家庭也是对抗疾病的一个重要场所[10],发放关于患者出院之后的自我护理方案,鼓励、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到其保健护理工作当中,辅助患者进行院外的康复锻炼并监督其是否严格根据医嘱进行保养。日常监督内容包括平地行走的时间、记录,每次锻炼前后的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等变化,重视长期氧疗对疾病干预的重要性,指导如何操作家庭氧疗,不得随意停止或者减少氧疗的次数。⑤饮食指导。日常饮食遵循少吃多餐原则,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以及容易消化的食物。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治疗后患者典型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咳喘、肺部哮鸣音等消失,对日常生活状态未造成严重影响,判定为痊愈;治疗后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有效控制,能够实现大部分生活自理,判定显效;疗程后相关临床、体征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改善但需要家属辅助配合,判定为有效;疗程后患者临床、体征和生活自理能力均无改善,判定无效[11]。
在患者治疗前后对其肺功能指标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以及炎症介质IL-6(ELISA法检测)、hs-CRP(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进行记录并统计学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SPSS 20.0做统计与分析,具体经t检验及卡方检验,由(±s)与(%)对检验结果做描述,P<0.05说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2.0%,针对组患者有效率为92.0%,针对组具显著优越性(P<0.05),详情请见表1。
表1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比较
2.2 临床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肺功能及炎性因子进行检测,两组均有所改善,针对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2。
表2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指标影响(±s)
表2 两种治疗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临床指标影响(±s)
IL-6(ng/L)对照组(n=50) 治疗前 1251±318 61±8 22.6±6.2 91.5±11.9治疗后 1768±324 68±12 14.3±5.2 42.4±6.7针对组(n=50) 治疗前 1257±317 60±12 21.7±6.2 92.6±12.3治疗后 2082±298 76±12 10.2±4.3 21.8±5.2组别 时间 FEV1(mL)FEV1/FVC(%)Hs-CRP(mg/L)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征为气流受限,整体以进行性的状态发展,具有病程长以及容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病情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折磨相对更为长久,部分患者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后不能彻底控制病情,从而导致依从性严重下降[1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患者所造成的负担和威胁也对应提高,诸如憋喘、胸闷等症状导致患者正常生活受到明显破坏,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不仅是对患者,对其家庭和社会也是一种沉重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心理状态、依从性等都对疗效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制定的针对性干预手段充分考虑了患者疾病的病因、特点、治疗手段、预防措施等,通过合理有效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避免由于长久不能有效控制疾病后出现的恐惧感,同时为患者通过心理教育降低其心理障碍情况[13],心理因素对于疾病治疗质量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本院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此外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指导护理,让患者了解到生活过程中可能对病情造成刺激或者恶化的因素,尽量避免,同时重视自身机体的锻炼,提高免疫机制与防御程度,配合治疗改善肺功能,抑制相关炎症因子,从多个方面配合治疗以保障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干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