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剧《呦呦青蒿》中声音蒙太奇的运用

2018-11-09周凌宏

声屏世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广播剧蒙太奇

周凌宏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广播剧《呦呦青蒿》的声音艺术,探讨声音蒙太奇在广播剧中的重要表现手法,从故事情节的展开、思想内涵的表达以及作品节奏、艺术风格和情绪表达等方面解析叙事性声音蒙太奇和表现性声音蒙太奇在广播剧创作中呈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广播剧 声音艺术 蒙太奇

广播剧的声音蒙太奇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声音与声音的各种形式和关系的组接、搭配。声音蒙太奇在广播剧创作过程中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思想内涵的表达、作品节奏、艺术风格和情绪表达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广播剧《呦呦青蒿》,通过声音蒙太奇的艺术呈现,使听觉的想象突破了视觉的限制,表达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剧情和人物特色,通过独有的声音魅力,将广播剧的艺术特色进行良好的展现。

广播剧中的叙事性声音蒙太奇

广播剧中的叙事性声音蒙太奇以交代叙事情节、模拟真实空间声音为主。它以故事的发展脉络、事件的逻辑顺序和因果关系为依据,主要体现剧情空间和人物形象的客观性、写实性。广播剧《呦呦青蒿》正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叙事性声音蒙太奇让听众置身于多维空间,被环境和事件包裹,仿佛亲临其境,沉浸其中,感动不已。《呦呦青蒿》全剧运用的叙事性声音蒙太奇呈现六种类型的表现方式。

一、声音环境与剧情空间同步。广播剧的声音环境与剧情空间同步相当于影视剧的声画同步,通过人物语言和音乐音效组合而成的声音环境构建出一个可以想见的剧情空间,因此广播剧中的“声画同步”就是各类声音与人物表演完全吻合,体现剧情时空的同步与真实。《呦呦青蒿》中最为典型的两场戏就是第一集与第三集中出现的屠呦呦演讲现场。以逼真音效“热烈的掌声”切入环境,为演员带着江浙口音的演讲叠入空旷的大厅环绕音效果,最后以同样“热烈的掌声”收尾,真实再现屠呦呦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演讲场景,使听众能够在“掌声、演讲声”中获得真实的剧情画面感。

二、声音提前与剧情进展的关联。声音作为广播剧唯一的表现形式,承担着剧中所有场景段落之间的切换功能。而声音提前的处理方式可以用来预示剧情的变化、事件的发展,给听众一定的期待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以《呦呦青蒿》第一集一场戏为例,从“中医药研究所”至“办公楼”再到“办公室”,连续的音效运用清楚交待了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场景,以声音提前的表现形式暗示了事件的即将发生发展,自然把听众带入了剧情之中。

三、声音滞后与場景转换的衔接。广播剧中的声音滞后也可以理解为音效、音乐、背景声等各类声音的延续。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剧情段落转换得更加流畅自然,使两个场景的衔接更加连贯,并建立一种内在联系。《呦呦青蒿》中多处运用此表现手法来进行剧情的推进,特别是第二集中屠呦呦翻阅古籍出现与葛洪的对话这一场戏,特别巧妙地利用了声音的延续功能,运用“钟声、翻书声、念诵的童声”的回响延续与屠呦呦的自言自语,为葛洪的出现铺设了合乎情理的情境,给听众营造了同一时空两个场景的穿越转换。

四、声音转换与剧情转场的节奏。广播剧中的场景转换不像影视剧可以通过画面硬切就可以完成,必须通过声音转换,即用某个(或若干个)声音元素连接前后两个场景,作为转场衔接的依据。这种声音蒙太奇处理技巧在广播剧中的运用,可以加快叙事节奏,剧情的转换明快而又流畅。《呦呦青蒿》第三集中进入非洲救援的一场戏正是在解说词后运用了精准的声音转换完成了场景的空间过渡,从“药厂搬运——卡车远去——飞机起飞——非洲音乐——救护车响——患者呻吟”一连串不停歇的音效音响剪接与叠加,将剧情推向高潮。

五、声音的淡入淡出与场景的时空转换。这是广播剧声音蒙太奇的一种技巧型处理方式。声音的表现形态为上一个场景的声音渐渐消失之后,下一个场景的声音渐渐出现。它与剧情场景的淡入淡出相结合,常被用来分割前后两个场景的时空关系。通过它可以制造出声音的运动感,让听众能够想象出剧情画面的切换与呈现。《呦呦青蒿》第三集“以身试药”一场戏中,屠呦呦的内心独白叠入神农氏的笑声渐隐淡出后,淡入的脚步声与推门声将剧情场景转换至医院,将听众带出屠呦呦的内心世界,进入以身试药的现场。

六、声音的溶入溶出与剧情的情境交融。与声音的淡入淡出一样,溶入溶出也是一种声音的技巧型处理方式。即上一个场景的声音渐渐消失的同时,下一个场景的声音渐渐出现。与淡入淡出不同的是,声音环境与剧情场景的溶入溶出相结合,不产生分割的时空,使剧情连接更加连贯、流畅,没有突兀感。《呦呦青蒿》中第三集有一场屠呦呦到老乡家给患者喂药的戏,运用了表明气象特点的声音与表示自然环境的音效溶入溶出情境,将风雨夜送服药片与雨过天晴患者康复的剧情通过一系列的声音呈现达到了情境交融的效果。

广播剧中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

广播剧中的表现性声音蒙太奇,是主创者对剧中声音元素的主观性、写意性的运用。这些声音不反映客观与真实,而是采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引导听众思考,体会创作者的意图,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内涵或情绪等。这也是《呦呦青蒿》剧中使用得较为成熟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声音的蒙太奇引发听众不同思考,从声音的角度去理解人物形象及导演的意图,生动展示了编剧的创作意象,也呈现出广播剧作品的艺术个性。

一、童声合唱的声音重复。广播剧中选择某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声音元素,在多个场景段落中反复、多次出现,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作品主题、突出强调某种意义时起到重要作用,其艺术表现力非常强烈。《呦呦青蒿》中声音重复的元素便是本剧的主题曲,即童声合唱的一段诗经。这段主题音乐,除每一集的报头音乐出现之外,在第一集屠呦呦深夜查阅古籍时,伴着钟声出现了童声合唱。这清澈的童声仿佛是一种指引,又似乎隐喻着本草系列与屠呦呦之名不可言语的缘份,为真实的剧情注入浪漫的联想。在第二集中屠呦呦与葛洪的穿越对话后,再一次出现了童声合唱,歌声之后,也许是机缘巧合,或者更像是戏剧情节,源于对同乡所著的古中医书研究而突破科研瓶颈,从低温中提取到青蒿素的有效成分。这不仅是真实历史事件的高潮,也是整个广播剧情中在历经坎坷之后的高潮,于是这一次的声音重复就成了剧情的重要转折点。

二、青蒿素结晶体的声音放大。广播剧中将现实中已经为人们生活经验所熟悉的某个声音刻意进行音量电平放大、夸张处理的手法就是再现性声音蒙太奇的声音放大手法,主要用于强调和突出某个声音细节,以达到某种目的和主创意图。声音放大能够辅助剧情可想象画面的造型。《呦呦青蒿》第三集的第191次试验这一场戏,出现了大家期待已久的青蒿有效单体的针形结晶体,就在试验人员发现的一刹那,背景音效运用了夸张的水与晶体轻轻碰击的音乐声响,满溢着晶莹通透的画面感,为听众的听觉安上了可视的目光,分明看到了191号纯化液的容器里像“花朵”一样的结晶体。这一段剧情也刻画了屠呦呦团队喜出望外的人物形象,更增强了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力。

三、穿越对话的声画平行。广播剧的剧情发展都是建立在人物对话的推动上的。人物的对话也是广播剧中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人物的对话能帮助听众了解到广播剧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对后续剧情的推动也有直接作用。《呦呦青蒿》创新使用了人物对话声音与空间想象画面各自相对独立的平行“穿越式”表现手法,犹如人们常看到的舞台剧表演一般,用两束追光打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空间画面。屠呦呦的自言自语与葛洪的旁观自語互不干扰又丝丝入扣的进行着角色在剧情中的交流,对话的台词设计得相当巧妙,既独立又勾连。从更高的艺术层面讲,这一场戏在整体的听觉效果上揭示了本剧的主题思想,塑造了剧中的人物形象。这种处理方式不拘泥于空间限制,给听众提供更多的联想空间与剧情画面。

广播剧《呦呦青蒿》尝试通过了声音表现的各种技巧和手段,制造出了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音效,用以表现回忆、幻觉、梦境等精神活动。通过表现性声音蒙太奇使得剧情更富有节奏感和跳跃性,丰富了场景组接的各种可能性。全剧的开始与尾声始终贯穿使用表现性的音乐元素来暗示、隐喻剧情主题,使得作品的概括力和抽象性更强。

德国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在论述电影的艺术表演手段时指出,声音可以引起具体的空间幻觉。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撷取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性。广播剧的声音不仅能够联结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各个场景,而且可以表现同一场景中的几组动作,使听者自然灵活地完成时空的跳跃和穿梭,加强了剧情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广播剧的发展离不开对声音的积累和精雕细琢,为了将更好更受欢迎的广播剧呈现出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凝练和提高,进一步挖掘声音艺术的力量。

(作者单位:余姚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1.逄 亮:《用声音创造多彩的世界——广播剧导演杂谈》,《新闻传播》,2014(10)。

2.彭 放:《美感的耳朵对广播剧的形式规范——关于提高广播剧艺术质量的思考》,《文艺评论》,1992(3)。

3.刘 悦:《声音在广播剧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中国广播》,2008(12)。

猜你喜欢

广播剧蒙太奇
错位蒙太奇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网络广播剧的商业化转型
——以“猫耳FM”为例
蒙太奇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探析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从叙事的角度谈平行蒙太奇与交叉蒙太奇
全媒体时代广播剧发展之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