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祛风汤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2018-11-13孔丹暘
孔丹暘
(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5)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病症[1],多发于老年人群,男性多于女性,易发于冬季[2],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该病患病率高达10%左右[4],严重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该病根据瘙痒范围和部位,一般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大类[5]。瘙痒常从一处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各处,阵发性居多,夜间尤其严重,严重者瘙痒症状常为持续性且伴有阵发性加剧的情况[6]。多继发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等,更有甚者出现湿疹样变、苔藓样变、脓皮病及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等[7],其危害程度不容忽视。临床治疗多以内服药物如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等配合外用药物如锶盐、低pH清洁润滑剂、外用糖皮质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等来治疗,该治疗方案虽起效快,但长远期疗效一般,治标不治本,且患者容易出现嗜睡乏力、毛细血管扩张等毒副反应状况[8]。中医学本着“标本兼治”原则,对证下药,内外同治,使机体阴阳平衡,脏腑气血调和,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治疗该病的目的。本研究选用养血祛风汤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老年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二药联合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皮肤科2016年7月—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51~69(62.7±6.6)岁;病程1~19(7.5±4.2)月。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51~70(63.8±7.2)岁;病程1~22(7.9±3.8)月。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皮肤科诊疗常规》[9]中有关皮肤瘙痒症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具体为:起初仅出现瘙痒,无原发性皮损;皮肤干燥且因抓挠止痒而产生部分表皮脱落脱屑等;瘙痒程度不一,常为阵发性,多以夜间为重;瘙痒部位多以四肢、后背为主,严重者可蔓延至全身;病情可因温度、环境、情绪、抓绕等内外因素变化而加重。
中医诊断:参照《现代中医皮肤性病学》[10]中关于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的诊断进行辨证分型并确诊。具体为:病发多为老年体弱者,皮肤瘙痒难耐如虫行于身,瘙痒部位亦无固定之处,发作时间尤以夜间为重,皮肤干燥有脱屑症状,神情倦怠乏力面无色泽,舌淡苔薄脉沉且大便艰涩。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2)年龄>50岁,≤70岁者;3)近2周内未曾服用过抗组胺类药物者;4)近2周内未进行过免疫抑制剂治疗者;5)对本次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2)对本次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者;3)伴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者;4)服药依从性差者;5)语言表达不清、模糊者。
1.5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炉甘石洗剂(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790,规格: 100 ml/瓶),外涂患处进行基础治疗,如患处有破损禁止使用,每日2~3次,涂抹剂量为均匀覆盖患处即可,严重部位可多涂抹几次。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服润燥止痒胶囊(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5030,规格: 0.5 g×36粒/盒),口服,4粒/次,每日3次。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口服养血祛风汤,组方:荆芥、当归、防风、僵蚕各10 g,赤芍、生地黄各15 g,白蒺藜、制何首乌各30 g,蝉蜕、川芎各6 g。根据患者临床病情特征等进行随症加减,皮肤瘙痒,肌肤泛红,接触热源症状加重,且中医辨证属于血热者,依症酌加紫草、牡丹皮、旱莲草等用于凉血之用;皮疹瘙痒,抓挠有渗液,中医辨证属湿热者,酌加苦参、地肤子、薏苡仁、白鲜皮、徐长卿以达清热利湿之效;血分邪热深重,酌加黄芩、黄连、黄柏、水牛角以泻火解毒;无汗或汗出不畅而属表闭者,酌加麻黄、桂枝、杏仁宣肺以开闭;久病不愈如顽疾缠身,入血夹杂瘀症者,症轻者加红花、鸡血藤、丹参、桃仁用以活血散瘀,症重者加全蝎、地龙、蜈蚣、乌梢蛇用以活血通络;病情反反复复,轻重不一,中医辨证属表虚者,加桂枝、黄芪以达扶正祛邪之目的;若病症多发于面部、上半身则酌加羌活、白芷、蔓荆子、藁本以引药上行;若病症多发于下半身,则依症酌加木瓜、牛膝以引药下达。水煎服,早晚温服200 ml。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连续给药4周。所有参与本次研究患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禁用抗组胺类、免疫抑制剂类、激素类和外用类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内服和外用药物。
1.6 观察指标
1.6.1 中医症候积分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通过对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瘙痒发生频率、继发皮损体表面积、便秘口渴程度和舌象等症状变化程度进行4级评分,分别为0分(无)、1分(轻度)、2分(重度)、3分(重度),分数越高代表本项症状越严重,改善越不明显,具体分级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中医症候积分评价标准
1.6.2 皮肤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评价皮肤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患者的自身症状与感受、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人际关系及治疗带来的影响五大方面进行4级评分来综合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各项分数按严重程度分为0~3分,0分无,3分非常严重,取各分项分数总和作为总分来综合评价,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差。
1.6.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治愈: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皮损面积为零;显效:皮肤瘙痒症状明显好转,皮损面积消退≥80%;有效:皮肤瘙痒症状有所改善,皮损面积消退≥30%,<80%;无效:皮肤瘙痒症状无缓解或加重,皮损面积消退<30%。总有效率为治愈例数、显效例数和有效例数之和。
1.6.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差异、年龄大小、病程长短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数据比较具有可比性,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瘙痒程度、瘙痒持续时间、瘙痒发生频率、继发皮损体表面积、便秘口渴程度和舌象等中医症候方面水平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生活质量评分水平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8%(44/45),对照组总有效率91.1%(41/4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事件,所有患者治疗后在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方面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加剧,老年人健康问题日益显现。皮肤瘙痒症是老年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发病过程痛苦难耐,使广大患者深受其害。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11-12]。化学介质(如激肽、P物质、蛋白酶、组胺等)的释放是引发瘙痒的主要原因,常规西医据此治疗,但效果多不理想、易复发且不能根治本病。皮肤瘙痒病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痒风”“风瘙痒”等病范畴[13],临床上以皮肤瘙痒、阵发性剧痒及皮肤瘙痕、血痂、脱屑等继发性皮损害为特征[14]。中医学认为瘙痒症患者多由体质虚弱,外感风邪、湿邪、热邪所致[15-17]。而本虚标实、寒热夹杂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归其为内、外二因,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外因常和风、热、湿、寒相关。而且老年人体质的基本特点是随着年龄增加脏腑机能逐渐衰退,卫外功能衰减,或阴虚或阳虚,易被外邪侵袭而发为瘙痒。关于这点古籍多有记载,如《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传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诸病源候论》曰:“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备急千金要方》谓:“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邪搏于皮肤,外发胰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医宗金鉴》云:“血风疮,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肌肤,郁于肺经……若日久风邪郁在耗血生火,搔痒倍增,夜不得寝,挠破津血,心烦,大便燥秘,咽干不渴,此属火燥血短”。《外科启玄· 疮疡痛痒麻木论》曰:“盖人之肌肤附近火灼则为疮,近火则痛,微远则痒……经云,痛者为实,痒者为虚,非为虚寒之虚,乃火热微甚之意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上》谓:“虚劳而热者,是阴气不足,阳气有余,故内外生于热,非邪气从外来乘也”。
针对皮肤瘙痒症的治疗,中医多以风而论之[18],认为其风不出内外两端,或是血分失和,风从内生所致;或是外感风邪,稽留肌表所致;亦或内外风相裹所致。临床治疗遵从“内外风消散,则瘙痒可退,肌肤自和”的宗旨[19],以“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为其治疗原则。故本研究选用养血祛风汤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老年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养血祛风汤出自《名医名方》,为成肇仁教授所创,方中荆芥、防风具有祛风凉血、解表止痛的作用。《本草正义》中关于防风记载如下:“通治一切风邪,为风病之主药”。足见防风在祛除风邪症状中至关重要。川芎、赤芍、当归、生地黄具有养血和血,祛风润燥之功效。生地黄、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川芎行祛风、行气、活血之功。白蒺藜祛风解郁,制何首乌润燥解毒,二者互补共行活血祛风润燥之功。僵蚕、蝉蜕具有熄风止痉、祛风止痛、散风祛邪的作用,二者质轻走表,朱良春教授称其为“两药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可拔邪外出”,对风疹瘙痒症疗效显著,同时有效协助了荆芥、防风的祛风散邪之力。该方整体用药精准,各药配伍紧凑得当,共奏养血祛风止痒之功效。润燥止痒胶囊为纯中药制剂,具有养血滋阴,祛风止痒,润肠通便的作用,主要用于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症。汤药与成药联合使用,相辅相成,互补长短。
本文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治疗后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方面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7.8%(44/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1.1%(41/4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加说明养血祛风汤联合润燥止痒胶囊对治疗老年血虚风燥型皮肤瘙痒症疗效确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