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模式研究

2018-11-09杨彩卿刘力蕊黄国雄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杨彩卿 刘力蕊 黄国雄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主角是企业,主体和主导是职业院校。通过对保定区域五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五个对接”已经在职教领域普遍开展,成效显著。本文将实践中的有效策略和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五个对接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3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136—03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五个对接”模式就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实现共赢基础上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含义是指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基础

专业与产业其实就是鱼与水的关系,所谓“水之不存,鱼将焉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就是缘于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就需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校企进行了深度合作,也就实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一)把握高职专业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的特色,它是生成新专业的原动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策略是突出产业特色的建设原则。笔者对2017年保定区域四所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分析发现: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保定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专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冀中职业学院和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两校重复专业达13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严格高职专业设置程序

冀中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设立了五个步骤:开展人才需求信息的社会调查、开展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开展职业分析和专业设计、申报审批备案、实施专业调整及评估。经过多年实践,该程序既严谨又慎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设置的科学合理。

(三)合理优化专业布局

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职业院校应重点服务中国制造2025,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需要,围绕强化工业基础、提升产品质量、发展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调整专业、培养人才。近三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陆续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增电厂热工自动化技术专业;冀中职业学院新增民族传统技艺(缂丝方向)专业。而将税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舞蹈表演等专业逐步取消。

(四)跟进专业预警机制

冀中职业学院建立校内预警机制。依据连续三年的招生情况,划分专业等级。评价结果作为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师资招聘、年终考核等项目的参考依据。坚持按照大类招生,构建相对稳定的专业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补充的局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布局了农业类、畜牧业类、自动化类、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旅游类共十大专业群,有力保证了招生规模的相对稳定平衡。

(五)深化专业合作机制

冀中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加强专业建设,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这个发展契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倡导双创就业。学院拥有285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互补共享、动态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持续深化校企合作。

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必要因素

在课程内容的选定过程中必须有企业人员全程、深度参与。具体实践时,首先搜集分析该专业相关职业标准,确定工种和级别,高职应培养四级到三级的技术水平,一个专业涵盖3个以上的工种。对相应工种和级别的职业标准进行能力素质分析,进而确定专业核心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课程开发理论,整合为学习单元。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有:行动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系统化。各个理论各有所长,教师应尊重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依据学情、硬件设施条件和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开发。

以高职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的“Word文件”内容为例。按照传统做法,教师依次讲授“Word的启动与退出”“汉字输入”“文件的新建和保存”“文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等,每个环节均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学生操作。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形成任务驱动式教学,将此部分设计为6个任务:输入一首诗、打印通知、图文声并茂的唐诗、设计电子报刊、编辑论文或书稿和建立群发学生成绩单。与工作过程密切相关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系统化的设计,缩短了学生职业实践的时间。

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充分条件

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则以“校中企、企中校”的方式合作为宜,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校企合作中以定向班订单培养最为成熟,受到校企双方的欢迎。

(一)校企共同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一体化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需求、职业岗位分析、专业技能及专业课程体系都需要咨询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研讨制定。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企业对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及职业有关法规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明确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使学生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处置、生产、检验、营销等环节形成体系,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增强。

冀中職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时首先聘请了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如定州长安汽车的人力资源部专家、总装车间主任和总工程师,保证编写质量。成立了校企双方参与的编写小组,邀请专家对编写人员进行培训,高度统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校企合作开发教学做一体化教材,能够突出教材的职业性。编写出的教材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全面分析了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科学设计了编写方案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等,切实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中,一般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资料、技术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制度、员工培训费用等。冀中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中,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校企共建的网络技术实训室由迅腾公司提供设备,能够完成网络设备配置、网络互联技术、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站设计、软件开发等技能实训项目。该实训室由公司的人员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二)实行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对接

教学过程“教”的实施主体与生产实践过程实施主体的对接,即专职教师与生产技术人员的深度对接。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中,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能教学又能完成生产任务,专业核心课的任课教师既可以是学院的专业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学院专职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但部分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較为欠缺,因此对专职教师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很有必要,组织专职教师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熟悉实际工作并通过企业的资格认证,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认证证书。

(三)将企业的生产流程、服务规范和企业文化引入学校,体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校企文化融合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能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企业文化。学校应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企业文化的要求,在课余时间利用各种手段融入企业文化生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借鉴企业的管理要求。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企人员的密切联系,学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企业文化,学生以优秀的院校文化完善企业文化。

(四)完善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职业技能熟练程度、职业行动能力状况和职业素质养成效果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多元化、全方位、平等开放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为了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除了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学历要求外,还要必须保证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虽说,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双证毕业要求是普遍要求,而且今天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都能取得双证书毕业,笔者走访了保定区域的高职院校: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保定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冀中职业学院,4所院校的毕业生均能够100%取得双证书,有的还能取得“三证”或“四证”。而问题是,不少学生考取的职业资格证,缺少权威,也不被行业、企业认可。如某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多年没有更新,所以,学校教育要深度和产业融合,职业证书的含金量应与企业潮流相适应,职业证书的考试内容应更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就业、获取高薪的通行证。

五、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是校企合作建构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当前我国发展迅猛,尤其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变化迅速,社会成员只有树立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才能获得适应力。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与行业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事、学会做人,努力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五个对接”模式在职业院校已普遍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正在逐步深化。而在此过程中,各高职院校需根据校情、学情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对接形式,促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责任编辑:周海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