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让文本概括更高效
2018-11-12王娟娟
王娟娟
一般来说,语文教学阅读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因为第二课时能够涉及文本的主题内涵、内在情感和语言训练,而较为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已经越发意识到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要性。事实上,针对一篇课文展开的两课时之间,呈现出鲜明的相辅相成关系。但第一课时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读通文本、解决生字词这么简单的层面。其中,概括文本大意就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需要在第一课时中加以训练与感知。
一、提取信息,在联系整合中概括大意
文本阅读,最为基础的就是要了解文本表达的价值信息、内容情感,这是对文本进行广泛细读、深度研读的重要内容,更是引领学生探究作者写法的重要基础。文本在描写过程中,往往会将核心性的信息自然而巧妙地蕴含在字里行间,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关注这些资源,在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了解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
如《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展现了林则徐威风凛凛、敢于向帝国主义挑战的大无畏精神。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性阅读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把握文本中的核心要素。在学生抽取出文本中的核心信息时,教师则要求学生针对这些信息,尝试运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表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对于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和思维含量的,既需要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视角整合核心信息,还需要在语言组织的过程中对语言进行揣摩,对展现的顺序进行深入考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不断地发展与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训练中,学生既要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这些资源,同时也要学会迅速有序地表达。教师在学生运用语言、组织语言的过程中,进行遣词造句的引领点拨,让学生学会合理地运用课文中的核心信息,进行文章内容的表达。
二、把握线索,在梳理串联中概括大意
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课文的篇幅明显变长,所涉及的素材也越发丰富而具体。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不可能随心所欲,而需要在紧扣中心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线索,并将写作的素材进行统一的整理,从而使得文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著名散文家吴伯箫的散文《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作为一篇游记散文,移步换景是构思文章结构的重要方式,《早》就是以作者游览三味书屋时的顺序为线索,将自己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机地穿插在一起,构成的一篇经典散文。在概括这篇课文内容时,教师引领学生在整体性感知课文内容时,将注意力聚焦在每个自然段描写梅花的语句上,引领学生借助梅花来梳理课文的内容,感知作者表达的顺序。为此,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梅花的语言用直线圈画出来,并相机探寻彼此之间的联系。一进门,闻到梅花;借助梅香,想到学堂;走进学堂,描写陈设;回忆读书,想到后院;紧扣后院,猜到香味;走进后院,联系刻“早”。随后,教师引领学生尝试以“梅花的香味”为线索,将这篇游记所描写到的内容,尤其是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有序地表达出来。
三、紧扣中心,在罗列统整中概括大意
任何一篇文本的创作,都需要鲜明的中心。作者在材料选择、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都要围绕着中心进行。为此,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就需要从文本的中心入手,即依托中心,提炼作者所选择的素材,紧扣中心,强化语言表达的倾向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把握。
如《大江保卫战》这篇通讯报道,就是围绕着1998年长江发生险情的素材展开描写,记叙了人民子弟兵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凸显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教师在引领学生在把握了文本主体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这样的思维:作者围绕着“抗洪救灾”这个素材,描写了关于人民子弟兵的哪些事例?学生在梳理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这样的罗列:作者以整体性视角和黄晓文的典型事例,描写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场景,突出了他们“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然后再通过一组组镜头,展现了人民子弟兵“救群眾”的场景,通过简略概述的方式展现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有了这样的罗列,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感知,并相机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在表达中更好地与文本表达的中心相互对应。在这一案例中,课文的题目为“大江保卫战”,其实作者所关注的范畴应该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教师则引领学生深入提炼出作者所选择的典型事例,并明晰这些事例与所表达中心之间的关系,感知这些事例在表达中心时的典型价值,从而将文本大意的概括与文本表达的中心进行有机对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阅读教学决不能忽视第一课时的教学,而需要在第一课时中对学生概括能力进行训练,就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类型,设置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罗列统整的思维过程中进行实践训练,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