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为例

2018-11-14范丽波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许昌楼顶太阳能

■王 鹏 范丽波/许昌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创新的基石是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大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构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到目前为止,高校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还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自身及创新教育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信,不善于充分利用和积极创造条件。(2)创新知识基础薄弱,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3)思维缺乏创新。(4)创新成果贫乏,创新技能不强。由于学校办学的压力,设施不足,减少了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常常是闭门造车,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实现。第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2)目前大部分产学研合作仅仅局限于教师,只有极少数学生有参与产学研机会。(3)实验教学、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以及产学研的研发中心,各自发展,互不协作。

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能否借鉴下国外在创新教育方面的成果呢?美国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注意大学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美国在200多所大学中建有1000多个各种类型的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中心,研究经费主要来自政府和工业界,这些研究中心为大学与工业界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了合作研究与创新的舞台。由美国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校企合作、教研相长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了重要作用。

基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美国成果经验的借鉴,适应许昌学院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培养实基础、强能力、有个性、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为指导,面向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以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为例建设新能源发电及存储创新平台并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及应用能力。并建立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的运作机制,促成实践环节的协作和相长,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切实促进大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一、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大平台不是一个简单的、独立的场地而是由所有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支撑的一个综合平台。虽然这个创新平台已初步成形,但是由于该平台覆盖的面比较广泛,运行起来还没那么经验可借鉴。因此,我们以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为例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新能源发电及存储是许昌学院近几年来着力发展的研究方向之一。围绕该方向,2009年和2010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电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第五批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实验室获批许昌市重点实验室;2012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获批河南省重点学科。其中,2011年获批的许昌市重点实验室——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实验室的主要分室之一就是一期投入180万元筹建的光伏实验室;该实验拥有THRPWD-1型屋顶太阳能发电站测量系统、THRPTY-1型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系统、快速PCB制作系统、插件总装复合生产线1套,贴片机2台、回流焊机1台、工作台移动式加工中心1套等大型设备。以上实验设施的建设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硬件支持。本项目旨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使之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在承担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平台。将实验教学、学生工业实习和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有延续性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第一,巩固、规范现有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开拓新的学生实习创新基地。目前,新能源发电类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有13个,数量和质量都可以达到本科工业实习的要求。但是,这些实习基地主要关注学生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还是存在不足的。因此,要开拓另一类新的学生生产实习基地,比如许继集团的研发中心,该中心正在做光伏发电相关的研发工作。目前我校和许继研发中心的合作还停留在教师层面上。从2010年开始,我校就陆续选派年轻教师加入该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并且已经合作研发了一批校企合作的科研项目及申请了多项专利。但是,我们还没有尝试过将我们优秀的本科生选派到该研发中心进行创新实践。通过与该中心的负责人的初步沟通,这个想法是可以试行的。

第二,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目前,围绕新能源发电方向,我校主要依托光伏实验室、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验室。这几个实验室完全可以提供学生创新实验的硬件需求。但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放程度不够。其主要原因在于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方面的问题。实验室现在主要是由相关教师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导致教师忙于管理实验室及平时的授课任务而无法做到学生随时都能到这些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完全的调动起来,培养不起来主人翁意识。学生内心中往往并不把实验室作为自己的一个创新的场所,很难发自内心地去爱护它,自觉地维护它。基于上述的问题,我们拟将学生也纳入对实验室的管理中。学生做日常的管理,而教师作为监管就可以了。这样,既能充分地实现实验室的开放性也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创新及应用的积极性。

第三,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规范。近年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不断获得立项并筹建。构建新能源发电及存储创新实验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支撑。有了这个研发中心,我们和企业走得更近了,我们教师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会及时反馈到教学实践中。同时,部分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到该研发中心的工作中。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科技创新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也给教师以技术和人力的支持。

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的建设,培养、建设一支精于、善于开展产学研的教师队伍,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探索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的有效运作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增加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构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建设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以研发中心为桥梁,协调校内外学生实践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应用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企业专家进校园。长期以来,我校与许继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刘甲申、李瑞生等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为我们的学生进行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将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地带动课堂中和学生进行探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始终和生成实际相联系。与此同时,我们还举办了企业专家进校园系列学术讲座。通过授课及学术讲座等形式使我们的课堂和企业紧密相连。

第三,多元化的授课模式。我们以往的授课模式都是课堂灌输式,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理论和实践脱节。通过学生实践、创新及应用平台的建立,我们的授课模式也可以实现多元化。学生和老师的交流不仅限于课堂,学时随时有问题随时沟通。一方面,以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做带动,教师所进行的研发课题也可以让学生参加进来,在课题研发的过程中寓教于实践,而且,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单单是师生关系更多时候应该是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创新实验室就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研发和工作的场所。另一方面,将课堂搬到车间。我们的教师带队去工厂实习就是将课堂搬到车间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解答或讲解。我校已把屋顶太阳能项目搬到了学校,使得学生不用出校园就能进行应用研究及实习,教师也就可以非常方便地将课堂搬到屋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现场授课。

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地处中原电气谷的区位优势,与产业结合,深入进行产学研合作,掌握新能源发电及存储的核心技术,突出学科方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应用和成果转化,将学科建设、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中原经济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紧扣产业需求,建设新能源发电及存储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最大可能地扩大受益面,使专业内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在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教师工作室、实验室和生产实习基地的互动机制,促进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形成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赢局面。通过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的建设和运作,增加学生与企业的沟通了解,增加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也帮助企业选择人才、培养人才和稳定人才队伍。规范和加强了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建设教师工作室,对工作室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将教师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纳入工作室的考核,建设教师工作室与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实现教研相长。加强了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的发展能够互动,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实验室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了学生生产实习环节,改变生产实习教师的指导方式。在现有的生产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生产实习基地,并在教师工作室的基础上建设与实习基地共建的联合研发中心。设计并完善许昌学院楼顶太阳能项目的运作机制,确保平台的不断改进和提升。组织了具有能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教师团队,不断调整教育策略,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群体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许昌楼顶太阳能
务虚笔记
瞿晓铧:让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
初到许昌
太阳能维修等
割草机
许昌诗群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在楼顶
许昌青春诗会
楼顶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