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2018-11-12潘华锋
潘华锋
在教育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课程在变革,网络在升级,甚至教育理念也在转变。作为一名每天直面课堂、直面学生的教师,如果闭门造车,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因此,学会与同行交流,学会资源共享,才能促进自身发展,才能把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一、虚心请教,学习课件制作
课件主要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有时候,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呈现知识点,笔者需要在课件里添加动画效果。可是,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往往心里想的效果却不知道怎样达成。这个时候,就要虚心请教同事,获取帮助。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图形覆盖规律时,例题是这样的:下表的阴影部分框中三个数的和是6,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出的和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
在上面的一行表格里,覆盖一个红框,用以圈出三个数,并且还要体现出平移的动画效果,这对于笔者来说,真是个难题。这个时候,笔者便向同事请教,如何让红框向右平移。热心的同事指导我从自定义动画里找到路径,进行平移设计,课件制作好之后,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能形象具体地体现出平移的次数与最后结果之间存在的关系。再比如说,插播一段视频,首先要下载视频,而有的视频是需要在电脑里安装下载软件才能够下载的,下载之后,又需要通过格式工厂转化格式再插入PPT中,最后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所有的这一切技术,笔者都是在同事的帮忙与指导下学会的,这让笔者心存感激,受益匪浅。
二、参与辩论,明确争议话题
数学思维,会在辩论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话题。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最小的自然数是0,但是在有的题目里,如果把0考虑进去,就会使人产生困惑。比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除法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判断题:甲×0.34=乙×1.28 ,那么甲>乙。像这个判断题,在不考虑0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积与乘数大小之间存在的关系来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考虑甲乙都是0的时候,那么这句话就是错误的。于是,我们同级同科的老师就在一起辩论起来,讨论的话题是:题目的旨意是什么?是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周密性,还是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乘数大小与积之间的关系?如果需要考虑0的因素,那么类推六年级分数乘法问题中,也有这样一道判断题:如果甲×[12]=乙×[13] ,那么甲<乙。这句话也是错的。类似的题目,统统因为0的因素,而甲乙之间就没有大小可比性,进一步推理说,就是在等式甲×a=乙×b 中,无论a和b是什么数,无论是判断甲>乙,还是判断甲<乙,这句话都只能算错,那么这样的题目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因此,在辩论中,我们越来越肯定地得出:这样的题目显然是不考虑0的。
三、团队合作,制作微课视频
2015年的暑假,学校开展微课视频制作培训,在这次培训中,笔者又一次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通过这次培训,笔者学会了一个简单的微课视频制作流程:首先要安装CS软件,然后将要讲的知识点制作成一个PPT,再打开CS软件,插入话筒,調节音量,播放PPT,点击开始录屏。录完之后,再进行最后的编辑与保存。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校将这项工作进行了细致分工,录屏、录音、制作课件、添加封面、负责打包上传等,通过团队合作,制作出一个个精彩的微课视频,每个人都在制作中献计献策,增长见识,得到提高。
四、集体备课,实现优化教学
在数学组开展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课之前,所有的数学老师都会集中在一起,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一起讨论授课的思路和方法。记得笔者在上三年级的“统计”时,本来是设计让一名学生上来参与摸球,其他学生在底下进行统计和填表,此方案一出,立刻有同事提出异议:应该分组合作摸球,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活动,这样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可能性规律,才能体现活动课的真正价值。于是,笔者又进行重新设计,将这一环节改成分组摸球活动。最后,这节课成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再比如,在教学“大正方体里有几个涂色的小正方体”时,我们一起讨论的是课件演示更清楚,还是实物操作更清楚。笔者把网络上搜索到的正方体涂色相关课件介绍给大家,达到资源共享。经过讨论,我们形成了一个最佳方案。
无论是网络技术,还是教学思路,无论是重难点确定,还是突破的方法,都可以通过集体的智慧达到最优化状态。笔者为自己能与一群热心的同行一起共事而高兴,也希望自己能为这个集体出谋划策,让集体的智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责任编辑:胡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