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通识教育探析
2018-11-13盛晔
盛晔
摘 要 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初提出的。一般的教育知识包括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媒体正在改变教育環境。本文详细分析了通识教育内容不合理,功利色彩明显、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质量存在问题、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改变通识教育理念,合理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课程管理,加强师资力量。
关键词 新媒体 通识教育 问题 对策
我国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有期刊、报纸、电视、广播,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播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则是立体化的传播,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教育行业的影响也十分巨大。对大学生来说,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通识教育进行了分析。
1 相关概念分析
1.1新媒体的概念与特点
新媒体是一种包括所有互联网媒体、移动媒体、数字报纸、数字电视等的大环境。联合国教育、科学教育文化组织将新媒体定义为“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媒介”。新媒体产业联盟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交互传播为特征的创新形式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话语自由。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观点,观点的传授和教导没有门槛。二是信息的交互。新媒体时代,信息沟通不再是单向传递,而是相互的交流和碰撞。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发布具有匿名性,所以信息交互是新媒体环境的主要特点。三是内容的即时性。在新媒体时代,网民通过一个按键,就可以把信息传递出去,所以新媒体时代具有很强的即时性。
1.2通识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通识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三个要点。首先是对人文学科的认识,这涉及人类的关系、价值和精神。其次,通识教育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科学方面的学习。最后,通识教育的主要知识还包括社会科学知识。通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务处理准则和规律,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紧急事件的处理,世界的发展规则等等,使大学生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
通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加全面地认知社会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的发展,为人处世能力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如理工科学生通过通识教育可以更好地了解社科知识,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以及社会历史知识。通识教育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人类和社会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知识越丰富,也就越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不断创新发展的社会需求。
2 新媒体时代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2.1目标内容不合理,功利色彩较重
通识教育存在着的目标不合理,功利色彩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明确,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对“普通知识教育”的概念认知范围较窄。许多高校认为教育就是文化素质教育。但是通过分析教育内容,我们可以发现通识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用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来进行通识教育是很重要的。
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在通识教育中还存在“程度浅”的问题,认为“通识”就是统统懂一些,但是都停留在皮毛的层次上,课程设置粗浅,不专业,选修课程很多,但是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并不大。
其次,功利色彩较重是通识教育的主要表现,这是许多高校在教育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通识教育”课程安排上,这仍是研究的重点。
2.2教学方式不合理,课程质量良莠不齐
在新媒体环境中,相当一部分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是不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很多高校,学好本专业是学生的重点,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重点在专业课程的考核。通识教育的选修课程教师往往是随意派出的,这些教师对课程的准备往往不够充分,选修课中的精品课程较少。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依旧以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学生听课为主要方法。在教材教具上,以传统的教材为主。教师很少为学生制作特别的课件,或者在教室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参考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教学质量必然是不如人意。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水平和外国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国外的通识教育形式有实验研究模式、学习模式、群体学习模式、自学讨论等。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进行观点的碰撞与融合,都十分正常。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通识教育中,很多依旧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互动性较差。
2.3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多是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出发去设置选修课程,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体育、思想道德教育、外语等方面。但是关于文化素质类的课程较少。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在通识教育中力量薄弱,和我国教师的培育系统和考核系统密切相关。我国现阶段高校重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相反,通识教育则被认为是业余的课程,所以很多学校让相关的专业课老师去兼职,教师也将通识教育当作兼职,无论在课程准备、资料搜集、精力花费以及课后作业准备等等,和专业课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距。
3 新媒体环境下完善高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3.1改变通识教育理念,合理制定目标
首先,改变通识教育理念,使通识教育目标合理化,是解决我国通识教育中目标不明确的主要对策。我国正处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功利思想对我国影响很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十分不利。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活动,更直接关系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祖国的未来建设是什么样的人等大问题。只有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的本质认识,才能够重视通识教育。
学校应该大力宣传通识教育,让全校师生真正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将通识教育和学校的学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使广大教师和学生明白,通识教育有其自身的使命,即要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品位,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的同时,要做好人格的修炼。
3.2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提高课程质量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都有着消极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高校通识教育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新媒体引入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升级。通过对媒体的引入,可以将整个世界的最新信息直接展示给学生。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黑板+粉笔”,而新媒体则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教学方式则融合网络媒体、无线通信网、局域网、卫星、手机等多种形式,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可以和更多的人互动。互动方式也多种多样。
英国著名教育家埃里克·阿什比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所以研究教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十分重要。运用新媒体教学,可以将世界顶尖级的领域研究成果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更輕松、更多元化地去学习。
3.3完善课程管理,加强师资力量
为了提高课程管理水平,我们应该首先改进教育课程的整体安排。课程安排是复杂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教育理念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重视专业课的研究。一般教育课程应坚持基本的、综合的、深刻的和时代的、普遍性的原则,能保证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个性得到更好的培养。它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来决定。如人文知识领域可以再细分为四个方向,即语言文学、哲学宗教、历史文化以及艺术美学等。这些课程教会学生欣赏人类的精神,认识人类的历史,并积极思考人生的意义,并能够展望未来的生活。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可以细分为生态环境、天文物理、信息科技以及生命科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大自然的神奇,认识科技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积极地学习科技,用科技改变生活。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可以包含民主政治、社会心理、法律生活以及经济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社会多元的文化制度,认识人类的行为,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等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时代,通识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如通识教育内容不合理,加强建设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师,首先需要学校定期更新与传播通识教育思想,改进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新媒体教学,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课程管理,加强师资力量。本文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能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带来积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6:80-84,99.
[2] 王晓阳,曹盛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7-25.
[3]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1-5.
[4] 孟卫青,黄崴.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46-50.
[5] 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