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巴渝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影响

2018-11-14胡钧凯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长江丛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码头重庆

■胡钧凯/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一、码头文化特色

重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上游水路枢纽,江边码头林立,商船旅客频繁,再加上重庆独有的市井文化,便形成了具有巴渝特色的码头文化。因为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巴渝地区而过,支流如嘉陵江、乌江、涪江等错综复杂,加之巴渝地区特殊的地貌,致使江水经过水流湍急、落差悬殊,形成多峡的特点。三峡外江面宽阔,三峡内湍急汹涌。横贯重庆地区的长江水道,与巴渝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巴渝地区物种繁多、交通闭塞、道路崎岖、气候湿热。外地人来巴渝地区做生意,拉运货物往往选择长江水道,而搬卸货物行李也是从码头开始,这个过程中需要人力肩挑,经过长年累月贸易往来就逐渐形成了分属不同码头的“山城棒棒军”的运输队伍。因为码头是水路货运的起点与终点,重庆码头为重庆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推动力,而经济的发展又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可见,码头文化是巴渝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开放包容特色

有着千年历史的巴渝地区并非只有本土文化,在其发展进程中不停地吸收并包容了不少外来的文化元素。从先秦两汉到抗日战争,在四川盆地的土地上,也经历了数次较具规模的大移民,将汉族文化元素逐渐注入到了巴渝文化之中,与此同时,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以其独立性也为巴渝文化提供了多种元素。在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的记载中,“流民入山者……扶老携幼、千百为郡……遇有乡贯便寄住,写地开垦,伐木支椽,上复茅草,仅蔽风雨……”巴渝文化更多地体现为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性。

由于长江水道的存在,巴渝地区注定不是封闭疆域。数千年来,往来商客移民不断,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发生了各种文化的小碰撞,继而在巴渝地区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长江水道的畅通对古代巴渝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继而对巴渝人形成开放思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巴渝文化既不是纯粹的平原大陆文化,也不是纯粹的山峡河流文化。这就在客观上使得巴渝文化兼具沉稳的平原大陆文化,又具有包容的河流文化。

巴渝环境降水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只是丰富的资源多分散在险峻的高山深谷,获取具有一定难度,这和富庶的成都平原相比,也有明显不同。基于此,在巴渝地区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艰辛创业成为了人们生存所必备的素质。这就决定了巴渝文化构成中不可能出现普遍的极度享乐主义。在艰苦奋斗中,巴渝这片土地上生发出了特有的乐观主义因素。它支持着巴渝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奋斗,为巴渝地区的富强与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也进一步强化了巴渝文化的核心内涵。

三、坚毅勇敢特色

重庆的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资源却相对贫瘠。《尚书·禹贡》在评述中国土地状况时提出,黄河流域诸州厚实平旷,多为上等或中等,南方的扬州、荆州、梁州均为下等。而巴渝等地区附属梁州,可见,集中耕作的不便,致使经济发展受制。相对于环境优良的平原和滨海地区,巴渝人确实要更加艰辛的劳作才能生存下来。这样的环境条件,自然形成了巴渝人吃苦耐劳、坚毅勇敢的性格。巴渝艰险的环境促使巴渝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吃苦耐劳的主观能动性,这对巴渝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巴渝文化的形成也具有某些关键作用。

巴渝地区没有北方的沃野千里和江南的鱼米水乡,只有坚毅勇敢才能在艰险的环境中生存。在《华阳国志》的《巴志》篇中称巴人“天性劲勇”,左思《蜀都赋》称巴人“刚悍生其力,风谣尚其武”。巴渝地区山高水急、云雾缭绕,很多因素的存在,巴渝人不得不凭自己的毅力去适应去生存,这造就了巴渝文化的韧性。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被选作陪都。其一是因为重庆的地形,并且又有天然的长江水道,进可攻退可守。其次,巴渝人坚毅勇敢,正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所应有的性格,也是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从古至今,坚毅勇敢俨然已成为巴渝地区的重要标签。

四、巴渝文化对巴渝文学艺术的影响

据《中国文学大辞典》统计,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共收录有700人余人,并无巴渝籍作家;隋唐五代共收录有890余人,巴渝籍作家仅有2人。另据《巴蜀文化大典》统计,巴蜀作家共计166人,其中巴渝籍作家也仅12人。可见,巴渝文学发展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可能存在三种情况,其一是经济欠发达,这就制约了文学发展的基础。其二是缺乏自身成熟的文字系统,不能有效进行传播与交流。三是地形环境原因,居住结构较松散,城市化水平就相对较低,有碍于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巴渝文学与江南吴依软语,与北方豪迈粗犷的截然不同。与“阳春白雪”不同的是,作为“下里巴人”的巴渝文学更具有鲜明的平民化、生活化的特色,这是与江南文学与北方文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巴渝文学艺术的创作主体日常接触的多为原生的现实环境,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题材选择、创作方法等受限,加之生存不易,不同地域交流成本高,致使文学艺术创作者对自然、人生与宇宙的思考缺乏深度,这是古代巴渝文学艺术难以在一定时期内经典化的重要原因。

整体而言,巴渝文学艺术很少塑造完美无瑕的“圣人”形象,对优质特性高度集中的“高、大、全”形象也较多回避。然而,对其相对的“低、小、缺”形象并不刻意回避,相反很多时候经过创作者的有意为之极具有生活化和平民化的特征。巴渝文学艺术通过对现实的质朴表现,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菲的价值。

五、巴渝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巴渝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文化更多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基础的。北方沃野千里,经济交通发达,城市化程度较,社会各级力量对这些优质资源争夺激烈,体现出社会矛盾的尖锐,相反,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特别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开始尖锐,儒、法、墨、道等各家应运而生,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思想、学说来解决纷争。与此同时,巴渝地区的社会矛盾并不如人与自然的矛盾激烈,巴渝先民把主要精力消耗在了大山大河和大峡等自然环境上。可见,巴渝文化是以人与自然的适应为基础而形成的文化形态。

儒家文化尚仁求稳,对中国社会秩序的构建、社会各层关系的调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无懈可击的社会构建方案,它也有自身天然的弊端,是难以单独承担起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任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也需要其他文化进行补充、辅助,甚至竞争。中华文化是有活力的,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主张兼爱尚贤的墨家,充满辩证思维的道家等各家都是从自身的主张出发,对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模式进行着补充或“矫正”。巴渝文化的尚实、开放、坚毅、勇敢等等优良的成分也都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

综上所述,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从古至今以其独有的特色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其厚重的文化底蕴不仅是重庆在当今社会竞争中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更是给了当代巴渝人文化自信的充足底气。对巴渝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先辈呕心沥血的尊重,对其精神的传承,而且对于巴渝未来的发展更是有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

注释:

①严如煜.三省山内风土杂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②常璩.华阳国志[M].济南:齐鲁书社,2010.

③钱仲联,等.中国文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④徐世群.巴蜀文化大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码头重庆
重庆客APP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东海人龙舞喜获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前往码头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