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心理虐待忽视与中学生抑郁的关系
2018-11-09李卓阳张野张珊珊
李卓阳 张野 张珊珊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对927名初一初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心理虐待与忽视在性别、年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且抑郁无性别、年级方面的显著差异。结论: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且抑郁可以解释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的13.1%。此外,研究最后还从家长、学校和初中生自身的三个角度提出了几点对策以及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虐待与忽视;抑郁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8.005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8—0019—03
一、引言
作为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之一,虐待与忽视问题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学界热点。相较于来自身体方面的虐待,心理上的虐待与忽视更为隐蔽,伤害程度更大。心理忽视指的是抚养者不负责任,不与孩子亲密接触,总是忽略孩子的需要,不给孩子日常关爱,忽视孩子教育,对其生病置之不理不予就医等。心理虐待指的是抚养者对孩子采取的持续、反复且不恰当的行为,如责骂、恐吓孩子,拒绝并厌烦孩子的正当需求等。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与忽视限制了个体情感的调节功能,使其产生对周围环境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进一步泛化,使其在未来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形成对他人的普遍不信任与敌意。肖勇b等人研究表明,在儿童期受到过心理虐待与忽视在影响其认知发展的同时也会造成其以后的抑郁障碍。Wilson研究显示,童年期受过心理虐待与忽视的青少年更容易成为施暴者。此外,根据Silverman研究显示,在年龄相同的情况下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儿童与无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儿童相比,有儿童期虐待经历的儿童在15岁时显示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由此可见,在儿童期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往往会形成较高的抑郁发生率,二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辽宁省1000名初中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筛查,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问卷927份。初一学生516人,初二学生411人;男生488人,女生439人,平均年龄13.62±0.82岁。
(二)研究工具
1.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
该量表由潘辰、邓云龙对国外量表修订而成。主要用于测量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该量表分为心理忽视与心理虐待两个分量表。心理忽视分量表包括情感忽视、教育忽视、身体监督忽视等三个维度。心理虐待分量表包括责骂、恐吓、干涉等三个维度。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
2.SDS抑郁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SDS)是由W.K.Zung于1965年编制而成。分为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两部分内容。抑郁标准分在53分以下为无抑郁,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以上为重度抑郁。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虐待与忽视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被试的心理虐待与忽视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在身体监督忽视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5.34,P<0.001),在忽视分量表、虐待与忽视总量表的得分也均显著高于女生(t=2.75,P<0.0l;t=2.41,P<0.05)。对初中生被试做心理虐待与忽视年级上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因子上初一年级与初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且心理虐待与忽视初二年级高于初一年级。
(二)抑郁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初中生被试做抑郁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分析发现差异不显著。
(三)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的相关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初中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及其各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四)中学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的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抑郁解释了心理虐待与忽视的13.1%。
四、讨论与对策
(一)童年期受到心理虐待与忽视和初中生抑郁总体分析
已有研究显示,儿童虐待与忽视可能会造成成年期的认知、情感、以及身体机能方面的问题,例如身体发育迟缓,低自尊,成年暴力,抑郁等精神问题甚至导致死亡等。从本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虐待高于心理忽视。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对孩子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责骂或恐吓,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很大。此外,男生受到的虐待与忽视高于女生,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生较顽皮,女生较乖巧的原因。此外,中学生抑郁比例还是较大的一个群体。导致青少年抑郁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冲突,父母冲突使青少年对冲突后果形成消极的预期或表征,将可能影响他们对其他挑战性社会情境的应对,比如同伴冲突等。这些情绪和冲突若长时间得不到释放便会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发生。
(二)初中生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关系分析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抑郁和心理的虐待与忽视有关联,二者呈正相关,并且抑郁可以很好地预测心理虐待与忽视。研究显示,儿童青年时期由于父母离异,或外出打工,这种儿童期缺少父母亲陪伴的经历也许是影响他们以后成年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相比,父母心理控制带来的消极影响更大。一旦父母想通过侵扰孩子内心来对孩子进行控制时,孩子就会出现一种躲避亲子紧张关系的状态,这会对青少年自主等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产生一定的损耗。十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三)对策
为了减少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抑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从学校角度来说,作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佳场所,可以在学校多开展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其次从父母角度来说,父母可以多主动地关心孩子,重视其基本心理需要,通过注意孩子的言行,可以提早发现问题行为并积极应对,助其建立积极的能力感、归属感和自主感,从而有效减少抑郁。最后从青少年角度来说,有生活或者学业上的压力或问题时与父母和老师积极沟通,多运动,保持正能量的好心態。只有从家长、学校、青少年自身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马妍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