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2018-11-14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
■王 丽/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
文言文作为一种古代书面语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首先,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1)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时空跨越大,与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在语法结构和文字组织上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着明显的认知障碍,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缺乏兴趣。(2)思想认识片面。学生认为文言文无用武之地。学习文言文极为被动和功利,是为考试所学,为分数所迫。其次,表现在教师教学方面,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三种:(1)串讲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越俎代庖之嫌。(2)讲解法,以古汉语知识为线索,把课文当作一个例子,重点教授系统的文言文知识。(3)翻译法,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一、文言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及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的知识目标就是把文言文当作“语言工具”来读。读懂古文,就是读懂古人的语言。根据这一目标,本人结合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建议尝试如下文言文教学策略:
(1)读——强化文言语感训练,因声求气。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读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多种形式的吟诵涵咏,同样为课堂弥漫一层浓浓的古味。对文言文就从陌生到走近,再到融入,从生涩到流畅,再到韵味十足。(2)写——要会抄写、默写和试写。让学生抄写自己欣赏的精短古文,写端正每个汉字;默写古代名言名句,做到不写错别字;尝试适当地写作文言文,品味古人作文“推敲”的艰辛。(3)译——有效地指导学生把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启发学生在古今语言的“转换”过程中,举一反三,积极寻找古今汉语的异同,努力发现文言文的语法规律。重点掌握《考试说明》里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掌握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词类活用、固定格式等。这些要常提常讲常归类常整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4)疑——培养学生大胆发现问题的能力。“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迷信教科书和权威的注释,在学生中提倡质疑,主张“自圆其说”,只要言之成理,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总之,把文言文当作语言工具来教和学,能迅速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效实现文言文的“知识”目标。
二、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目标及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目标二”,进一步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人文”目标是:把文言文当作“文化载体”,用以培育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传统教育中“文以载道”的古训不能丢。围绕文言文“人文”教学目标,为取得明显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品——文言文就是香茗。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文言文的辉煌历史,去鉴赏诗词曲赋,去领略散文小说,去发现文言文的无穷妙趣,去回味文言文的言简意赅。(2)思——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思绪飞扬,真情涌动,闪现自己的真知灼见。应该努力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既要学会“圈点勾画”,又要学会判断、推理、联想,学古人之纵横思辨,鉴古人之深邃思想。(3)情——“文章不是无情物”。经典文言文的选读,能够让学生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和崇高人格的历练。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情感教育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要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文言文的有效教学。首先,从师生关系上看,文言文教学应以对话式为主。因而本人在上《劝学》时,并不给学生讲解字词,也不翻译课文。我要求学生自行解决。把眼睛还给学生,把大脑还给学生,把嘴巴还给学生,把耳朵还给学生,总之就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要求学生上课前充分预习,强化形成预习习惯,使得课堂的对话能够顺利进行。学生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堂向教师提出,教师先引导学生交流、研讨,教师也参与研讨,在共同研讨中归纳出结论。
再拿《陈情表》来说,这篇课文的解读方式有好几种: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封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大“请假条”,并由此生发“如何与上司相处”的话题;另一种观点是就本文的行文艺术而言的,认为李密至孝,“欲先尽孝而后尽忠”,所以文章极尽说话的艺术委婉之能事,让人读后,不禁为作者的至情至性所感动,从而不得不同意他的请求,由此延伸出说话的艺术问题。通过这种启发、引导、发现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符合学生实际的新教法。教无定法,但教必有章,学必有路。遵循认知规律,探索高效课堂将是我们共同的任务。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改变目前高中课改的困难局面,真正发挥文言文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共同创造语文新课程改革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