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电影《锡兰之歌》的诗意光影之旅
2018-11-14
《锡兰之歌》的制片人是“纪录片之父”罗伯特·费拉哈迪的得意门生约翰·格瑞尔森,在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影响下,导演巴斯·怀特踵继了费拉哈迪与格瑞尔森的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人文思想,将锡兰这一种族以纪录光影跃然于大银幕之上,旨在以诗意化的旁白文本、视听融合技巧与影视映像,共述一个天、地、人、神和谐的充满诗意化的境界,并在此基础之上,传递出人类更高层次上的情感与灵性表达。
一、诗意化的影像记录叙事
(一)锡兰的社会宗教历史背景
锡兰即今之斯里兰卡,中国古称其为僧伽罗,该国以僧伽罗人为主要族群,《锡兰之歌》精彩地纪录了僧伽罗族群的宗教、文化、生活、习俗的方方面,同时以现代文明的介入作为对比,充分展现了僧伽罗人与自然、与社会、与现代之间的关联与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锡兰时值英国殖民统治的最后十年,此后其经历了一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剧烈动荡,并为其造成了后殖民时期难以抚平的沉重创伤。《锡兰之歌》开篇以极富诗意化的人声、自然声、鼓声、乐声等展开纪录叙事,在庄严的宗教、习俗、社会、自然的既和谐又一体化的氛围之中,僧伽罗人在宗教与社会的双重约束下,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惬意、自由、虔诚。这种生活惬意、心灵自由、宗教虔诚的空灵之感不由得令观众产生诗意化的审美享受。导演巴斯·怀特并未以传统的技法进行纪录叙事,而以一种极度超前的准后现代式表达,将僧伽罗人的生命与宗教、社会、自然以及现代社会影响等系为一体。
(二)影像段落中的诗意化旁白
《锡兰之歌》以切近、在场、入境等进阶技法为观众带来了透过影视映像阅读锡兰的最佳方式,不仅如此,巴斯·怀特更为影视映像附加了一种诗意化的旁白:
Who is design for food and land,
谁抚江山与社稷,
nd for the light of the shine,
谁炫华彩与壮丽,
And for the beam for the dark,
谁燃长夜擎火炬,
Who if the pick tater of the dream world,
谁俯身躯向梦驰,
Who if the queen of his thought and the future,
谁主沉浮思万里,
Who building for an unheard country
谁造家国辉煌诗。
该诗与影片均采用了四段式篇章架构。诗句的前三句均由第一句的句首“who”来统辖,其余三句则自成一句,以一种起伏连绵性缔造了一波三折的隐幽微妙的诗趣,既照顾到了诗意化本体的抑扬顿挫性,又兼顾了针对后殖民时代人类、自然、社会跃迁的意象化表达。而影片则在与场景氛围及音声音乐的配合之下,共奏了一首仅属于僧伽罗人的纪录乐章。
(三)四章式影像段落的“音声相合”
影片以四章式的影像段落来展开叙事,开篇即明确了宗教在僧伽罗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随即展现其世俗的生活巨细,继而展现商业化打破宗教与世俗,为僧伽罗人带来现代文明的介入与影响,最后,僧伽罗人跋涉高山敬拜神佛,以虔心朝圣的场景完成了全片的叙事过程,这种以宗教始以宗教止的叙事充分地表达了宗教在僧伽罗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宗教与生活、宗教与现代的交织则为其带来了由传统而现代的渐进式影响。这种影响与人、自然以及这方热土共同交汇成了一首反映民族传统精神、民族现代生存探寻、民族精神最终皈依的宗教与世俗、宗教精神与酒神精神的人神合一的交响诗章。乔治·萨杜尔称赞该片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透过视听牵系起观众的想象共鸣,以高超技巧的架构一步步地为观众打造了一场沉浸移情的视听盛宴。影片中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和声与对位,堪称精确且微妙,生活与自然中的天籁有着“音声相和”般的和谐表达。
二、视觉语言的抽象化诗意叙事
(一)人与自然背后的社会嬗变
巴斯·怀特站在两位纪录片大师费拉哈迪与格瑞尔森的肩上,为其世界级起点的纪录片创制开辟出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以更具人文情怀、人文价值、人文风骨的纪录形式深刻地表达了对被殖民者的充分尊重,甚至不遗余力地对被殖民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歌颂。《锡兰之歌》作为一部有声片初期的作品已经能够非常充分地以视听语言表现视听内容的本质,换言之,怀特并不是刻意地歌颂锡兰,而是歌颂着片中所自然流露出的人文精神,显然,这样的纪录片更能为观众带来触碰心灵的强烈共鸣。怀特的风格亦由此而嬗变得更圆融与成熟,其创制思路亦嬗变得愈加锐利且明晰。影片中轮转着的视点,更关注人与自然背后的跳跃式嬗变着的社会发展,从这种极速发展之中,以光影的诗性表达一点一滴地纪录着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变与不变的诗性升华。
(二)史诗级的诗意表达
纪录片以略带诡异的绝妙的诗样韵律,昂扬着创制者对人与自然一体化热爱的诗情。影片以镜头为切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来之眼,在镜头之眼的眨与不眨之间,呈现、剪辑、传递出了朴素光影所携带着的视觉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由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地反映出诗意化的光影表达;仿佛镜头之眼会说话,将人、自然、社会透过现实置换为诗样的视觉语言,为观众带来了足以穿透时空、穿透现实、穿透光影直指内心世界的心理窥探。影片四段式篇章的架构置入了诗意化铿锵,令观众在光影之中得以更深刻地阅读、彻解、感悟锡兰。影片最大的技巧性展现在于导演在其严格恪守的非虚构基础之上的针对锡兰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极具创见性的纪录式与创造性双重创制技法的积极理解与处理,从而将该片既刻划成了一部纪录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图景的社会纪录片,又雕琢成了一部纪录锡兰独特人文景观的文化纪录片,同时,更将该片创制成了极具魔力的史诗级纪录巨制。
(三)亘古恒存的光影定格式灵魂
在锡兰后殖民节点时期《锡兰之歌》一片不仅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录性,且具有着光影定格式的历史性。巴斯·怀特以镜头运动+蒙太奇的方式,为其赋予了更诗意化的节奏,将朴素的自然、质朴的生活、流动的意象等均技巧化地表达得更具形而上的诗意化,令观众恍然发现,原来纪录片也可以进行一种改变情态、创造意境、呈现诗性的审美表达。而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其诗意化的悠然光影,更易引发观众对于人、自然、社会三位一体的变迁背后的深刻反思。影片中隐隐流露出来的诗意化祥和是锡兰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动荡年代,所孜孜企盼却又难以企及的;影片以殖民者的视角,极具歌颂性地针对被殖民者进行了较少冲突式的轻结构化建构,影片用诗意化表达所建构起来的史诗般的纪录叙事,为观众带来了浓郁历史文化吸引之外的——锡兰僧伽罗族群内部亘古恒存的灵魂。
三、四位一体的意象化诗意叙事
(一)意象世界的命运之歌
《锡兰之歌》作为一首切近、在场、深刻纪录种族、时代、社会跃迁的命运之歌,其伟大的成就在于其光影背后,有着创制者更深沉的对于未来的自上而下的俯视思考,在其铿锵的诗意化光影之中,观众能够油然地感受到来自于俯视视角但却平等平权的柔和关注目光。巴斯·怀特出色地以这种纪录技法的更进阶化的共鸣化表达,激起了观众对片中光影的一体化共同关注。诚然,令人无法久久直视的除了太阳就是人心,影片在后殖民时代,以锡兰之眼与锡兰之心所进行的诗意化表达有着令人无法直视的力量。而从更高的学术层面意义而言,《锡兰之歌》以英国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切近、在场、关注视角的创制,由费拉哈迪式一脉相承的独特创制架构与构图,以及巴斯·怀特后期精彩的剪辑,营造出了怡然、悠然、油然的诗意化表达。影片中有机植入的音乐、音效与旁白一道,以其强烈的诗意化表达,为其视觉语言带来了基于意象化的增强表达,从而在音、画、旁白三者的深度融合之中,以其所深刻蕴涵着的人性化表现,诗意化地架构出了天、地、人、神四位一体的意象化世界。
(二)传统视阈内的诗意现实
影片中的镜头有叙事无隐喻,以纪录架构与纪录技法,向观众展现了一个与传统视阈内迥异的诗性现实;客观的镜头在创制者的手中,迸现出了超越故事片叙事性的光影;诗意化的旁白更进一步地将诗意化表达以文本、视觉、听觉三位一体的形式一并传递到了观众的心灵。在这种充满着隐性意象化的情境之下,仿佛镜头都已变得苍白,观众静听诗语、静品诗景、静观诗心,静静地在时空的流动之下,深刻体味充斥着诗情的至高境界,这才是巴斯·怀特创制该片的本心;他以独特纪录法则的匠心创制,为观众描蓦了一幅以纪录技法沉浸化表达的诗意化的灵魂。而这实际上亦从另一个侧面隐性地指斥了人类殖民的罪恶性、贪婪性、掠夺性,这种由殖民者所在的民族,以其主动意识输出的忏悔性表达,在那个时代弥足珍贵。从这个意义而言,该片的创制者显然已超越了单纯的纪录性,而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崇高性。
(三)悠然惬意的灵性时空
《锡兰之歌》既映现了僧伽罗人的诗意化生活时空,又映现了其和谐悠然惬意的灵性时空。这部纪录片的出色并不仅仅在于体察的过程多么细腻入微、揭示的现象多么惊世骇俗、阅历的范畴多么博大精深,而且在于其能够以共鸣打动人心,以沉浸净化心灵,以移情将心比心;影片以高超的进阶式纪录创制技巧,在诗意化场景氛围、诗意化纪录叙事、诗意化共鸣沉浸的步步为营、重重递进、层层剥笋的表达过程中,以纪录技法中的移情化表达令观众对于片中的人、事、物、景产生了深度置身其中的在场移情,并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对片中的一切产生了更切近的关注。影片将这种关注由景物而氛围,由人物而事物,由自然而社会,进行了层级递进的铺垫式意象化表达,将本来毫无渲染效果的镜头,在观众的移情介入之下变得一举一动都牵系心灵,在诗意化情绪堆垒的油然移情过程中,唤起了观众对于非我族类的族群,产生了无尽的关注、关切、关怀,甚至激起了无尽的同情之心。
结语
《锡兰之歌》以“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所一贯规训的探险式的拍摄方式,为迥异的民族表达带来了风格迥然不同的视觉光影,将关注的目光赋予史诗般的恢弘绚彩,触及了人类更高层次上的情感与灵魂。影片中的音声、音乐,以及歌乐舞韵的一体化融合,以其与画面融为一体的节奏与韵律而令视听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以多元化的诗意化表达达致了天、地、人、神四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旁白以其不可或缺性,将海德格尔所推崇的诗意化提升到了更加极致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