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探讨
2018-11-16王土根
王土根
[摘 要]解题能力是衡量初中生数学素养的主要指标.加强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要讲究循序渐进,可以从数学基础、审题、思想和习惯等几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探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9-0030-01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一线初中数学教师苦苦深研的课题.在这,我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谈一些粗浅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加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和家长常常和学生念叨:要打好数学基础,再去训练“偏、难、怪”的题型.的确,地基不牢何谈拔地而起建高楼.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学牢数学基础知识.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定理、定义、公式等基础知识后,学生才能顺利地找到解题的依据,进而透过题目表面意思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顺利有效地解答问题.例如,学生学习完绝对值、数轴的基本概念和有理数加减法运算后,进行如下问题解答.
已知如图数轴上的a、b、c三个点的位置 ,求∣a-b∣+∣b -c∣+∣c-a∣的值.
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学生在解答时若未深入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用法则很难求解.要先从数轴上确定a、b、c三个数的正负值,然后根据各数的大小关系确定绝对值符号内部各数的正负,即a-b<0;b+c<0;c-a>0,然后依据绝对值的性质将绝对值的符号去掉,通过有理数的运算最后完成求解.学生对解答上题感到困难,原因是他们对数学概念、定理、定义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实际教学中,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就必须着力加强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才能为顺利解题提供支撑.
二、加强学生审题能力培养
初中生普遍存在盲目解题的现象.题目给条件较明显还好,稍有隐含条件,他们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盲目解题是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有侧重地引导学生彻底改变这一解题坏习,让学生形成解题必先细心分析题意,统筹掌握全题后才着手解题的良好习惯.通过全面深入理解题意,可以有效挖掘出题中隐含的条件,进而防止丢掉题给条件而无法顺利解题.同时也能够找到更加简捷的运算方法,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计算“20132-2012×2014=?”时,有部分学生在看到问题后,直接就本本分分地进行计算.20132=4052169,2012×2014=4052168.好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是1.虽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学生倍感这道计算题的“难度”——数值太大,太过难算.而没有盲目计算的学生却算得很轻松,这部分学生通过认真审题,分析得出这样的计算方法:20132-(2013-1)(2013+1)=20132-(20132-1)=1.通过两种计算比较,可见认真审题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要求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都要做到“一读、二画、三复述”,即做题的第一步要“细读”题意,可以小声读出来,逐渐提高读题的能力;第二步要用“||”把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分开,或者用“―”标出已知条件,用引号“ [?]”来表示关键词;第三步是解答问题后,再仔细复述一遍题意,旨在确保真正理解和掌握全题.通过上述三步训练,可以有效促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对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记忆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三、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十分重要,是教会学生掌握解答几道数学题无法比拟的.学生一旦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就拿到了打开数学殿堂的钥匙,就可以去发现和揭示数学问题解答的规律,举一反三应付各种变化的题型.然而,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仍然存在“灌输式”的题海战术现象,以为大量地做题,千篇一律地强化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忽视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师生严重“疲劳驾驶”,使得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已经掌握了一类题的解法,再反复训练做题,他们的思维会变得僵化,形成固定思维,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应该着力加强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加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掌握一种题型的解法,掌握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和思想.
四、加强学生数学解题习惯的培养
规范性解题是初中数学教学应该着力加强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养成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課堂例题或学生作业的讲解中,教师应特别注重自己板书的规范性书写、语言表达的严谨,每个步骤都要有理有据,上下逻辑环环相扣,给学生做解题示范的好榜样.学生参照教师解题的习惯,逐步模仿内化成自己的良好解题习惯,为高质高效解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日常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解题的思想和方法,思考哪种方法简捷更易于掌握,哪种方法更能体现这一类题的思想,解题过程中易出现哪些差错和遗漏.教师要有侧重地引导学生抓住实质,揭示规律,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