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个人视角下的主旋律电影的受众共鸣
——以长影电影《老阿姨》为例

2018-11-14曹司琪

电影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甘祖昌阿姨受众

曹司琪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6年,由长影集团出品的电影《老阿姨》登上大银幕。影片根据开国将军甘祖昌与夫人龚全珍30年相濡以沫、服务基层的故事改编。《老阿姨》从个人视角展开,以小见大,一经上映,便得到广大观影者的好评和主流媒体的赞誉。本文尝试以影片《老阿姨》为例,探讨现阶段“主旋律电影”的受众接受度问题。

一、主旋律电影历史沿革及现状

(一)“主旋律电影”的概念

“主旋律电影”一般是指能展现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此类影片一般依托于革命重大题材影片,或者是与民众生活相贴近的题材。主要目的是宣传主流价值观。

在“主旋律电影”概念提出之前,我国也存在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一般称之为“十七年电影”,特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期的电影。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红色革命为题材,如《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等。“十七年电影”期间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电影的基础,使得我国电影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社会主义基调。

1987年,腾进贤作为广电部电影局局长对我国电影工作者提出了有关“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方向,此后便以1989年上映的影片《开国大典》作为主旋律电影的代表作。

(二)“主旋律电影”现状

现阶段,主旋律电影有较为清晰的四类。第一类是在特定时间节点上映的电影,代表作有2009年9月16日首映的《建国大业》,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一类电影对受众而言,毫无疑问代表着“主旋律”。

第二类是重大革命事件和历史题材。代表作有1992年上映的《毛泽东的故事》和《大决战》系列。这一类电影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或者领袖人物的传记。基于特定历史时间,故事性较强,剧情结构相对紧凑。

第三类是当代的现实题材,取材于当下所发生的大事件或者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人物。比如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以一个家庭中一位母亲的视角去展现这个灾难中所凸显的人性,与观众产生剧烈的情感共鸣。另外还有优秀共产党员的传记类电影,如《焦裕禄》《老阿姨》等,这类电影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人身上传承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给现代人以鼓舞和示范性作用。

第四类是国学题材的电影,在我们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国学电影助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2010年上映的《孔子》和系列电影《赤壁》。这一类电影基于真实人物或历史事件,但是做了戏剧性的改编。这一类电影是在商业电影中加入了主旋律元素,也可以说是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中的一种转型方式。也正是因为这些电影拥有商业电影的特点,所以往往在票房上比较占优势。

现在在主旋律传达的过程中,商业性和娱乐性逐步凸显,在综合票房和故事真实性的双重考虑下,主旋律电影现在多以“明星化”来引起大众注意。如《建党伟业》由现在知名的108名演员出演,在还原历史事件的同时,也将票房最大化。但是这样的演员阵容往往让观众代入感不强,尤其和之前特型演员出演的电影相比,“小鲜肉”虽然有极强的票房号召力,但是缺乏历史真实感。

这一问题在人物传记电影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少了历史事件的知名度,在保证传记人物真实、有说服力方面就需要多加考虑。比如电影《老阿姨》为了真实地还原开国少将甘祖昌和妻子龚全珍,由老演员李雪健和陶慧敏出演二人,不仅保证了知名度,而且给观众一种“真实感”。

二、主旋律电影的受众环境

(一)社会文化环境

电影和所有媒介一样,都有着宣传教化的作用。但是文化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强硬的灌输和直接的宣扬并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想让绝大多数社会群众接受,需要的是另外一种引导方式。

电影市场化之后,大量的商业电影充斥电影市场,使得受众的文化引导经历过低级趣味、拜金主义、“三俗”的低潮。过度商业化之后,我国文艺工作者也开始反思,什么样的电影作品才是一部好的作品,对人民和国家都有意义的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报告曾指出,一部好的电影作品首先要考虑社会效益,文艺工作者不能被市场所主宰,同样,文艺作品的成功应该从思想角度和市场角度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相关内容: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现阶段的文化市场应当是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让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升,让全党全社会在思想上更加团结统一。

在这样的文化大环境之下,无疑给主旋律电影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随之产生像《老阿姨》这种更注重故事性,更贴近人民生活,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主旋律电影。以优秀的共产党员或基层人民为代表,不仅增强了受众的代入感和受众共鸣,而且潜移默化地向受众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受众文化环境

现阶段电影的受众群体广,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把电影作为娱乐生活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大部分人看电影主要是为了娱乐,但并不代表受众不接受宣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电影,也不代表他们不为电影中所表现出的高尚品德而感动。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现在的受众能否接受高标准的价值观,而是电影应当怎样宣传这种价值观和民族精神。要考虑受众的观影体验,引导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这种思想,将需要传达的精神更好地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中,引发受众共鸣,在情景之中让受众发现自己的价值自觉能力,并自发地走向更高的道德标准。

所以,以个人视角出发的主旋律电影往往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个人视角本来就可以给观众一个快速的角色进入感,当所有事件聚焦在个人身上,站在主人公视角去处理问题时,主人公的做法和思想就给了受众一个连续思维的过程。受众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一起思考,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电影想传达的思想植入受众脑中。

三、《老阿姨》表现手法对受众的影响

(一)人物优势

《老阿姨》的主人公是开国将军甘祖昌与他的夫人龚全珍。剧名“老阿姨”来源于总书记一句亲切的问候,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时,他对着龚全珍说“老阿姨让我很感动”。这句亲切的问候便使“老阿姨”成了龚全珍的代名词。

2013年龚全珍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她的感人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无论是随甘祖昌回到乡村做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还是退休以后扶贫济困、服务群众,龚全珍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奉献社会的“平凡人”。

电影《老阿姨》有着完整的叙事结构,通过电影的推进,我们可以了解到龚全珍为什么要回到乡村,是什么思想支撑她在退休之后依旧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表达不会显得突兀,观众也能很好地跟上整部电影的思路。

正因为龚全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平凡人,她却做着不平凡的事,才感动了中国亿万群众。以她为主题,把她的故事搬上大银幕,不仅是对她本人的一种纪念,也能更好地将她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坚持平凡事的不平凡人生。

(二)选题优势

电影的选题决定着电影的大方向,虽然“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但是把主题过分拔高,容易给观众一种不真实感。有一些主旋律电影为了表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在选题上过分追求过高的道德标准。比如为了工作放弃自己的家庭、亲人等事例,这种事例虽然本意是为了宣传主旋律思想,但是未免显得有些不近人情。这样过于高的道德标准,使得本想传播正能量的电影变成了脱离现实生活的主题教育。这种方式必然会取得物极必反的效果,也不会使观看影片的受众感同身受,达不到教育目的。

那么怎么选题,怎么从选题中表现主题就成了主要问题。

以《老阿姨》为例,这部影片的选题从一个普通人入手,没有强大的背景光环,刚出场的龚全珍只是一名即将奔赴新疆的女教师,她想去祖国的边疆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遇到甘祖昌老将军后,更激发了她内心的爱国情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题材既能把握历史真实,又可以兼顾艺术真实。选择这样的人物,本身从影片的选题上就已经占有了优势。人物身上传达出来的正能量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以个人的视角出发,虽然在主题上看起来有一些“小”,但是这样不仅不妨碍主题思想的传播,而且有利于主题思想拔高。

(三)表现手法优势

无论是历史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还是树立个人榜样的主旋律电影,都免不了表达的主题思想过于宏大,导致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为了把主旋律电影拍得易于观众接受,就需要在表现手法上下功夫。

主旋律导演翟俊杰说:“越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越要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去追求观赏性、艺术性,因为思想性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把它拍得好看些再好看些,要让广大观众自觉参与到艺术审美中来,而不是来听报告。”

电影《老阿姨》中有一段是龚全珍和丈夫甘祖昌讨论自己的级别问题,刚开始龚全珍还因为自己降了一级成了正连级而有一丝情绪,自己的丈夫甘祖昌还在为自己评了军级而感到不安。在和丈夫甘祖昌的对话中,甘祖昌用他们同事为例子,给龚全珍做了一个深入浅出的思想工作,最后龚全珍不仅没有情绪了还认为自己的连级也“受之有愧”。

这种表达手法依托于生活本身,增加了电影的烟火气和主人公的真实性,不是教条地按照高道德标准塑造人物,更能使观众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

从个人视角出发的主旋律电影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思维过程,去引导观众达到同样的思想境界。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观众比严肃的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而且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以后的思维方式,真正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四、结 语

在电影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主旋律电影慢慢摆脱了僵硬刻板的形象,以自身传达思想的优势兼顾叙事表现手法的转变已经在市场化的电影中占得一席位置。观众对主旋律电影也渐渐接受,并且期待更多的正能量形象被搬上大银幕。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主旋律电影的叙事结构开始以小见大,从平凡入手展现民族精神;也得益于聚焦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改变了受众以往对传记类电影的印象,不是只讲述英雄,也开始关注普通人民群众,从而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表达给广大受众。

像《老阿姨》这类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更值得我们去分析背后的原因,为未来主旋律电影的发展打开更大的空间。

猜你喜欢

甘祖昌阿姨受众
我的“话痨”阿姨
“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
甘祖昌将军的“遗憾”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唯大英雄能本色——谈采茶戏《将军还乡》甘祖昌人物形象塑造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永恒的坚守:甘祖昌将军夫人龚全珍老人关爱下一代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