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2018-11-12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血氨肝性基转移酶

陈 丹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广东茂名 525000

近年各大医院对肝性脑病的报道越来越多,其发病率约达13%。其主要的诱发因素有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脏功能失调等,从而引起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3]。患者多表现为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及昏迷等,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肝性脑病与血氨水平呈正相关,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临床上众说纷坛,没有明确的定论。有学者猜测,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机制[4]。因此,临床上多采取降血氨药物治疗方案,旨在通过降低血氨加强氨的代谢,减轻对肝脏造成的损伤,缓解代谢紊乱引起的系列症状。但是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临床效果不同,笔者为分析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分析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效果,拟定此研究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以规定研究时段内我院收治的98例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98例肝性脑病患者经年龄统计、病程统计:观察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55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45岁,但不超过65岁,年龄最小的仅有40岁,平均(55.2±12.1)岁,病程的极大值为3.52年,极小值0.54年,平均(2.64±0.91)年,男女比例为25:24;对照组患者年龄主要是集中在52岁左右,并且80%的患者均大于50岁,但不超过64岁,年龄最小的仅有42岁,平均(52.3±11.4)岁,病程的极大值为3.41年,极小值0.36年,平均(2.71±0.52)年,男女比例为23:26。两组共包括一期26例,二期24例,三期29例,四期19例,两组患者分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5-6]所有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患者。排除肝肾、心肺功能异常患者,排除有严重的沟通障碍,且精神失常者,排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排除严重大出血疾病者。

表1 临床相应指标情况(±s)

表1 临床相应指标情况(±s)

组别 n T-BiL(μmol/L) ALT(U/L) AST(U/L) 血氨(μmol/L)观察组 49 治疗前 150.3±32.9 120.5±43.7 145.2±35.2 90.5±31.4治疗后 90.4±12.5*1 71.4±20.5*2 84.3±12.6*3 61.3±19.4*4 t 12.63 11.52 11.49 12.03 P 0.003 0.003 0.003 0.003对照组 49 治疗前 151.4±34.2 121.5±42.5 145.9±30.7 90.9±30.7治疗后 130.6±23.8 104.6±30.9 110.7±23.9 80.4±13.9 t 11.24 10.56 12.47 10.49 P 0.003 0.004 0.003 0.004 t两组治疗后比较 12.59 13.02 15.64 15.24 P两组治疗后比较 0.003 0.002 0.001 0.001

表2 临床治疗有效情况[n(%)]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利尿、白蛋白治疗,为避免感染,可给予抗感染药物,纠正机体的酸碱代谢紊乱,保持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过程中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及便秘现象,应根据病情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取20mg门冬氨酸鸟氨酸(武汉启瑞药业有限公司,H20060632)溶于250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保持滴注速度为每分钟60滴,连续治疗20d。

观察组行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乳果糖,每天口服或者鼻饲乳果糖(Abbott Biologicals B.V.(荷兰),H20120387)30mg,连续治疗 20d。

1.3 疗效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氨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比较分析。经观察患者的神志及症状,评估治疗有效率。根据因素分析,评估用药效果是否能影响肝性脑病分期。

评价标准[7]:(1)无效:患者的意识无改变或者加重;(2)显效:患者清醒,且意识清楚;(3)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处于半昏迷状态,尚未完全清醒。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应指标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无明显差异,治疗后相应的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远远较对照组低,这表示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效果更优,与单一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共88例患者的意识基本恢复清醒,其中观察组占48例,对照组仅占40例,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血氨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s,pg/mL)

表3 血氨水平与疾病分期的关系(±s,pg/mL)

组别 一期 二期 三期 四期血氨水平 治疗前 73.5±12.6 79.1±15.2 85.4±13.6 89.7±16.4治疗后 40.2±6.7 49.8±13.4 58.6±16.9 61.0±12.2

2.3 血氨与分期的关系

经肝性脑病患者分期与血氨分析,随着病情的加重,机体的血氨水平呈递增趋势,经药物治疗,所有分期患者的血氨水平均降低,病情越轻,血氨水平越低,见表3。

2.4 因素分析

经因素分析,血氨是影响疾病分期的因素,这表示血氨浓度对于疾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其中AUC 为 0.658,95%CI为(0.526,0.847),其 P 值 为0.0001,见表 4。

表4 因素分析

3 讨论

肝衰竭以及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肝性脑病,增加死亡率。肝性脑病的病发机制有多种说法,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氨中毒是重要机制。血氨有三种来源,分别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氨、组织中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产生的氨、肠道吸收的氨,它们在血液中以无毒的丙氨酸或者谷氨酰胺的形式进行转运,大部分合成尿素,仅有小部分以铵盐形式通过肾脏排出[8-11]。如果尿素合成受阻,势必会引起大量的血氨积聚。由于氨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因此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惊厥、昏睡等,如果浓度过高,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最终死亡[12-13]。机体的血氨浓度越高,对患者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越强,肝性脑病症状越明显。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降低血氨成为治疗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则。门冬氨酸鸟氨酸,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底物,鸟氨酸能够激活尿素合成过程中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从而促进氨的代谢,解除高浓度氨对机体的刺激。门冬氨酸是合成草酰乙酸、谷氨酸的重要底物,而氨的转运主要是依靠谷氨酰胺,因此,门冬氨酸可促进氨的转运,及时将机体的有毒物质代谢清除,避免肝脏损伤,另外生成的草酰乙酸可进入三羧酸循环,生成的ATP可以源源不断为氨的解除提供动力。杨昆政等[14]在研究中指出,单一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肝性脑病,患者的有效率不足85%,且治疗后仅有一般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为了进一步完善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方案,罗国彪等[15]曾在研究中表明,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患者,其治疗有效率高于95%,且患者的意识大都恢复,且清醒,肝性脑病症状完全消失。此次研究中也表明:治疗后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氨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下降,但观察组下降程度更明显,远远较对照组低;共53例患者的意识完全恢复清醒,其中观察组占34例,有效率97.96%,较对照组81.63%高,这与杨昆政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联合用药效果更好。乳果糖,是一种双糖,进入机体后被细菌分解为乳酸,将肠道内的PH值降低,从而减少了铵盐的形成,也就减少了对氨的吸收,减弱了机体的血氨浓度,其与门冬氨酸鸟氨酸联用,可显著降低血氨。甚至有学者猜测,患者的血氨会随着病情的恶化逐渐升高,即疾病的分期与血氨水平有关。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其效果:随着病情的加重,机体的血氨水平呈递增趋势,经药物治疗,所有分期患者的血氨水平均降低,病情越轻,血氨水平越低,经因素分析,血氨是影响疾病分期的因素,这与罗国彪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证明此研究可信度高。

综上所述,门冬氨酸鸟氨酸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血氨肝性基转移酶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诱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apri与血氨联合对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诊断价值评估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显性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植物三萜皂苷代谢中糖基转移酶蛋白特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高胆红素对干、湿化学法测定血氨的影响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