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信息分析
2018-11-15罗建军蒋国庆杨天翼
罗建军 蒋国庆 杨天翼
严重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6种疾病[1],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征。近十年来,各地以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2]为契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了居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住院和随访管理服务。2011年8月,国家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国家信息系统”)正式研发上线[3],全国各地将报告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信息录入该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动态收集和分析各地患者情况,为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了解重庆市各区县报告发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情况和社区随访服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找出工作薄弱环节,本研究对国家信息系统中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管理治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为各级政府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针对性制定精神卫生救治救助政策及开展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截至2016年底,重庆市所辖的基层医疗机构录入到国家信息系统的所有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疾病诊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6种严重精神障碍[1]。
1.2 方法 数据来自于国家信息系统,运用百分比、均数等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国家信息系统的各级数据质控员定期进行数据质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证数据可靠。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公布数据。各项指标计算参考相关文献[4~6]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国家信息系统使用情况 截至2016年底,重庆市38个区县(自治县)、万盛经济开发区和两江新区开通了系统用户账号,均开展患者信息录入工作,系统注册用户达1 271名,实现系统使用区县级覆盖率100%。
2.2 在册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到2016年底,重庆市累计建档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37 852名,除去死亡患者后,在册患者为128 971名,对比2015年数据,增加10 321名,环比增长8.7%。在册患者男女比例为1.06∶1;年龄18~59岁人口占72.2%;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87.08%;农民超过60%;从事工作的患者比例不足1%;贫困患者占61.36%;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占78.01%。见表1。
2.3 患者登记管理及治疗情况 南川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达7.33‰,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6],位居全市首位;两江新区报告患病率最低,管理率最高,武隆县管理率最低;江津区规范管理率最高,黔江区最低;大渡口区服药率和规律服药率最高,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最低。见表2。对比2015年重庆市各项工作效果指标,2016年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报告患病率同比增长16.22%,管理率同比增长2.67%,规范管理率同比增长35.77%,服药率同比增长7.64%,规律服药率同比增长10.13%。见表3。
2.4 登记患者未治期情况 2016年,重庆市在册患者中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未治期分别为2.87年、3.48年、3.49年、3.86年、5.8年和11.56年。
表1 2016年重庆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表2 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登记管理及治疗情况
表3 2015年与2016年重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情况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公布了2016年重庆市各区县登录使用国家信息系统情况,分析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评估了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效果。国家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由各级数据质控员进行日常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每月开展数据质控,及时整改,数据质量较高,故本研究分析结果能为各级政府部门完善精神卫生相关政策提供支持。
与2016年全国数据[6]相比,重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男女性别比、未婚率与全国数据接近;文盲率远高于2010年国家人口普查[7]数据;贫困患者占61.36%,实际比例可能更高,一是经济状况不详比例占20.55%,二是《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1]中定义贫困是指享受低保。以上人口学特征,提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大多处于贫困状况,未婚比例高,社会支持较差,属于社会弱势、特殊困难群体,社会和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重点关注,政府各级各部门应整合资源,提供多渠道的救助。从疾病诊断分类看,患者以精神分裂症为主,其他5种疾病约占20%,与国内部分地区[8,9]报道结果接近。精神分裂症是造成精神残疾主要原因之一[10],发生暴力风险及犯罪约为正常人的4.6倍[11],提示应以精神分裂症诊断和治疗为重点,早识别、早确诊以及早治疗,缩短未治期,降低致残率,减少疾病负担。
2016年重庆市在册患者数较2015年增加10 321例,报告患病率4.3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但各区县之间存在差异,如南川区为7.33‰,而两江新区为1.66‰,这与南川区较早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较好,两江新区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增加了患者排查发现难度有关。重庆市登记在册患者管理率为94.13%,提前达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2015〕44号)[12]中的要求。在管患者服药率51.14%,规律服药率32.19%,62.90%服药患者能遵医嘱规律服药,这些比率均偏低,这与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家庭贫困和无人督促患者服药等多种原因[13]有关。有研究显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复发与其是否坚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关[14],所以应把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作为工作重点。
总体上,对比2015年,2016年重庆市各项工作效果指标均有提高,精神卫生工作进步明显。这与重庆市各级政府领导密切关注精神卫生工作密不可分。2015年底,重庆市人民政府下发《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渝府办发〔2015〕182号)[15]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按照“政府领导、综治和卫生计生部门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原则,建立健全卫生计生、综治、公安、民政、残联等多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精神卫生联席会议,综治部门还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作为各级政府考评内容,极大地推动精神卫生工作向前发展。其次,沙坪坝区、渝中区等部分区县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多部门多层次人员培训和督导考核,提高了患者报告发现率;涪陵区、大足区等区县多部门联合出台严重精神障碍相关救治救助政策,这些政策吸引了更多患者主动参与社区随访服务,提高了管理率和服药率。
Tabo A等[16]研究发现,患者未治疗的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回归社会越困难。国家信息系统显示,2016年重庆市在册患者未治期比全国平均水平[6]短,这可能与近年来各级财政安排资金改扩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2],极大地改善了就医条件有关。重庆市所有区县(城口县除外)至少有一家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增强了服务可及性。2016年,重庆市政府提出 “五应五必”(即应知必知、应管必管、应收必收、应治必治、应保必保)工作目标,这对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送医治疗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各级政府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大节日,加大了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疾病,营造接纳、包容的社会环境,增强早期发现早就诊意识。
当前,精神卫生问题不仅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既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迫切的平安工程。重庆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较差,规律管理率、服药率还需逐步提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17]要求,今后应进一步落实部门责任,加强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强化患者筛查发现,落实患者日常随访管理和技术指导,加大经费保障投入,提高救治救助保障水平,大力开展精神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减少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恶性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