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论式演讲,成就高效的课前演讲

2018-11-16付丽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摘要:辩论式演讲是采用竞争的方式打造的高效课前演讲。这种具有开创性地演讲方式,运用同伴教育——同伴竞争与同伴互评的方式,采用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的行为改变理论,旨在解决“课前演讲”过程中常见的准备内容不精当、演讲时间不可控、听众听讲无兴趣这三大问题,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辩论式演讲;高效课前演讲;行为改变理论

课前演讲是语文课堂开始的传统形式,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开展过多年的课前演讲,演讲的内容涉及“传统文化大聚会”“站在巨人的肩上”“好书推荐”等诸多方面,但实践中经常出现演讲者演讲内容准备不精当、演讲时间不可控和听众无兴趣三大问题。之后,笔者发现采用辩论式演讲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辩论式演讲的定义

辩论式演讲采用竞争的方式,是由两位演讲者进行对立观点论证的新型课前演讲形式。它利用辩论中人员的双边性、观点的对立性、论证的严密性、追求真理的目的性等特点,[1]与传统的课前演讲相结合,运用同伴竞争与同伴互评的方式,充分发挥同伴教育的优势,[2]激发学生的演讲内驱力。

二、辩论式演讲的具体操作步骤

辩论式演讲在具体操作中分为四个基本步骤:演讲前的准备阶段、课堂演讲、同学评价总结和教师阶段性总结。具体实施如下:

(一)演讲前的准备阶段

充分的准备是保证演讲顺利进行的前提。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掌舵,把控演讲方向。演讲话题的选择,是教师对学生能力的预设、演讲目标的制定与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等多个方面综合权衡的结果。辩论式演讲的话题设置可深可浅,深可联系《论语》《孟子》等中国传统经典,让学生辨析“仁”“义”等传统哲学问题;浅可从时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人生。

联系笔者所任教班级学生思维活跃但思考浮于表面、文化积淀少等特点,选材时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即话题的思辨性、可用性、哲理性和即时性。

思辨性要求演讲话题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争议空间,否则将无法设定对立的正反双方。而我们本身处于社会大变革的环境之中,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可用性是由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的。高中生正值青春年华,涉世未深,对有些特殊话题无法涉足,进而无法思考或无法讨论。同时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角度考虑,有些话题并不适合在公开场合谈论,需要教师进行有意筛选。

哲理性則基于材料内涵的考虑,材料不能浮于表面。

即时性是选择最新颖的社会热点,这是学生最关注、最欢迎的,也是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需求。当然,若没有合适的热点材料,也可用其他经典的事件性材料替代。

比如,由莫言回应假鸡汤:“很多文章的金句是我写不出来的,这些作者不要长期隐姓埋名,这么好的作品归到莫言名下,让我占了多大便宜啊,他们还是应该把自己的孩子领回去。”教师可以设置话题:假鸡汤为什么能够流传甚广呢?是假鸡汤具有真滋味;还是假鸡汤假滋味,借助名人才得以流传呢?通过“假鸡汤”,让学生思考的是“真与假”的关系。“假鸡汤”的“假”是否应该一概否定?它是不是“真鸡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讲时既能分析鸡汤“假”的成分,又能看到其中的“真意”。

再比如,关于地名洋化的问题,“卡布奇诺”“普罗旺斯”“卡地亚”“地中海”这样的地名并非都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都特别偏爱“洋名称”。这是一个较老的话题,但依旧能反映当代的社会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思考这一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自卑,我们应该选用本国、本民族的地名;也有人则认为这是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是文化自信。 对此,你怎么看? 当然,教师还可以从洋与土、现代与传统等多种角度进行设问,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第二,制定演讲规则,磨砺演讲过程。演讲规则决定了演讲能否顺利进行,具体细致的规则向学生呈现的是演讲的具体要求及具体做法。学生在拟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的过程中,可以此为标准努力修正自己的演讲。笔者将参与演讲的角色设置为:主持人、演讲者和一周大总管。主持人是掌控演讲节奏者;演讲者是核心,是精彩内容的呈现者;一周大总管则是本周的史官,秉笔直书优劣得失。

(二)课堂演讲

学生呈现在课堂上的演讲虽然仅仅只有几分钟,对于整个辩论式演讲的全过程而言,是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而这一角却是同学评判其演讲好坏的依据,是演讲者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的依据,也是后期进行总结的依据,这一部分在整个演讲中处于核心地位。

(三)同学评价总结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更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同伴教育,利用同伴互评,将演讲者在观点态度、内容选取、演讲仪态、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突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让演讲者借助同伴的视角,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演讲。在同学之间不讳言、不贬低、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相互比较中,更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风气。

笔者采取了学生“一周双评点”的方法。演讲当天,在演讲结束之时由改变看法的同学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这时,通过横向对比,内容上一般能做到一针见血、直指要害,给演讲者提出中肯的建议,同时也给点评者警示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但当堂评点有着时间上的局限性,很难进行纵向比较,拓展延伸。而“一周大总管”当周的评点则是学生就当周所有同学的演讲进行的纵向比较,引领同学回顾本周内容,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角度,做出理论上的总结、提示。

正是这样一种“一周双评点”的学生评价机制,演讲者在内容、守时、仪态等诸多方面,愈来愈精益求精,不断进步。

(四)教师阶段性总结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的行为改变理论将想学习事物的等级分为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3]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将 “舒适区”越变越大。教师针对一段时间内演讲中呈现出的突出优点,顺势而为,总结梳理,然后再指导学生学会这一技巧,将其运用到演讲之中。

三、辩论式演讲的意义

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式演讲,笔者发现这一演讲形式的魅力逐渐凸显,它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课前演讲中常见的问题,而且当学生在参与课堂演讲时,他们有了主动意识——能够主动地积累、梳理、整合材料;思维开始摆脱扁平化——可以多角度理解人生,可以关注社会、历史、文化、民族等多个层面,理解材料有了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意识。同时,学生在演讲仪态、演讲语言等方面也有了大幅提升。

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正符合《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语文运用能力,发展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传承与理解文化。”当我们将辩论式演讲根植于现在所处的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时,会发现它又具备了更加强劲的力量:它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有助于推进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弘扬时代新风等教育要求的有效途径。

注释:

[1]游梓翔.认识辩论[Z].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03.

[2]陈善礼. 新生入馆同伴教育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8).

[3]熊伟荣,顾美丽.学习区理论:让教师的学习真实发生[J].今日教育,2017,(5).

作者简介:付丽娟(1983—),女,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