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训练课的两个关键
2018-11-12陈鲜
陈鲜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崔峦老师也常说:“训练的观点,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最基本的观点。”那么如何上好语言文字训练课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关键。
一、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多年来,语文教学总是高耗低效,不尽如人意,究竟原因在哪儿呢?
语文课上,老师总是一个劲儿提问,大问题、小问题,主要问题、次要问题,一节课下来,似乎不把学生问倒誓不罢休。一节课就那么几十分钟,老师光提这些问题就要花很长时间,学生哪有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呢?毫无价值的提问挤掉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时间,学生得不到训练,各种语文能力怎么提高?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千人一面。
诚然,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是多余的分析让语言文字的训练落了空,老师越俎代庖的做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满堂问”“满堂讲”夸大了课堂上老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架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教学收效甚微。
袁微子老师先前所提倡的“三为主”观点,笔者认为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关键所在。“三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老师主导了,学生才能成为主体。有了前两者,训练才能成为真正的主线。
何为“训练”?“训”是教诲的意思,“练”是练习的意思。显而易见,“训”是老师的事,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指点学生去认识规律;“练”是学生的事,是学生的主动活动,是学生去实际操作,从而掌握规律。“训练体现出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体现出“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课堂上老师如何主导是关键。老师究竟该问什么、该讲什么呢?
老师的问、讲要着眼于学生的疑难之处,放在课文的重点上。老师坚决不去做无用功,这样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裕的时间去学习,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二、指导学生多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古人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指导学生多读课文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关键所在。
读不是浏览课文,它包含着评议文字“理解吸收—记忆积累—迁移应用”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就是要有目的、有任务去进行。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把“读”分成了几个层次。
(一)读通
读通就是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平时讲课文之前,笔者一般先让学生“四读”课文,每次读都有目的、有任务。
1.一读(自由读):利用拼音和字典读准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音。
2.二读(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情况,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
3.三读(默读):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四读(再自读):给课文分分段,归纳段意。
学生把一篇课文读了“四遍”,一般来说对课文内容就了然于胸了,这样上课,学生就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读懂
读懂课文就是指学生能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呢?那就是要处理好讲与读的关系。语文课上应以读为主,以讲促读,甚至可以用读代讲。可以“先读后讲”,即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情况,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这样做针对性强、效果好。也可以“先讲后读”。课文中一些难点,如果放手让学生自读,恐怕耗时费力,不如老师事先点拨一番,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去体会、加强理解认识。
(三)品赏
品赏就是指学生通过读,揣磨文章评议的精妙、结构的严谨、句式的优美等。学生多揣磨语言文字,能从中领悟到遣词造句的真谛、段落安排的技艺。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品赏语言文字呢?通常的方法就是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精彩词句、片段的妙用。
如《大海的歌》有一段话:“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在指导学生品赏这段话时,我用了另一段话来进行比较:“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学生通过一比较就知道了第一段话写得具体,能突出海港的特点。品赏这段语言文字,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抓事物的特点来写,怎么把它写具体。
读懂课文是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而品赏课文的训练除了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之外,还有一个积累语言的过程,而积累语言较好的办法就是背诵,让语言材料烂熟于胸,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银龙花园学校)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