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庄公与项羽比较研究

2018-11-09徐涛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项羽

徐涛

摘 要 郑庄公是春秋初年一位具有比较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治国才能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称。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的卓越将领,自称“西楚霸王”。郑庄公与项羽,都是所在时代的一代雄主,但两人在用人、守礼、纳谏、勇谋、善恶、冷静与冲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两人不同的命运。

关键词 郑庄公 项羽 冷静与冲动 善与恶 历史评价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68

Abstract Zheng Zhuanggong is an outstanding figure with a relatively mature political vision and ruling ability in the early Chunqiu Period. He is known as the "Chunqiu Bully". Xiang Yu is an outstanding general in the Qin Dynasty uprising army, claiming to be "West Chu King". Zheng Zhuanggong and Xiang Yu are both generations of heroes in their era, but they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employing people, being polite, being jealous, brave, good and evil, calm and impulsive. It is thes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two people have different fates.

Keywords Zheng Zhuanggong; Xiang Yu; calm and impulsive; good and evil; historical evaluation

郑庄公与项羽,一位是活跃在春秋初年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称,一位是活跃在秦末起义军中的重要将领,史称“西楚霸王”。两位虽相隔约500年,然两人在政治舞台上都是一代雄主,一定程度上开启并体现了变革时期的历史风貌。但两人在用人、守礼、纳谏、勇谋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从而导致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

1 郑庄公沉着冷静,项羽冲动易怒

郑庄公沉着冷静,讲求策略。庄公继位后,姜氏为叔段请求制作为封邑,然庄公只是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1](P51)拒绝了姜氏对制的请求,而许诺姜氏“佗邑唯命” [1](P51)。在姜氏请求封邑这件事上,郑庄公清楚地知道姜氏欲助共叔段取代自己的目的,从他出生时姜氏对他的不喜欢,到多次请求武公立共叔段为君位继承人,姜氏的野心都暴露无遗,面对姜氏的无理请求,庄公仍然依着母亲将京地封给共叔段。而对祭仲“不如早为之所” [1](P53),以及公子吕的“国不堪贰”、“厚将得众” [1](P53)的建议,庄公只是轻描淡写地以“多行不义,必自毙”“无庸,将自及”“不义不暱,厚将崩” [1](P53)来回应,并没有过多的言语和强烈的情绪表现。即使是听到了共叔段襲郑的日期,也只说了“可矣”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包含了郑庄公对政治形势的冷静分析、沉着应对与准确把握。

在周王夺去郑庄公权力时,郑庄公并未因被夺权而焦躁冲动,也没有在听到被夺权而采取军事行动,只是以“不朝”表示抗议。在周王率领诸侯军队讨伐时,郑庄公采取的态度是“御之”,而不是“击之”或“战之”,作为郑国的国君,在国家受到讨伐时,为了保全郑国,也只是被动抵御周王的讨伐。在王师大败时,祝聃请求追杀周王,郑庄公曰 :“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 [1](P166-167)并在晚上派祭足去慰劳周王。这样既维护了周王的颜面,也缓和了郑国与周王的关系。

项羽冲动易怒。在《史记》中,多处写道项羽怒或大怒。如“闻沛公已破咸阳”[2](P311)大怒;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 [2](P311)大怒;听说“汉王皆已并关中” [2](P321)大怒;周苛骂他“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2](P326)怒;在欲杀刘邦父母时,刘邦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P328)而怒;令壮士与楼烦挑战,被楼烦射杀时大怒;赵王因立陈馀为代王,项羽大怒;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听说田荣“自立为齐王,尽并三齐之地” [2](P2645)而大怒。

灭秦后,他放弃了关中而东归彭城,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只是想向乡人炫耀,他说:“富贵不归故乡, 如衣绣夜行, 谁知之者!” [2](P315)当他进入函谷关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时立即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下令发兵攻打刘邦,但由于项伯的劝告、刘邦的辩解最终却取消了进攻计划。在军事进攻方面,项羽却如此轻率地作出决定,而不是冷静地分析形势,经过周密思考后做出决策。也没有征求谋臣范增的意见,而是因个人之言而决定或取消,如此轻率冲动的将领,岂能不败!在楚汉战争相持不下时,项王竟然想与汉王以单挑来决雌雌,把两个集团争夺天下之事看作是两个人的事,岂不太儿戏了吗?

项羽冲动与易怒的性格,决定了他在战略战术上的轻率、反复,同时也表现出在战争过程中,不能冷静分析战争形势,把握有利战机,致使楚军处处处于被动地位,最后走向覆亡。

2 郑庄公心存善念,项羽僄悍猾贼

郑庄公克段于鄢,共叔段出奔共后,郑庄公便没有再追击,意图灭掉共叔段。只要削弱了共叔段的力量,扫除对郑国的威胁,作为郑国国君,为了维护自身的政权,为了郑国的百姓不受战争之苦,对弟段的讨伐也实属无奈之举,没有斩草定要除根的想法。在对许国的作战中,他还表达了兄弟不能和谐相处的遗憾,“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 [1](P125)对在此次战役中为共叔段作内应的母亲姜氏,在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1](P55)后,不久就后悔了,虽然母亲不对,但毕竟是母亲,她所爱的儿子已逃走,孤苦无依,精神受到打击,内心煎熬,作为儿子、国君,孝敬、照顾母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遂为母子如初”。 [1](P56)在周王率兵讨伐时,出于自救,不得不抵抗王师,当王师失败后,他没有追击,而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 [3](P166)虽然周王夺取了他的权力,但周王毕竟是天子,他是诸侯,是臣民,不能凌驾于天子之上,不能让天子颜面扫地。

项羽僄悍猾贼,无善善之心。坑降卒、屠城、烧秦宫室、烹杀将士、迁杀义帝等。“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2](P299-300)“攻城阳,屠之。” [2](P302) “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2](P310)进兵咸阳后,“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 [2](P315);击败田荣的反叛后, 因愤怒齐民从叛, 大肆烧杀掳掠。王陵以兵属汉,项羽烹陵母。周苛骂曰:“若不趣降汉,汉今虏若,若非汉敌也。” [2](P326)项王怒,烹周苛,井杀枞公。“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 [2](P2612)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3 历史评价不同

郑庄公的一生,经历了“克段逐母”、“掘泉见母”、“周郑交质”、“伐许”、“抗周”等事件,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克段逐母”事件对郑庄公的影响较大,历代学者多持批评态度。《左传》作者认为郑庄公本有杀段之心。他的这一观点对后世对郑庄公的评价产生了较大影响。服虔也认为郑庄公对他弟弟的做法是“本欲养成其恶而加诛。”[1](P55) 宋代吕祖谦认为“庄公之心,天下致险矣” ,[3]清代吴调侯、吴楚材在《古文观止》的点评中说“庄公之心愈毒矣”。[4]然在“伐许”事件中,《左传》作者借“君子曰”高度评价郑庄公:“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也。” [1](P126-127)司马迁在《史记》中,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郑庄公“礼孝兼备”的情感表达。在后世学者的研究中,一部分学者仍沿袭郑庄公伪善、伪孝、阴险狠毒的历史评价,如冯其庸。一部分学者对郑庄公持肯定、赞扬的态度。如刘夏塘在《对郑庄公应该如何评价》中却认为,在“克段”事件中,庄公想用隐忍等待的办法来缓和矛盾,求得安定。这是庄公的斗争策略,并非阴险。崔向荣在《还历史人物以真实的生命——评〈左传〉中的郑庄公》以及《宗周旧秩序的叛逆》中指出,认为郑庄公“伪”的,是从道德角度进行的评判,他从政治角度认为郑庄公所表现出的“伪”,实际上是政治谋略,是手段。于成宝、王兆立在《论郑庄公的礼治精神——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为中心》认为,庄公在克段一件上,“言语行事显得大度真诚,恪守孝道且富有政治智慧,切实做到了以周礼为准绳,充分体现了他发自内心的作为兄长对弟弟的爱护与大度”。

对于项羽,司马迁以本纪体为之作传,以王侯之名纪之,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事件对项羽性格、心理和气概做了精彩的描写,足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是一位“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司马迁评价道:“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2](P338-339)与项羽同时代的人也有不同的评价。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僄悍猾贼”。[2](P356)陈平也说道:“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2](2055)郦食其也说:“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2](P2695)高起、王陵也评价道:“……项羽仁而爱人。……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2](P381)韩信说:“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2](P2612)三国时郭嘉说:“昔项籍七十余战,未尝败北,一朝失势而身死国亡者,恃勇无谋故也。”[5](431)诸葛亮也说:“昔项籍揔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 [5](P895)这些评价,能直击项羽有勇无谋、背约负义、妇人之仁、妒贤嫉能等性格,这也是导致项羽失败的基本原因。

综上,郑庄公是一个知人善任、遵礼守礼、善于纳谏、深谋远虑、沉着冷静、心怀善念的杰出国君,为郑国的稳定和发展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羽是一个不知人善任、违背礼仪、不听忠言、有勇无谋、冲动易怒的英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兩人不同的人生命运,郑庄公扫平内乱,并为郑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项羽灭秦后,分封天下,最终却落得身死乌江的悲壮结局。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汉)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

[3] (宋)吕祖谦著,喻岳衡.东莱博议[M].长沙:岳麓书社,1988:2.

[4] 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63:2.

[5]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第2版)[M].中华书局,1982.

猜你喜欢

项羽
项羽的最后时刻
楚汉之争(九)
蚀骨情
项羽虞姬
四面楚歌
对《项羽之死》两处注释的质疑
解开“天意”的密码
本期资深大厨:周恩来
项羽并非自刎而死
周恩来妙语评项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