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高危因素的临床调查分析

2018-11-12黄海英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孕激素息肉宫颈

黄海英

广州市南沙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广东广州 511458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一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多见于绝经期女性以及围绝经期女性,且以50岁以上女性最为多见[1]。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在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方面的技术也日益成熟,但是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有研究显示[2],子宫内膜息肉和月经情况、年龄情况、子宫良性病变、药物情况等有一定的相关性。现对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非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超声检查疑似子宫内息肉的绝经妇女290例,所有接受检查的妇女均为自然绝经后的妇女,均接受了病理检查和宫腔镜检查。排除合并妇科件疾病、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不典型增生以及子宫内膜癌患者,剩余1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32~48岁,平均(41.6±4.8)岁。另外选择10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正常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年龄34~49岁,平均(42.2±5.1)周岁。子宫内膜息肉均参考宫腔镜检查结果以及手术后病理确诊,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都将阴道超声作为诊断依据,子宫内膜息肉入选标准:患者有宫腔镜下粉红色柱状或者舌状的赘生物,且大小不等,多见于侧壁和子宫底,或出现宫颈管,进行加压膨宫后赘生物可以随着液体摆动但是不脱落,宫腔镜处理后送至病理科进行进一步检查确诊。对照组入选标准,患者经宫腔镜检查无子宫内膜异常情况。

1.2 方法

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年龄段进行分析,对比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与正常健康者的年龄、孕次、产次、激素治疗史及是否放置IUD、肥胖、合并子宫内膜炎、合并子宫腺肌症、合并宫颈息肉等诸多方面,以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高危致病因素。其中高血压以舒张压>90mm Hg或者收缩压>140mm Hg作为诊断标准,体重指数>25kg/m2则视为肥胖。糖尿病以餐后两小时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mmol/L作为诊断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

在确诊的1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患者年龄35~73岁,平均(53.8±7.2)岁,其中<50岁的患者90例,50~59岁的患者67例,60~69岁的患者22例,70岁以上的患者11例,50岁以下年龄最多,与其他年龄组比较,χ2=7.069、65.882、93.154,P < 0.05,见表 1。

表1 各个年龄段所占百分比

2.2 子宫内膜息肉患病单因素分析

将孕次、年龄、产次、激素治疗史、放置IUD、肥胖、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及子宫腺肌症等因素和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激素治疗史、放置IUD、肥胖、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及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

经过单因素分析后证明,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肥胖、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等都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子宫内息肉相关因素分析

表3 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相关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年龄

有文献显示,任何年龄段都可能会引发子宫内膜息肉,该病在妇女中的发病几率可以达到四分之一左右[3]。绝经前出现子宫内膜息肉的病例大约占六成以上,其余的患者则是在绝经以后患上的,40~50岁的妇女属于多发年龄,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几率也会逐渐上升,30岁之前的发生几率比较低,绝经后出现的几率较高,无任何症状,青春期以后的年龄段是出现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峰年龄。

3.2 子宫内膜息肉的原因

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和病因需要深层次的研究,有的学者指出,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衡和炎症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雌激素水平较好,影响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有超重、绝经以及年龄较大等[4]。传统观点认为子宫内膜息肉属于慢性炎症,主要是子宫反复受到炎症因子和机械激素的刺激,使其出现反应性增生。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子宫内膜息肉与内分泌失衡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雌激素分泌过高的情况,雌激素长时间的刺激会诱发子宫内膜息肉。激素依赖性疾病主要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子宫肌瘤等,所以子宫内膜息肉的出现与内分泌失衡、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5]。国内外学者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诱发因素持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月经不调和年龄是引发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原因,年龄每增加10岁,发病的危险率就会提升2个百分点。也有的学者认为[6],我国妇女出现子宫内膜息肉与宫内节育器、年龄和产次没有太大的影响,与近期激素治疗、绝经、孕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绝经后的子宫内膜会出现孕激素或者是孕激素受体缺乏的情况,这就会使得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的情况,进而引发息肉,如果内环境持续的发生改变,就会息肉逐渐的演变成癌变。

流行病理学指出,长时间的服用抗雌激素药物就会使子宫内膜出现息肉的情况,比较常见的药物就是TAM,该药被乳腺癌患者经常服用。该药物不仅会对雌激素有抵抗作用,还会与雌激素产生一定的作用[7]。晚期子宫内膜癌可以使用TAM 来抗雌激素,但是该药物也会使子宫内膜出现增生的情况,绝经后的妇女如果长时间服用该药物就会使内膜癌、子宫内膜息肉以及子宫内膜增生的发病率得到不断提高。

3.3 子宫内膜息肉的影响

子宫内膜息肉给不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子宫内膜息肉给受孕机制造成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国内有的学者提出,其机制为将子宫内膜的环境进行改变,进而使胚泡种植失败[8]。子宫内膜息肉会使卵子与精子的结合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局部内膜供血出现不足的现象,使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受到干扰,一旦内膜息肉出现合并感染的情况,还会使宫腔内环境受到改变,给受精卵着床和精子存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手术的方法将息肉全部清除,将异常出血情况进行控制,使内膜得以重新修复,从而使妊娠几率得到不断提升。

3.4 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

绝经前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表现有月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等。有的研究表明,40岁以上的妇女如月经量比较多,可能就患有子宫内膜息肉的疾病。子宫内膜息肉引发阴道出现异常性流血的原因主要有随着内膜息肉的不断增多,使得子宫面积不断的变大,进而使月经量逐渐增多;息肉的表面会有扩张的血管存在,这些微血管一旦破裂就会导致月经量增多;随着息肉的不断变大,使得内膜组织受到严重的压迫,使内膜组织出现孕激素和雌激素失衡的现象,因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情况[9]。

绝经后,EP易于出现的症状有阴道不规则出血、子宫异常出血以及分泌物增多等,但是有些患者也存在临床症状不明显的情况,这也会导致有的患者不能及时的进行正确的诊断。在对绝经后妇女的EP筛查时,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资料显示,绝经后EP高发的年龄在50岁前后[10]。伴随着宫腔镜技术在临床上的普遍使用,EP的诊断率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使用超声技术对300例患者进行诊断,通过使用宫腔镜技术检查大约有六成以上的患者属于EP类型。与宫腔镜检查进行比较,超声检查的价格比较合理、无创伤以及操作简便,患者可以接受[11]。

EP发病机制和原因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多数的学者对激素假说、子宫内膜细胞凋亡说和生长因子作用持有比较支持的观点,对高危因素的争议比较多。大量研究发现,雌孕激素紊乱、代谢性相关疾病以及年龄等对EP的发展和发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接受刺激替代治疗、合并子宫内膜炎和绝经对EP发病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2]。对单因素进行仔细分析以后,绝经的EP患者里,绝经的时间与年龄与EP没有太大的关系,绝经后EP的发病与肥胖、BMI有着直接的关系。肥胖患者易于出现胰岛素抵抗和雌激素合成过多的现象,使雌激素水平出现异常的提升,刺激度对EP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肥胖可以使EP的发展速度和风险不断提高,绝经后EP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就是肥胖[13]。在EP发展的过程中,局部炎症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EP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合并子宫内膜炎、合并子宫息肉以及绝经等,对照组的宫颈息肉和子宫内膜炎要比观察组的低很多,影响EP的高危因素主要有宫颈息肉和子宫内膜炎。诱发宫颈息肉的主要因素就是子宫内膜炎,绝经后的EP受慢性子宫内膜炎的影响比较明显。如今学者对EP激素假说进行研究时,很多人认为EP在发展过程中,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异常对其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4]。

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抗孕激素药物米非司酮用药史和近期激素治疗史超出3个月都会与EP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述的所有因素都会使雌激素作用出现失衡的现象,使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局部的增生,最终形成EP[15]。本文对妇科常见雌激素有关疾病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子宫肌瘤和子宫肌腺症与EP有着直接的关系,对照组的子宫肌瘤和子宫肌腺症的发生率都比EP组的高出很多,EP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子宫肌腺症在其中。所以,绝经后EP发病受雌激素的影响非常明显,对照组的高血压发生率要比EP组低出很多,EP发病与高血压有着直接的关系,尽管对这些因素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但是绝经后EP发病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16]。除此之外,对照组的孕产次数要比EP组高出很多,然而Logistic回归分析没有对EP发病的相关性进行仔细阐述,这可能是受研究样本数较少而导致的。EP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孕产次数在其中,剖宫产史和人工流产史都会导致子宫内膜息肉出现,妊娠期孕激素水平不断提升和部分息肉被消除都会使子宫内膜增生得到有效抑制,进而使EP的出现得到有效控制。

3.5 子宫内膜息肉的治疗与防控

子宫内膜息肉在进行治疗的时候,需要将有关症状全部消除,将多余的息肉全部摘除,使生育结局得到改善。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息肉刮除的办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盲目性,易于导致漏诊的情况发生。在对息肉进行刮除时,息肉会被刮碎,由于结构受到损坏,会使病理诊断受到严重的影响。刮除治疗时会使大量的息肉残留在里面,同时还会有严重的危险,比如子宫穿孔、感染以及出血等。近年来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非常高,临床中检验子宫内膜息肉的方式较多,通过淋球菌镜检可以了解患者子宫内膜息肉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尤其是针对宫颈验证可进行确诊,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检查支持。从病理学的角度上进行分析,长时间的雌激素刺激是引发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原因,孕激素会给子宫内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抑制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情况。如今许多学者对孕激素的使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将长效的左旋-18-甲基炔诺孕酮放置在宫腔内,这样可以使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得到有效的控制。季秋梅、闫利红等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手术治疗模式联合激素治疗能够提升子宫内膜息肉治疗效果,同时其复发率较低,患者治疗满意度水平较高[17]。这是由于患者体内雌激素分泌量较大,通过孕激素治疗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子宫刺激,从而防止患者复发。因此,在患者确诊子宫内膜息肉之后,应告知患者停止服用雌激素药物或保健品,避免对子宫内膜造成进一步的刺激,使息肉直径所有增加[18]。另外,陈玉清等在研究中发现,子宫内膜息肉与妇科炎症具有相关性,其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内长时间存有异物或炎症,其子宫内膜息肉患病率较高。这一研究发现与本研究结果一致,长时间患有子宫内膜炎症和宫颈息肉的患者,其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较高,均是由于子宫内膜受到长时间刺激所造成的。部分临床研究中指出,药物也是子宫内膜息肉的高危因素,尤其是他莫昔芬类药物长期使用人群,其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率有所上升。

综上所述,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肥胖、激素替代治疗、子宫腺肌都是导致妇女绝经后出现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对危险因素,此外,高血压也会导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风险变大,而产次增加、孕次增加会对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高血压患者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在临床上诊断、治疗过程中,可以将超声检查作为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前的筛查手段,不过最后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情况进行确诊。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后,为了防止其复发,可以在患者手术后联合孕激素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孕激素息肉宫颈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疗效对比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把好宫颈这道“安全门”
保胎药须小心服
怀孕后宫颈管短怎么办
这几种“宫颈糜烂”需要治疗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HPV感染——“宫颈的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