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犯罪原因
2018-11-14张婧宜刘成国华北理工大学
■张婧宜 刘成国 王 莹/华北理工大学
一、家庭因素
人自出生开始,最先接触的是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风向标。因此,家庭系统出现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而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未成年人心理不健康进而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第二,未成年人辍学外出打工,失去家庭教育,缺少父母的关爱。第三,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致使家庭破碎,丧失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在家庭稳定性被削弱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受到的关注减少,心理问题增多,长期积压在内心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极易做出冲动行为。第四,家庭健全但家庭教育不足。在健全的家庭中溺爱和纵容未成年人,未成年人虽能充分感受父母的关爱,但最主要的家庭教育却没有发挥作用。缺失教育的未成年人在没有或错误的认知下,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引发犯罪。
二、学校因素
学校及老师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一环。但就目前学校的状况来看,学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受我国人口条件及经济环境的限制,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未成年人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缺乏学习信心,心智尚未健全的未成年人内心很容易萌生厌学心理。而较低的文化水平不足以使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善恶,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犯罪。第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不够完善。在这种教育风气下,不仅会使成绩稍差的未成人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已经具有家庭问题的未成年人来说更是痛上加痛。第三、校园暴力处理不当。受影视等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在学校中很容易拉帮结伙、讲究哥们义气。这种心理状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打群架、欺负弱小同学,演化为校园暴力。校园暴处理不当极易致使未成年人在心理上更加有恃无恐、在行为上更加肆意妄为,以至于做出更严重的行为而诱发犯罪。因此,校园暴力也是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很容易滋生犯罪的萌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环境因素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即使是差异很小的同卵双胞胎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拥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后,自身的性情、性格都会发生改变。可见,社会环境、关系对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人从最初的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必须经历必要的社会化过程。未成年人认知水平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社会会影响未成年人认知的发展。因此,当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对未成年人产生消极的影响时,将极大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第一,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网络时代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如鱼得水,很快便能熟练掌握上网技术。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大量的信息、交友。但在网络上,各类信息良莠不齐,部分社交、信息等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在不良信息、朋友的驱动下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第二,交往关系的改变。部分未成年人辍学离开家后外出打工,交往对象从以血缘、同学关系为主变为以玩乐、老乡关系为主。若在此交往圈内泛滥错误的价值观,尚未形成正确认知的未成年人更难分辨真假善恶,导致犯罪的几率激增。而且,在这种人际圈中每个人都能影响他人,当其中一人产生犯罪心理时,很容易带动他人,诱发群体性犯罪。
四、个人因素
除上述未成年人犯罪因素外,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主要表现在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上。第一,未成年人在十四岁至十八岁之间,身体发育很快,但心理的成熟速度并不能跟上身体的生长速度。这就会导致身心发展不平衡。最常见的表现为叛逆心理。视觉上的反应是未成年人认为自己已达到成年人的标准,迫切的想要挣脱家庭、校园的束缚。在老师和家长的施压下极易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进而引发犯罪。第二,未成年人对自己身体的生长充满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性教育的缺失下,极易引发性犯罪。
五、结语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存在其他客观原因,比如犯罪现场的状况、天气等。但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意义主要在于制定有效的预防及治理措施,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家庭、学校、社会和未成年人自身的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未成年犯罪虽然只是在某刻时刻表现出犯罪行为,但其实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犯罪行为的背后都是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做出的反应。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上,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身体健康是肉眼可见的变化,而心理是否健康不易察觉,但一旦察觉再恢复的难度很大。在未成年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对家庭和学校中容易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尤为关注。及时消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潜在隐患,及时清除对社会上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