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涪城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激发绵阳城市核心区活力
2018-11-08贾明峣毛晓红
毛 若 贾明峣 毛晓红
(1.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2.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要充分发挥绵阳市涪城区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空间优势,加快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推动涪城区加快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是涪城区经济的重要支柱,围绕涪城区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构建开放、高效的现代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掘高端行业、民生消费、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对于优化绵阳市区核心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涪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服务业“首位经济”成为涪城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一)服务业首位经济地位不断巩固
2017 年是涪城区服务业实现突破发展的里程碑之年,涪城服务业率先突破 200 亿元。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区委“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部署,全区上下坚持服务业“首位经济”地位不动摇,坚决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举措,不断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开创发展新局面,圆满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2017 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 224.57 亿元,在全市占比 23.8%,稳居全市首位,也是全市唯一一个突破 200 亿元的县,较排名第二位的江油市高出近 35 亿元。2017 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65.8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 75.51%,拉动经济增长 7.02 个百分点,服务业擎起了全区经济大半壁江山。全区经济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成为全省除成都市外首个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 50%的县(市)区。服务业成为带动涪城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构建涪城区经济实力的核心支撑。
2018年,据绵阳市涪城区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季度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65.45亿元,同比增长9.5%,拉动GDP增长6.1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34%,占GDP比重为70.08%,服务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涪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不仅不可替代,而且将进一步强化。
2018年一季度全区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表
总量(亿元) 贡献率(%) 拉动增长(百分点) 占GDP比重(%) GDP 93.40 100.00 9.2 100.00 第一产业 1.54 0.48 0.04 1.65 第二产业 26.40 32.18 2.96 28.27 第三产业 65.45 67.34 6.19 70.08
(二)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服务业各行业着力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新兴服务业方面,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涪城区成为全省首家全面创新改革(电子商务)试验区,电子商务交易额2017年实现641亿元。全区现有各类金融机构92家。创新能力方面,成功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取得专利授权850件,实施专利项目新增产值5.35亿元。天泰剑南食品城、毅德商贸城被认定为国家级知识产权规范化培训市场。新认定军民融合企业15家。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入驻金家林,猪八戒网绵阳园区建成运营,新增科技型企业孵化器面积1.6万平方米。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亿元。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81家,42家科技型企业在天府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
(三)服务业集中集聚发展成效显著
以省级中心城区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国家科技城百亿级中央商务区,聚集了万达广场、凯德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入驻百盛、茂业、新世界百货等大型商场20余家。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建成总部城等功能区,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软件产业园入驻企业163家。龙门农副产品物流园打造辐射川西北的农副产品储藏、交易、配送中心,园区年交易额突破65亿元,高水蔬菜批发市场、绵阳农资批发市场、西部冷都等14个项目建成投运。石塘商贸物流城发展现代商贸物流,打造川西北最大的商贸物流及电商交易平台,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园区聚集了毅德商贸城、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等商家3000余户,科伦医贸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开业运营。新皂科技物流园启动建设,以杨关产业带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度假长廊初具规模。
(四)服务业区域合作开创新局面
涪城区积极联动周边区域城市,在宽口径、多层次区域合作格局构建方面取得长效进展。着眼资源配置能力,向上向外挂派招商干部8人,开展小分队招商80余次,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资本、产品、项目等服务业资源要素,2017年全年到位国内省外资金100.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5335万美元。举办了电商峰会涪城专场等大型投资促进活动7次,宣传涪城区服务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导向。着力招大引强,引进了沃尔玛、凯德等世界500强、国内知名企业20家,崇尚国际购物中心、毅德商贸城、天泰剑南国际食品城、龙门园区农资批发市场等105个省、市、区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提升区域服务业扩能增效能力。四维、森林雨、六月雪等特色品牌餐饮,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盟店达300余家。对口支援阿坝州壤塘县,对口帮扶凉山州昭觉县,与雅安市雨城区结为友好合作区,努力促进城市功能外溢,提升涪城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能力。
(五)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按照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部署,坚持集约集聚、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乡镇协同发展,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核引领、两带延展、三区协同”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功能,引领和带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农旅融合区联动、协同发展。一核即以中心城区为服务业发展核心,打造涪城高端现代服务业增长发展核,在该区域突出城市经济文化中心区功能,以建成城市形态现代化、第三产业电商化、贸易交流国际化的绵阳服务业经济引领区和四川服务业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围绕做精做优城区要求,坚持有机更新、优化升级,持续深入实施楼宇经济“总部集聚”、特色街区“品牌升级”、旧城改造“腾笼换鸟”三大工程,重点发展现代商贸、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房地产、教育培训、城市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更加完善、发展动力更加强劲,生活品质更加优良,全力提升档次和品位。两带即沿涪江、安昌河打造贯通涪城的东西、南北双向城市经济生态带,形成城区、园区、景区交融发展的生态延伸主轴。以突出特色为主线,加快建设滨江生态休闲商业带。积极承接绵阳“美丽城市”建设工程,将涪江和安昌江沿线打造成为集旅游开发、特色餐饮、休闲娱乐、品质商业为一体的综合休闲区。三区即依托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农旅融合区,以建设总部聚集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为主线,打造错位发展、联动协同的三大服务业集中发展功能区。推动三大服务业集中发展功能区与中心城区服务集聚核心区联动发展,提升涪城区服务业在区域市场的资源集聚辐射能力。
(六)服务业发展重点愈发明显
按照区委“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部署,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组团集聚集约、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多层次、多样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作为推进转型发展重要抓手,突出“军民融合”特色,推动形成服务业“7+4+3”(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服务业、巩固提升四大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三大新兴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创意七大现代服务业,巩固提升现代商贸、房地产、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四大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信息服务、社区服务、会展业三大新兴服务业,打造全市服务经济核心承载地。力争2018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实现10.6%;未来2-3年内,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力争超过10.0%,对全区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
二、涪城区现代服务业存在主要问题与原因
涪城区以“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部署,持续加快城市核心经济区的建设步伐,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政府大力鼓励,积极引导,调整政策,创造机会,大力推动涪城区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全区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进步显著。2017年,涪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24.57亿元,占GDP比重达65.87%,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51%,服务业对全区经济贡献率日益增强,作用力愈发明显。但与成都以及周边区域城市比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代服务业仍是涪城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涪城区传统服务业正在调整,而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养老健康等新型先导型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效益。总体来看,涪城区服务业处在结构调整的阵痛期,新旧产业没有及时完成承接。涪城区现代服务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与前面“标兵”的差距在拉大,而后面“追兵”则越追越近。
(一)现代服务业与涪城区全省经济副中心主城区地位极不相称,服务业与经济结构现代化相去甚远
涪城区作为绵阳市“省域经济副中心”主城区,服务业总量虽连年持续稳步增长,但与成都等发达地区相比,规模差距仍然很大,与全省经济副中心主城区地位极不相称。同时,服务业能级较低、要素配置不优、传统业态占比过高,服务业处在结构调整、新旧产能接续阵痛期。2017年,成都市武侯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是涪城区的3.5倍,锦江区是涪城区的3.7倍。2017年,涪城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和以财政八项支出为代表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66%以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占比仅33%。总体上来看,涪城区服务业产业面临扩规增量、提质增效的严峻挑战。此外,作为科技城核心区,涪城区承担着创新改革试验、推进军民融合、做强城市经济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服务业面临着突破产业发展机制体制障碍、支撑主城区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等一系列严峻考验。
三次产业结构虽呈现“三二一”特征,但与经济结构现代化相去甚远。在国民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问题的第一位重要关系。从涪城历年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2014年以前,涪城的优势产业是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呈“二一三”关系,但2014年之后,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首次超过50%,并在2017年达到65.87%,大大改变了三次产业比例,产业结构由原来“二一三”关系转变为 “三二一”关系。(详细数据见表)涪城的三次产业结构虽呈现“三二一”特征,但并非是工业化高度发展后催生现代服务业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工业发展滞后形成短板后传统服务业量能的超越,与经济结构现代化相去甚远。
涪城区2011 -2017年三次产业产值及占比情况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亿元)占比(%)产值(亿元)占比(%)产值(亿元)占比(%)201112.5712.8549.8750.9935.3736.16201213.5112.0059.0952.4840.0035.52201314.7911.4070.1754.1044.7634.50201415.636.17100.5739.69137.2154.14201515.945.82105.7038.60152.2255.58201617.055.73109.0736.68171.2757.59201717.725.2098.6628.93224.5765.87
(二)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端服务行业竞争优势不突出
近年来,涪城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以现代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服务业和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为代表的低端服务业并存,低端服务企业数量和营业收入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从服务业能级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比重偏低。近年来,涪城的服务业发展较快,但大多数属于增量变革,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质的提升,虽然总量规模上居全市第一位,但内部结构不优。从结构上来看,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为主,而以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等为特征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偏少。2017年,以财政八项支出为核算依据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27%;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39.07%;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娱乐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33.66%。也就是说,以财政八项支出和批零住餐、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几乎占了服务业三分之二的比重,而以信息传输、金融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仅三分之一。这样的结构,导致服务业转型压力十分巨大,不仅影响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严重制约了涪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人文资源看,“涪城”这个沉淀厚重历史记忆、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名称,成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符号,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响亮的城市品牌。2017年,批、零、住、餐销售额增速均超过 10%,说明近年来传统工业大量腾退的发展空间,相当一部分被低端服务业填充,而高端服务业发展依然不足。而且,在高端服务领域尚未形成有品牌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业集团,产业的规模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2017年涪城区服务业总收入中,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房地产业高速增长,带动涪城区服务业整体快速增长,与全市核心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传统服务业比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
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链尚不完善。虽然涪城区高端商务等服务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仍有欠缺,产业链仍不够完善。传统服务业依然是涪城区服务业主体。传统服务业比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和批发零售为代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型消费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
涪城区服务业总量连年持续稳步增长,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但服务业能级较低、传统服务业态占比过高、创新能力不强、要素配置不优等现象仍然突出。2017年,以财政八项支出为核算依据的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2%;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比39%;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娱乐业、金融业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仅33.6%,服务业转型压力依然十分巨大。另外,经过多年发展,涪城区商贸流通行业已渐趋饱和,加之受消费者消费方向逐步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向旅游、教育、文化等精神需求转移,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冲击,周边县市区(园区)商业副中心的构建等多重因素影响,批发零售和餐饮住宿业等传统商贸行业已增长乏力,在服务业中的占比逐步萎缩,中低速增长成为常态。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逐年放缓趋势,2015年增长16.0%,2016年增长13.1%,2017年增长12.5%。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46.95%下降到2017年的22.8%。此外,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仍然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也严重制约了涪城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行业政策环境的调整改善,以物流业、金融业、电子商务、网络信息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层次上涪城区依处于较低水平。据涪城区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2018年一季度服务业经济运行情况通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涪城区金融业增长乏力,尤其是保费收入下滑严重。金融行业指标一季度核算采用 1-2 月数据。2018年1-2 月,涪城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长 12.1%,距“开门红”目标任务16%相差 3.9 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长-13.9%,与“开门红”目标任务 30%相差43.9 个百分点,低于排名第一位的游仙区15.2 个百分点。由于金融业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17.8%,经测算,两项指标拉低涪城区服务业增加值 1.1 个百分点,对全区服务业“开门红”目标任务的完成产生较大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直接影响到涪城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新兴服务业发展不足,企业规模较小,产业低端化,缺乏龙头企业
近年来,涪城区新兴服务业发展获得长足进展,但服务业增长的创新动力不足,面临的制度环境约束日渐突出。涪城区服务行业中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发展规模较小、分布散乱、实力普遍不足、集群化程度低,缺少横向联接,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从行业结构来看,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从行业类别来看,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是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性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餐饮业、住宿业、洗染业、美发美容业、维修服务业等服务业态。从2017年服务业各行业的增加值来看,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等在内的生活性服务业占比为30.08%,而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等支撑工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比仅为23.62%。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数量小、档次低,无法满足涪城工业大发展的需要。
据2018年5月涪城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涪城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过552家,个体工商户超45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到31家。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下,市区出台了支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对资金、税收方面都有所倾斜。涪城文创企业、楼宇、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但也出现很多项目主题不明确、缺乏文化特色、平台服务职能缺位、文化企业不断流失和“行走的候鸟”等情况。金融业、旅游业该类现象更明显。涪城区一家文化企业为了政策红利随政策而“迁徙”,如曾经入住涪城的“古羌传奇”动漫游戏项目。瞄准政策红利的金家林软件园,“吃”完政策就转入下一个文创产业园区(楼宇)。涪城区有些街区、乡村发展文创服务业,只是简单将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结合,形成较为低端的文化旅游形态,这种发展从形式上看似乎很好,但高投入却不能换来高产出。以龙门镇为例,中脊村和小桥村牛会项目创意人才缺乏、知识产权缺失,其整体的收入状况和产业发展并不理想,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的程度还是有高低之别的。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政策扶持是政府干预行为的重要内容,精准帮扶,正确引导必不可少,但弱化政府干预,增强园区及入驻企业形成自我造血功能更加为重要。由于企业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产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着涪城区服务行业的发展壮大。
(五)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人才流失现象明显
高端人才不足。受环境、资源、科技、教育、文化、财税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近年来,涪城区人才总量增长速度缓慢,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但就目前调查统计结果看,涪城区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大多数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重均低,与成都以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尤为明显。
新经济常态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一系列发展要求,必将催生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与服务业发展动力结构转型、服务业超级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矛盾将更加突显。绵阳是四川省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区域,是成德绵一体化创新改革实验的核心城市,涪城区作为绵阳市主城区,承担着建设电子商务创新改革试验区、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责任,在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
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但就目前调查统计结果看,涪城区现代服务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服务业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原有现代服务业相关行业发展基础较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部分高校毕业生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不足,造成高校专业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涪城区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对高端服务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尤其在信息服务、金融、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收入水平不高导致高级人才流失和人才引进困难。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涪城区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
(六)服务业发展不均衡,同质化集聚现象明显,集聚区建设管理理念陈旧落后
从产品供给来看,同质化程度较高,有效供给与需求存在偏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当前,人们的需求方向逐步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向旅游、教育、文化等精神需求转移,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追求品质化、时尚化的生活服务成为人们新的追求,这就要求服务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也随之改变。但如前所述,涪城区当前服务业仍然以批零住餐、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产品依然以满足衣食住行为主,且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不能有效满足人们需求的变化,也未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由于受历史条件、自然资源、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涪城区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现象极为明显。“十二五”末,涪城区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工业,成为全区经济社会的主导产业,但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特色产业优势不突出、宏观经济效益不明显、集约用地需进一步加强规范、内部管理体制亟待改进等,但实现做强城市经济、促进城市功能外溢、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等一系列主城区经济发展目标,成为涪城区服务业支撑主城区经济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一是品质化消费提出转型升级新需求。品质化、时尚化的生活服务是主城区经济的重要标志,要求涪城区服务业优化商贸服务网络、加快转型升级、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二是实现制造利润向服务利润转移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服务经济、楼宇经济和创业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求涪城区做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产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促进制造利润向服务利润转移。三是城市功能对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的要求。发展主城区经济,要求涪城区着力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公共管理、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建设产业集聚区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各国和各地区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经验。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涪城区产业集聚区发展迅速,聚集效应日益明显,综合带动作用显著,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成效显著。尽管涪城区文创楼宇如涪城路滨江大楼艺术培训同质化集聚短期内可以产生一定效益,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些龙头性、开创性、引领性企业不会再产生更大的吸引效益和同期效益。一些文创项目美其名曰是产业集聚和创意集群,但实际上只是简单盲目的扎堆。1958文创街区表面上热热闹闹地招来了商户,但也没有创造出文创产业集聚价值。由于楼宇(园区)缺乏主导产业及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同一园区内企业间并无明显的上下游关系,无法形成文化产业链,产业集聚度日渐稀释。集聚区建设管理并未与信息技术的最新创造成果相结合,平台的建设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层面,文化企业、创意人才、文化市场之间的沟通联系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新观点、新技术、新手段无法快速进入或流出楼宇园区,难以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协同发展。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涪城区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
(七)服务业增长的创新动力不足,面临的制度环境约束日渐突出
新经济常态下,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一系列发展要求,必将催生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与服务业发展动力结构转型、服务业超级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机制矛盾将更加突显。绵阳是四川省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区域,是成德绵一体化创新改革实验的核心城市,涪城作为绵阳市主城区,承担着建设电子商务创新改革试验区、促进创新要素集聚、构建区域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历史责任,在突破机制体制障碍方面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加快涪城区城市服务业转型升级,激发城市核心区活力的建议措施
2018年是贯彻党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涪城区服务业发展面临经济下行、结构矛盾突出等诸多不利因素。要认真分析形势,正视问题,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目标,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举措,助推全区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强区建设。一是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服务业转型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大力发展新兴先导性服务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强化现代服务业引进和培育,大力推动涪城服务业转型升级。三是要强化保障、落实责任,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涪城区全省经济副中心主城区现代服务业定位
绵阳市被省政府定为“省域经济副中心城市”,担负着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实质就是要为周边区域提供服务,这也是中心城市存在的价值所在,而城市服务功能的主要载体是现代服务业。涪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其主要任务是努力增强省域经济副中心主城区的五大服务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流通辐射功能、生产服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宜居宜业功能。在上述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涪城区作为“省域经济副中心”主城区应发挥“主中心”作用,要克难奋进、抢抓机遇,加快省域经济副中心主城区现代服务业建设的步伐,要下决心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必须形成活跃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等,为本地和周边区域提供生产要素配置服务平台,形成主导产业支撑、先导产业引导、潜力产业推进的产业发展模式。最终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中心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带动,构建起集现代商贸业、现代金融、信息业、文化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现代教育业、现代房地产业、商务总部经济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涪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区,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区,区域性总部经济聚集区。其量化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高于全区GDP增速,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二是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三产业结构比例当中,现代服务业每年比例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信息、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占70%以上。力促涪城区迅速成为绵阳市全省经济副中心和消费中心。以消费带产业升级,以消费促城市发展。
(二)创新市、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动机制,加强政策保障,破解现代服务业协同推进难题
建立市、区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区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召开服务业项目协调推进会;协调解决涪城区服务业重点领域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协调例会机制由问题收集、问题协调、问题交办、问题督办等部分组成,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及动态跟踪督查,形成“会前精心准备、会中开放办公、会后狠抓落实”的高效工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市、区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统一完善的组织管理和工作推进机制,研究制定重大方针和政策,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强化市、区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经费,建立健全与服务业发展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保障。加大服务业资金支持力度,据了解,周边各地支持服务业力度较大,比如成都市10亿元、资阳市1.2亿元、南充市3000万元,而绵阳市仅300万元左右,涪城区仅200万左右。建议落实1000万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涪城区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培育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强化要素支持,完善价格政策,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基本同价。优化要素资源配置,促进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的上游、下游环节剥离出生产性服务业,引导推动制造业企业加速主辅分离,保障服务业重大项目用地需求。继续强化产业服务和公共服务,促进要素快速聚集,促进新要素形成。
(三)结合涪城各区位特色新兴业态优势,推进涪城区主城区现代服务业错位延伸发展,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涪城各城区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精心选择试点类型,在服务业改革试点中实现涪城主城区服务业错位延伸发展。如涪城临港经济发展区新兴业态,涪城临港经济发展区包括石塘镇、吴家镇、新皂镇。该区域按照“一区多园”布局,以建设川西北现代商贸服务中心、西部科技物流示范基地为目标,依托科技城现代物流产业园、绵州里等项目和毅德·绵阳电商产业园、绵阳农村电商孵化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创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其中,吴家镇布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商住、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产业;石塘镇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商贸批发零售市场、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产业,打造绵阳购物新天地、产权交易中心和四川西部商贸电商基地。新皂镇依托皂角铺铁路物流基地和科技城物流产业园,重点发展智慧物流数据平台、仓储配送、展示交易、装配式建材等业态,全力建设西部物流集散小镇。如涪城城北旧城改造新兴业态,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有利于改善人居条件和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改造提升老城区商业中心。通过这些细分政策的引导,有效地促进涪城主城区服务经济的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四)突出重点,推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基于涪城区服务业发展基础和资源特色,顺应主城区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发展趋势,分层次有序推进涪城区服务业体系建设,形成 7+4+3 (大力发展七大重点服务业、巩固提升四大优势服务业、培育发展三大新兴服务业)服务业发展产业体系。为加快涪城区服务行业的全面发展,须切实考虑到涪城区的实际情况,优先发展优势行业,突出重点,树立品牌,由点到面,从而带动整个服务行业的全面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认真落实《涪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方案》,大力实施服务业重点产业年度行动方案,以建立服务业重点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为契机,落实区级部门抓产业发展职能,强力推进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物流、金融、会展、旅游、文化服务、健康养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二是充分利用市场优势,涪城区作为绵阳市主城区,对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技能培训等现代服务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空间,尤其是通讯、旅游、文化、医疗、体育休闲等现代居民服务行业,巨大的市场需求是涪城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保持涪城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充分利用涪城区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努力把物流行业打造成绵阳市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同时,发挥物流的纽带作用,以物流带动整个行业链条的全面发展。重点扶持具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向5A级物流企业迈进。加大现代物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信息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物流产业链。壮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市场主体,形成一批以四川长虹民生物流、四川双汇物流、绵阳三通物流、西部冷都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三是推动涪城区中心城区服务业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促进服务业新增长,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农村服务业。创新经营理念、优化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技术,推动零售、批发、住宿、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完善“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三级零售商业体系,构建“多商业中心”格局。加快建设现代批发市场体系,推进高水蔬菜批发市场、绵阳农资批发市场、西部冷都等交易额过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上档升级。新皂科技物流园打造川西北科技物流中心,重点项目规划调整加快推进,中国科技城(绵阳)科技物流园区启动建设。以杨关产业带为标志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度假长廊初具规模。合理调整住宿业档次结构,有序发展绵州酒店等高端星级酒店,积极发展豪瑞特等商务酒店。抓好特色餐饮业发展,推进马家巷等特色美食街建设,大力发展四维、森林雨、六月雪等本地特色品牌餐饮业连锁规模经营,争创中华老字号、四川老字号。以标准化、特色化、大众化为方向,推动餐饮业健康发展。坚持消化存量与优化增量两手抓,推动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四是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完善区级服务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推进建设、投产、达产一批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通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主辅分离,引进企业总部和龙头企业入驻,加大财政扶持等方式,培育一批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推动服务业项目、服务业企业、服务业品牌进入全省“三百工程”。
(五)因地制宜,促进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
按照涪城区委区政府“一二三四五六”总体战略部署,坚持集约集聚、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主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乡镇协同发展,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一核引领、两带延展、三区协同”的服务业发展格局。切实增强中心城区的示范、集聚、辐射功能,引领和带动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农旅融合区联动和协同发展。加快集聚区建设,提升服务业竞争力。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原则,明确区域发展重点,科学制订涪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对涪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认真梳理,依托区域特色,注重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结合涪城区的区位优势,在绵阳市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整合涪城区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业,把涪城区各类休闲旅游项目组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对涪城区现有的各大城市综合体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要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帮助他们招商选商,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经济实力增强了才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总之,涪城区应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发展,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区位竞争优势,促进现代服务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