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2018-11-14贾健
贾健
摘要:民间舞是劳动人民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作,经过不断发展和积累形成的舞蹈,并且在人民大众中广泛流行。民族舞是一个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同时也体现出了一个民族的人文性格、传统观念、文化底蕴等。作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民族舞蹈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民族舞也融合了人类原始的特性,且深深的存贮了人类文化印记,代表了整个民族的认可。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强调弃恶扬善,对优秀、健康的文化积极发扬,并能够对不良的风气进行地质,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具有包容性和融合性,主张和平、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释家思想,而在舞蹈的表现上也是以和谐为主,表现为“中和”之美,这种民间舞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民间舞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84-02
舞蹈具有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的重要使命,而我国的传统文化又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本文重点将对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对我国民间舞蹈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在《孝经》上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想要对某一地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进行改变没有比音乐更合适的了。同样舞蹈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而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民间舞蹈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文献综述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家、道家、释家思想对我国主流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针对传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研究也同样比较多。比如刘建、孙龙奎在他们合著的著作《宗教与舞蹈》中,对儒、释、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于平编著的《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中,对儒家的礼乐思想进行了论述,其中庄子思想的论述部分中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一定思路,在其著作中重点体现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乐舞发展中的融合作用。袁禾编著的《中国舞蹈意象概论》则主要介绍的是太极意向与舞蹈的关系,从太极的角度对民间舞蹈与太极思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且进一步证明了民间舞蹈与太极具有一定的渊源。明文君在《东方舞蹈文化比较研究文集》中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在其著作中指出,民族舞蹈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来提高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则需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归附,而对儒、释、道三家文化的认可恰恰是我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基础。儒、释、道三家思想互为表里,在交融和渗透中相互发展,两千多年来,从未停歇。佛教文化与民间舞蹈同样具有不解之缘,佛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慈悲,其对舞蹈的影响也集中在对佛法的弘扬方面,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宁宁在其著作《佛教与舞蹈》中指出,佛教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为佛法服务,能够对人生进行体味和欣赏,佛教舞蹈是人类文化的艺术形态,同时还对敦煌舞蹈、“一始天”等舞蹈展现的超凡脱俗的意境进行了阐述。王克芬在《中国佛教艺术中舞蹈形象的考察与研究》中对佛教中的舞蹈形象进行了详细地论述,并对石窟寺中的舞蹈壁画和雕像在传播中发展变革,佛经、舞祭与舞蹈壁画、雕塑,石窟寺舞蹈形象的几种类型等进行说明。而金秋在《敦煌舞的文化传播》中认为,敦煌舞蹈的文化传播展现了舞蹈艺术家的创造才智,体现了将中国文化向外文化进行渗透,进一步丰富了中国舞蹈文化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升了对敦煌舞蹈文化的传播规律的认识,有利于促进民族舞蹈文化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并获得更大的发展和传播空间。
二、传统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重要的内容,“礼”体现的是儒家文化精神,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礼”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在对人们进行修身教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在于让人们理解“辞让”和“忠信”。在一个社会中如果缺乏“礼”,就失去了对是非的明辨能力。“礼”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而在民间舞蹈中也在有意无意的体现这一文化内涵,比如海阳秧歌、祭孔乐舞等舞蹈,都深受这一文化思想的影响。
海阳秧歌作为山东海阳地区最为流行的民间舞蹈,在表演时体现了“三进三退”的仪式,这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典范。“三进三退”也被称为“三进三出”,这是海阳地区秧歌中特有的礼俗性的舞蹈,每一次的进出,秧歌队的位置都会向前前进一定的距离,会首也会随之后退几步,表示礼让。在每次行礼时,乐大夫都需要将双手举过头顶行大礼,到最后“三进”的时候,还需要由乐大夫带领花鼓队队员向东道主进行叩拜,剩下的队员需要及时变化队形,并相互之间配合表演,但不参与参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人与人之间的“礼”更多的依赖于“敬”,这一敬就发扬了礼的精神。
(二)佛家思想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艺术与宗教向来具有渊源,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一类,无论舞蹈的外在形态如何变化,舞蹈的内涵中总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就如同对舞蹈的信仰。佛教思想自进入我国以后,凭借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我国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艺术、民俗民风等多个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显然也具有一定的佛教气息,佛教文化对民间舞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
佛教不立文字,是以心传心,正所谓: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乎文字。这如同屹天形象,给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之感,同时也体现出佛教思想中美好的意愿。优美、圣洁的形象将敦煌的灿烂的民族文化进行展现,从艺术形象来看,飞天不仅仅是佛教的文化象征,同时也包含了道家思想中的羽化登仙的含义。飞天所表现的不仅是佛教,也代表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神仙思想,同时也是对道家中的长生不老的向往和追求。
(三)道家思想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在道家的思想观点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基础,注重人与文化、人与精神世界的关系,从而表达出人生态度和追求,将顺其自然、返璞归真、淡化名利等精神一一展现。在道家思想中,注重的是人性的回归,让人性回归到最自然的状态,让生命保持自幼时的质朴与本真,因此在道家思想中老子强调的是“反素抱朴”,而庄子认为“使天下无失其朴”,“朴”指的是未经过雕琢和修饰的事物,也代表了最天然的人的本性,这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同时也是大自然赋予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找回内心中的本源,需要重新唤醒,也就是顺其自然,如果舞蹈违背了自然规律,必然就成为虚拟的运动。舞蹈学习的根本法则就是对自然运动进行深入研究,但是又必须高于自然。另外,她还认为自然的舞蹈并不等同于不停的手舞足蹈,从艺术的角度上看,舞蹈艺术需要静心观察和创造,伟大的艺术家都懂得真正的艺术典范正是体现大自然内涵的作品。邓肯舞蹈艺术的核心部分就是向大自然不断的学习,在她看来,舞蹈就应该不断的表现自然,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类的精神,人来于自然,由自然养成,最终还是要回归自然,这也是生命的必然。实际上“以人为本、和諧自然”也正是邓肯的舞蹈艺术精髓,她将人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在舞蹈中表现对生命的尊重和表现,这一点与道家思想一致,道家思想也非常重视人的生命,在道家哲学中,是以“重生轻物”为基础,思想体系也是以“道”作为核心,基本精神就是自然。就像舞蹈《云南印象》一样,只有表现自然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生机,并且会保持这种生机永不褪色。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广阔无垠,有大美而不言,具有无欲无求的形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必然会走向自然,实现自然与人的完美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
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流传至今,自古以来就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非常可靠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海纳百川的气度,才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数千年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道家、儒家、释家为核心的文化。而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中,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发挥舞蹈的欣赏作用的同时,发挥教育的功能,实现对道家、儒家、释家思想的宣传。最后是心性对舞蹈者而言也非常重要,舞蹈者需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保持与和谐社会发展的理念一致,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儒、释、道所一直提倡的。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湖南瑶族民间舞蹈收集整理组.湖南瑶族民间舞蹈资料[M].长沙:湖南省群众艺术馆,2011.
[4]夏甄陶.关于目的的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