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8-11-14,
,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且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临床医学对冠心病及其治疗方案的发展极为重视,其症状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目前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并发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微血管栓塞导致急性亚急性心肌供氧的减少和缺血加重引起的。虽然可因劳力负荷诱发,但劳力负荷中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介入治疗。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80例。其中男50例,年龄35岁~60岁(45.28岁±5.73岁);女30例,年龄45岁~60岁(49.7岁±2.7岁);病程2年~8年(4.39年±0.26年);合并高血压病60例,高脂血症70例,糖尿病45例。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参考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根据心绞痛发作性质和特点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心电图动态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V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1 mV,胸导联≥2 mV,或T波倒置。中医诊断标准: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或心胸窒闷如物压,气短喘粗促;伴有心悸、胸闷、面色晦暗,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黏或有瘀斑,舌下裸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或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所有病人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病人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入选标准者,严重肝肾脏器损伤或病变者;恶性心律失常;临床资料不完整,对本研究使用药物存在过敏者;对诊疗方案存在不知情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稳定斑块,调脂、硝酸酯类扩血管治疗,根据血压情况应用转换酶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合理选用降糖药。同时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5169)每次12.5 mg~25 mg,每日2次口服,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血府逐瘀颗粒(江苏陈牌股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Z20050016),每次6 g,每日3次,美托洛尔给药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给药4周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6 生化指标检测及病情评估 所有对象治疗前后分别采取空腹8 h静脉血3 mL~5 mL,通过全自动生还分析仪(OLYMPUS AU5400)检测病人血中肌酸激酶、肌钙蛋白水平。
1.7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症状,显效:心电图恢复到正常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80%;有效:心电图S-T回升0.05 mV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直立,但未达到正常水平,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50%~79%;无效:心电图无变化,或较治疗前降低>0.05 mV,心绞痛发作次数或硝酸甘油使用量减少<49%。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肌酸激酶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肌酸激酶及肌钙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肌酸激酶及肌钙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肌酸激酶及肌钙蛋白水平比较(±s)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3例出现轻微的胃肠道症状(轻微腹泻),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2例出现心动过缓未经特殊处理。两组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人们健康。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率较高,以进行性加重的心绞痛为主要症状,可有静息痛或心绞痛持续时间加长等特征,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静息状态和低运动量均可诱发疾病,病性为进行性加重,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预后差,如治疗得当,可稳定病情。如治疗不当或延误,易转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其根源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加所致的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降低心室颤动阈值导致室颤,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死亡率[1]。中青年生活习惯不规律,身体劳累、暴饮暴食、情绪紧张、交感神经经常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增快,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高,冠状动脉强烈而持续痉挛或冠状动脉血管内膜受损,易导致出血和血栓形成[2]。美托洛尔为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作用于心肌细胞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和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平衡二者张力从而增加心电稳定性,并通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的耗氧量,提高病人的耐受力,改善生活质量。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的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为气血阴阳失调,血脉痹阻不通,心脉失养,不通则痛。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病理机制是瘀血阻滞心脉,临床多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而在诸多活血方剂中,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的代表方剂[3]。是清代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著名方剂,其由当归、牛膝、柴胡、枳壳、生地、赤芍、红花、桃仁、桔梗、炙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气通经;合赤芍、红花、桃仁、生地、川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脉;加用柴胡疏肝解郁;更合桔梗宣肺利气,而通百脉。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桃仁给予血管多方面保护,桃仁具有促进局部血液流通、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流动力学等功能[4]。红花可以较好地改善血液流通状况。大量研究发现,红花能保护重新流通对阻塞血管造成的损伤,通过改善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液聚集,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内环境,促进血液流通的目的[5],血府逐瘀汤不仅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有效干预,还能够有效提升西医常规基础治疗的疗效[6]。中青年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冠心病则以多支病变为主,侧支循环明显多于中青年,中青年尚无形成广泛的侧支循环,症状往往较重[7]。临床上采用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对中青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