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指陈社会生态和人性痛感的好小说
——王浩洪中篇小说《手术》解读
2018-11-14沈嘉达
■沈嘉达 吕 浩
与常见的小说不同,《手术》(《安徽文学》2018年第2期)不仅是一篇故事好看且在叙事结构上有特色的小说,更是一篇思想锐利的作品。小说表达上取法自然,以亲历者第一人称口语化叙述,情节丰富,结构缜密,全篇浑然而成有机整体,而在艺术特色鲜明的同时,涵蕴其中的思想性也呈现得非常充分。
小说没有使用传统的叙事手法次第展开故事的“发生发展”及至“高潮结局”,更不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恣意设置多头恋爱,而是通过案件材料的有机整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离奇的“案件”:周君洁在手术台“意外”死亡,其丈夫季成高与术者张秋风诉讼公堂,双方各执一词,案件一时不能辨明真相而难以审理,而在这“医闹”案件背后,留下了对社会风气和人性底色的深刻思索。
小说一开头就有悬念:法官甑雨村(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为何退休以后仍念念不忘这起案件?为什么这起案件在道德和伦理范畴上能显示出非常的意义?到底是丈夫季成高假借医闹以满足自己的报复之心,还是同学张秋风贪图财产蓄意谋杀?在好奇心驱使下,读者不知不觉被带入到故事之中。
我们是带着疑惑阅读张秋风、季成高、鲁水墨等人的录音和文字“材料”的。张秋风极力摆脱谋杀周君洁的嫌疑,出示一系列证据,认定周君洁的死是因为先天性心脏病,与自己的手术及众人无关;季成高则一口咬定张秋风一直勾引周君洁以骗取其财产,是张秋风和鲁水墨夫妻二人图财害命。双方各呈供词,是非莫辨。其中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周君洁的具体死亡时间,二是周君洁与张秋风的关系,三是周君洁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尤为关键。
就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死者周君洁的遗书出现在法官面前,真相触目惊心。公堂上的众人都在撒谎!只有一个死人说了真话。原来,周君洁死于自杀!在大学里,周君洁就与张秋风相爱,可后来张秋风却与鲁水墨结婚,周君洁嫁给了中学同学黑道人物季成高。周君洁婚后发现,季成高用欺骗手段达到婚姻目的,且生活糜烂乱搞两性关系,极度失望的她进一步加深了对张秋风的爱慕。身体和心灵,被两个男人分别占有,周君洁深深地沉沦在矛盾和痛苦之中;身患绝症的她最终设计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为了爱,她要死在恋人张秋风之手;为防止季成高医闹,她给两人留下了可以呈堂供证的遗书。
虽然法官甑雨村最终驳回了季成高的无理上诉,闹剧也落下帏幕,但是这起案件依然令人难以释怀。维系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秩序,不光有法律,也有法律涉及不到需要靠道德维系的灰色地带。在扭曲的灰色地带中,人性的丑陋与邪恶肆意生长,侵蚀着人们的善心和良知;在法律范围之外出现的需要由道德和人性约束的盲点,往往由于管控乏力让人感到难以言表的心痛。“不诚实才能活着,要活着就不能诚实”——只有死去才能真实,这是对社会和人性的严肃拷问。小说中活着的人都不诚实:张秋风及手术台上的众人为了自身的活而欺骗他人欺骗法律;季成高为获得周君洁的财产,追求更加奢侈的享乐而极力诬陷张秋风——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不诚实?法律的意义到底在哪里?道德与伦理的规则是否还能管制邪恶的内心?王浩洪的这篇小说揭开了人性世界的丑陋伤疤,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不忍直视。
《手术》是一篇指陈世道人心的小说。《手术》的作者敏锐地看到并抓住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将其生动好看地展示出来,向社会和人们发出一声疼痛的呐喊,敲一记响亮的警钟。
然而,与其说《手术》是一篇社会问题小说,不如说更是一篇裸露人性原色、人性负面及其危害的作品。关注人心在俗世的变化,呼吁真实美好人性的回归,这才是小说故事的内核。小说并没有过多地直接描写社会风气,最多也只是作为背景提到而已。而着笔主要还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的表达上。周君洁善良,执着于爱,是正面人性力量的代表,季成高说假做假,欺骗掠夺,毫无道德底线,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着人性之恶;而张秋风则是复杂的性格形象,虽然人性善是其性格的主导面,而丑陋的人性在其身上也有混合——尽管其中恶的成份与社会环境和季成高所迫有关;还有鲁水墨和纪护士等中间人物,他们也都集体无意识地撒谎说假,毫无疑问是共同地推动了人性恶的放大和张扬。这使我们想到现实生活中老人倒地不敢帮扶,残疾人乞讨不敢救助,假货充斥不敢购买等等众多现象和问题,都是人们被人性之恶欺骗之后总结教训而得到的消极经验。是人性之恶未有道德上的谴责和禁止而出现的可悲的社会生态。
《手术》是一篇有思想的小说。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社会上,触发道德与法律思考的现象比比皆是。《手术》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没有开出疗救的药方,但却通过一个案件一个故事引人思考这些反常现象的来源——谎言和欺骗带来的道德崩溃,或者是道德崩溃带来的谎言和欺骗,是怎样扭曲了我们的社会生态;而对我们来说,要改变这种生态,就要不遗余力地激活人性的真善美,让人心和社会回归到健康的道德与伦理的轨道上来。
鲁迅谈到他的创作时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正是基于直面现实“揭出病苦”的文学自觉,才有了《阿Q正传》、《祝福》等一系列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最终成就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高峰。我们今天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什么缺乏读者亲睐的魅力,除了时代因素之外,也与文学本身缺乏直面现实、正视社会的精神和勇气有直接关系。不与社会和人心“接地气”,没有从现实中发现病灶的痛感和张扬正气的勇气,文学对现实只是作隔靴搔痒隔岸观火状,这样的文学我们怎么能责备大众侧目而视呢?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点赞《手术》,它的作者是有直面现实的文学自觉和担当社会的责任感的。沈嘉达,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吕浩,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