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教学研究
2018-11-12杭涛
杭涛
众所周知,社会中许多复杂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小学生所能理解的,而小学品德与社会科目的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是需要面对的重点。因此,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课标明确指出,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具体生活环境,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一、挖掘生活内容,设立合理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时,首先需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保障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钱该怎样花》一课的内容包含“花钱的学问”等主题,教师在根据教材设计活动主题时会发现,“花钱的学问”是在学生掌握《家庭小账本》基础内容后,指导学生如何保障消费的合理性的,而且为接下来的《购物场所我知道》《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两课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可针对“花钱的学问”设置几个小主题,分别为“我想要和我可以要的”“我的消费规划”“节约与浪费”,并根据这些主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领悟“花钱要有计划、有节制”的道理;引导学生在消费时需明确目的,因为盲目消费、铺张浪费不仅会给家庭造成经济压力,而且容易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掌握制定合理的花钱计划,引导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理财的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点出课堂主题
小学生普遍好动、贪玩、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教材內容的理解,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还有助于丰富其情感体验,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一课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活动,以调动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当下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大部分小学生对手机的操作都非常熟练,教师可依托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将心中想对父母说的话以短信的形式写出来,并让他们课后在家中可以用手机发给父母。学生会对此类活动会产生极高的参与兴趣。教师经学生同意,可将对父母的告白在家长微信群中进行发送。这样的活动在有效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有利于改善师生间关系,引导学生领悟父母的伟大,使学生更能体谅父母。因此教师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不能一味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向学生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应该开展生活化教学,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收知识。
三、探究生活化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学贵有疑,疑问是促进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辅助因素,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可先依托教材,结合实际生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这对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鸦片的背后》时,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设置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生活中几乎看不到鸦片,因此均对鸦片缺乏认知,对鸦片是何物一头雾水。对此,教师可以学生身边的“网瘾”现象作为课堂切入点。提及“网瘾”现象,大部分学生都有所认知,因为沉迷于网络的例子很多,而且学生普遍知道“网瘾”的危害,如:极大地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可提问:“假设你们接触到一样会让你着迷上瘾的东西,它会影响你生活、健康甚至生命,你们明知道该躲避却又无能为力,是否觉得可怕?”然后教师将鸦片的危害性通过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引导其进行思考和感悟,再进入文本阅读。教师可列出若干问题供学生讨论思考,如:吸食毒品的危害性是什么?毒品源于何处?你们面对周围人接触毒品会怎么做?……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这一系列问题,明确了毒品的危害,从而自觉远离毒品,并能做到主动宣传远离毒品。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中充分开展生活化教学,因为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健全品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这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及拓展思维深度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