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外体刺激催化学习行为
2018-11-12张清靓
张清靓
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约翰·沃森的研究结果,学习行为是学习者受到外界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结果,他的“刺激反应理论”与建构主义大师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认为环境的刺激对儿童的学习能产生重要影响。智障生所受的外界刺激包含外体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刺激,外体刺激对智障生学习行为的影响程度与效度极大,尤其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外体环境的创构,通过优化外体刺激,催化智障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習质效。
一、创设趣味情境,点燃学习动机
创设趣味情境要基于学生的立场,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智障生与普通学生一样,天生具有好奇心。笔者利用智障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习欲望。根据智障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特点,或借助现代媒体手段,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或通过故事、魔术、游戏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强烈探究心理,催化积极学习情感,让他们以快乐的情绪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情境:海绵宝宝带着他的孩子们来到图形城堡游玩,白天孩子们在美丽的城堡参观游玩,到了晚上孩子们意犹未尽,决定住在城堡。可是城堡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必须住在与自己形状相同的房间才行,这可难住了海绵宝宝们,同学们能够帮助不同形状的海绵宝宝们找到各自的房间吗?”生动形象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丽迷人的情境,各种形状的建筑物和娱乐设施让学生对图形有了初步直观感知,悬疑而有趣的住房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诱发了学生的探究动机,学生热情地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
二、提供结构材料,助推学习行为
数学学习材料旨在激趣和助思,助推学生学习。因此,我们在设计和选择操作材料时,要精心构思,既要考虑到材料的颜色、形状等因素的新颖有趣,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又要考虑到材料的结构性,使材料具有典型性与启发性,助推学生探究活动的推进,支持学生实现从动作到表象再到符号的发展,帮助学生顺利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中,为了能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将抽象的数学内容感性化,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结构性材料,组织他们开展多样性操作活动,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持,让他们在亲手操作、亲自感知中建立表象,助力对各种图形特征的把握。笔者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积木等学具,学习材料中没有其他干扰性材料,只有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形,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开展了摸一摸、滚一滚、分一分、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摸一摸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各种物体面的不同特征,懂得长方体、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平平的。滚一滚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球面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所以滚起来很轻松。学生在真切的感知体验中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的特点。
三、投入核心问题,引爆学生思维
刺激反应理论认为:学习之所以导致学习者行为的持久变化,其本质在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有效联系。问题正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系点,问题的刺激导致智障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核心问题是与数学概念高度相关的问题,核心问题指向教学目标核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与凝练性。智障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弱,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智障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概括性、批判性,提出核心问题避免了课堂问题的零散性与肤浅性,减轻了智障生思维的无目的性与无序性,使得他们的思维趋向于集中,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因此,我们要把核心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引擎,成为推动学生行为反应的外在力量,启迪学生思维,切中问题的要害,帮助学生分析与把握概念本质。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用核心问题去激励和引导学生探究。
例如,《认识图形》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几种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名称与它们各自的特点高度相关,识别图形的关键是将图形的特征与形体实现有效对接。在学生开展看、摸、滚、拼等活动前,笔者给学生提出:“你们能够给每种形状的物体取个合适的名字吗?”取名的问题就是探究活动的核心问题,也是引发学生思维的触点。学生为了能够给各种图形取个好名字,仔细观察、用心触摸,他们边操作边思考每种图形的特点是什么,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在探讨核心问题中,为了充分激活学生思维,笔者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形的特征,讨论图形的名称,基于同伴互助的学习,有效催化了学生探究内驱,将他们的思维彻底引爆,让他们冲破思维障碍,促进了思维品质的攀升。
“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让我们谨记数学家韦达的话,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点燃智障生的学习动机、助推学习行为、引爆学生思维,智障生的数学学习将不是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特殊教育学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