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特币背后的金融规则与货币信用

2018-11-07傅艺嘉吴逸轩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比特信用区块

傅艺嘉,吴逸轩

1.2.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15

一、引言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思维的最新产物,其目的是解决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搜索成本高、匹配效率低等问题。比特币在技术上的革新,其本质是思维观点的转变,即用不可攻破的数学原则来规制人的行为,从而免去复杂的政府系统的保护。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抛弃几百年前的中心化思想,转投一个更具优势的去中心化模式来解决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现行金融体制存在的弊端与比特币的改进方式

(一)中心化的重复记录与比特币的自动广播

现有的金融体系中,依靠的是中心化的记录方式,这有着明显的弊端,最为突出的就是记录的重复性。首先,主流的复式记账法要求同时记录资产和负债两个项目,这意味着一笔商业银行的交易,需要被两个独立的系统记录两次,这样的系统繁琐且昂贵;其次,因为这笔交易只在交易双方的银行中得到了有效的记录,但商事交易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两家银行还需要保证其他各方银行和金融机构对这笔交易的记录是一致的,因此需要多方对账,这种大规模的对账体系需要花费大量成本。简单的对账模型如下图示例。

比特币的引入,则正是从去中心化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新兴的金融交易需要网络能够自动记录和存储交易数据并自动完成交易。而比特币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在每笔交易完成之后自动广播给其他所有节点,使得整个区块链信息是全网自动同步的,这正是金融机构青睐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原因。同时,通过数据自动记录与同步促成的“去中心化”的交易,使得成本大大削减,金融市场也更加贴近自由市场模式,效率更高,金融体系更稳定。

(二)信息闭塞与比特币信息的开放透明

现行的金融体系中,大多数私人投资者往往只能通过间接融资市场、直接融资市场、结构性融资等进行金融交易,且投资者往往缺少话语权,只能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获取投资的信息渠道较为闭塞,交易信息不够透明。有学者指出,中国资本运用效率远低于美国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信息不够透明,部门协调成本过高。

比特币具有开放、透明和低门槛的优越性,促进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前移”,使投资者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同时,信息开放也能改善传统金融中最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延伸的逆向选择问题,并提供最大化的信用公示系统,由此大大削减交易或借贷双方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事前、事中与事后的成本。尤其是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信息的不确定带来了极大的金融风险与交易成本,而比特币和其背后的区块链平台让这些企业的“自金融”市场模式体系健全化、自由竞争化成为可能。

(三)监管的弊端与比特币的匿名价值

信息不对称导致当前的市场普遍处于失灵模式,在消费者无法分辨商品好坏时,低价的劣质商品可能将优质商品驱逐出市场,即逆向选择。而这种市场扭曲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强力的监管,要求所有信息必须进行公开,出具各种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大范围的监管包括了固定成本、设备投入和可变成本及耗费的电费、人力等,这些成本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比特币的匿名性体现在其背后的区块链是一种“推式”技术,而非“拉式”技术,“拉式技术”要求交易的银行或金融机构主动抽取用户储存在各类繁杂账户中的无序信息,再一一进行整合,这样的拉取过程非常耗时耗力。而在比特币交易中,用户只需要在交易时将交易的相关信息 “推送”给网络,也即将该笔交易推送到整个区块链系统中,由矿工对该笔交易进行记录,通过这种方式,该笔交易就被公开推送到了整个区块链网络中,其他人在公开的区块链就可以查到这笔交易信息,而无须进行单个的数据抽取。这样可以保护无需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避免中心化的蜜罐被黑客攻击或被中心打包出售、出租或流入其它非法途径,并且可以进一步降低保管数据的费用。同时,比特币的匿名性并不能让人心存侥幸、毫无风险地从事犯罪活动,这是因为比特币地址需要公钥哈希值①(一个公开供人查阅的钥匙与地址),故比特币的匿名性指的仅仅是不需要使用真实姓名,但依然需要使用无关联性的化名作一定的交易表示,也就是说,执法人员对于资金是可以进行追踪的,他们可以一直监控运营者管理的比特币地址,一旦转移资产,便会留下可追踪的痕迹。例如:著名毒品贩卖网站“丝绸之路”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丝绸之路”创始人罗斯·乌布利希曾试图用多个化名账户、Tor和匿名重发等方式来隐藏自己的踪迹,但是把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完全分离是很困难的,他在早期同一计算机上登陆了自己的个人账户和 “恐怖海盗罗伯茨”,这导致最终的暴露。

(四)中心化记账风险与比特币分布式记账的安全性

财产不被侵犯是每个用户最需要被保护的权利,而安全性也是中心化记账的重要因素。如前文所说,虽然中心化的金融体制不断进行技术更新,但是中心化记录者数据丢失的风险从未消除,其中中心化节点的数据一旦丢失,就很难再恢复。

对此,比特币通过数字和代码构建出的分布式记账法,给金融系统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1.比特币账户的唯一性及不可盗用性

比特币账户的唯一性是通过密码学的哈希函数实现的,加密后的哈希函数有着诸多特性,比如碰撞阻力②等。哈希函数的这一特性使比特币账户生成的地址是唯一的,且无法通过地址逆向反推出密钥值,因此比特币的账户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盗用性的特点,这也是整个分布记账法运行的基础之一。

2.分布记账本的不可修改性

区块链的清算和结算都是在区块链系统上运行的,每笔交易都公开透明,可供全网查阅,并且账本数据记录在每个节点上,故在理论上区块链的数据是无法更改的,任何攻击者若是想要更改之前的交易数据,不能仅仅更改一个数据,而需要重新构建出一条比现有数据链更长的区块链,这个成本无疑是巨大的。

3.比特币记账系统的担忧—“双花攻击”与51%算力

对于比特币系统中的安全风险,最引人担忧的就是“双花攻击”。即通过制造两笔交易,将假的交易纳入最长的区块链中,再利用区块链账本只识别最长链的特点,以完成比特币两次花费的目的。但 “双花攻击”往往需要攻击者拥有全网51%的算力,这对于造假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成本。人们一度认为,只有几大矿池联合才具有发动51%攻击的实力。但事实上,2014年6月,网络中最大的矿池GHash.IO曾短暂达到了全网算力的50%,虽然比特币社区对其进行了反击,但也有学者指出,大机构可以同时参与不同矿池以掩盖他们的真实规模,这种做法被称为“洗算力”(laundering hashes),这使得比特币社区无法知晓矿池对算力的控制有多么集中,或许会构成隐形的风险。无论如何,51%算力问题或许真的会成为比特币的阿喀琉斯之踵,对于算力问题,只能寄希望于比特币社区在规则上进一步优化算力,通过更多数学方法避免。举例而言,由于每个矿工都会写自己的地址来接受新的铸币,而这个地址本身会沿着梅克尔树向上传递,进而导致整个树的哈希值不同,故每个矿工并不是计算同一个哈希值,这导致不同算力之间无法合作,如果比特币社区能有效阻断矿池内部的互相通信,就可以确保算力的合并。

三、货币的主流理论与现行货币的信用缺陷

在一个经济体内,如果只能允许唯一的货币作为交易媒介,这种货币就被称为垄断性货币。但是在人类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垄断性货币,数字货币也不是为了成为垄断性货币而设计的,所以对于比特币将要在国家甚至世界层面上扮演的角色,应当对照现行的主流货币理论、参考当今围绕货币产生的问题与思考进行探究。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起源有很多种理论,主要可以有下列观点。

1.最为广泛的观点认为,货币指的是“在商品和劳务支付或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主要功能包括交易媒介、计量单位和价值储藏。但在大多数持有本观点的学者的论述中,这些货币功能均是建立在“货币”的交换、流动之上的。

2.米塞斯则在他的回归定理中提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不是为了货币本身,而是为了在将来购买其他商品时使用货币进行支付,任何货币在市场上都可以还原为有价值的非货币商品。因此,货币的形成必然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只是作为一般商品而存在,它必须有确定的价值;其次,随着需求的增加,这种商品的流动性得到增强;最后,一旦获得了广泛的可接受性,即演变为一种交换媒介。

3.还有学者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从货币的发展史来看,所有的新货币都是从成为老货币的替代物开始的。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美元和黄金挂钩,墨西哥比索曾与白银挂钩,而英镑、法郎和马克本身也都是计量重量的单位,这些货币原本代表着相应重量的黄金或白银,因此得名。除此之外,欧元和欧元区成员国原有货币的比率兑换,甚至是非货币的Q币和话费充值,也和货币的替代与被替代有着直接的联系。

4.也有学者提出了信用货币理论。信用货币理论学派认为传统的物物交换模型只是设想出来的,货币源于人们的债务关系,其作用主要在帮人们度量物物交换中形成的债务关系,代表人们对于欠债人的信任程度,而非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物物交换本身。因此,法定货币信用则来源于国家信用,也即主权的支撑,国家充当了每个公民的信用担保人。

5.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颠覆性的观点,他们将货币看作是一种 “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从而对目标行为进行肯定和奖励”。在物以类聚的互联网时代,除了通过资本和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劳动,人们看到更多的是多元化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认同。兴趣导向为数字货币,最终的导向是哈耶克的私人货币理论即每个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货币,大大降低门槛允许私人货币存在,通过大量自由个性化定值的状态货币的不断竞争演化,涌现出最为优质的货币。而比特币就是区块链技术下脱颖而出的一种数字货币。

(二)法币体系信用缺陷

如果比特币最终能够成为“货币”,那么由于互联网的根本特性,它必然成为一种“国际货币”,而这种真正能够实现自由发行、流动、记账的国际货币与传统国际货币的最根本区别在于货币支持信用,而传统的货币来源于政府或中央银行的信用,传统货币体制存在如下缺陷。

1.缺乏可信的“锚”,容易诱引“非预期超发”

国际货币 (一直得到广泛认可的是美元)发行国必然出现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弥补国际收支缺口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增发货币融资,另一种是利用资本账户顺差借入货币融资。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货币发行国实行软约束,国际货币发行国中央银行的不良政策和人为干扰造成国际货币多发,容易诱引其他国家货币出现“非预期超发”的集体道德风险。

2.产生货币替代效应的风险

同时,国际货币有国内乘数效应和国际货币乘数效应,通过国际货币乘数扩大以后被国外经济体吸收的国际货币转化成非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外汇储备,再利用借出货币的方式回流到国际货币发行国债券市场。这样,在网络外部效应的作用下,使用该种货币的成本将越来越低,使得发行边际成本趋近于0,与网络效应的扩大互相促进,也就是说该国际货币发行越多,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对此种货币资产的刚性需求越大,就越容易出现货币替代效应,引起全球货币需求不稳定。现行的基于政府信用的法定货币(特别是作为国际货币的法定货币)体系十分脆弱,哈耶克由此提出了货币发行权独立于主权国家(即非国家化货币)的设想。

3.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是指经常性账户赤字与汇率稳定之间的矛盾,该概念最早用于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本位体系中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该理论预言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瓦解,也进一步指出: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同时兼顾国家货币与国际货币两个角色责任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入 “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而比特币作为非主权国家货币,其天生可以对政府信用等相关问题进行规避,或许可以成为国际货币的新思路。

四、以货币的视角审视比特币优劣

比特币极有可能与国家法定货币处于共生、相互标价的状态,但取代法币的刚性需求不会形成,自然也就不存在替代法定货币的威胁,但作为流通货币的一种,通过分析比特币的优劣,也能看出其竞争力之高低。

(一)比特币已具备货币的功能

有学者支持比特币以货币角度存在,他们认为比特币已经拥有了货币的四大功能。具体而言,如果给文章打赏比特币,就相当于使用了比特币的现金支付功能;屯着比特币待它涨价,这就使用了比特币的价值存储功能;如果有媒体公司和其签约,每写一篇文章,公司支付0.1BTC,就是使用了比特币的延迟支付功能;每多写一篇文章,就多付一点比特币,财富量就会相应增加,这就使用了比特币的会计单位功能。

(二)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的分离-BFH系统与比特币

众所周知,货币之所以能从商品变为货币,就是因其衍生出了价值手段、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功能。但困扰经济学界多年的“哈恩难题”指出法定货币因为缺乏内在价值,即不是从商品交换延伸而来的,所以无法决定一般物价的水平。为此,布莱克、法玛、霍尔一派学者主张应当由市场来决定流通的货币数量,而非政府或央行对其进行垄断决策,他们设想一种完全不受政府干预、以自由竞争式无现金支付系统为特征的金融系统,这种系统最终被称为“BFH系统”,法玛称其为“纯粹的记账交易系统”。这与区块链技术乃至比特币的根本特性是十分相似的。

对于比特币的交易与流通,其本身并不能度量商品的价值,在比特币交换的背后衡量商品价值的因素仍为全网算力和法定货币。例如现实中绝大多数比特币实体店都同时用法定货币和比特币标价,即实际上法定货币提供价值尺度,而比特币充当流通手段。至此,比特币使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分离。这种对货币职能的拆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即当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集于一身时,政府为稳定价值尺度的职能,必然要限定流通手段的数量,为限定流通手段的数量,则必须对金融业实施管制,从而限制金融业间的有效竞争。而一旦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可以分离,则价值尺度退化为记账单位,商品的价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对价格,而不受货币币值波动的影响。在脱离政府调控的区块链之上进行自由记账式交易,这正体现了BFH体系的意义。

(三)比特币的信用分析

1.信用于比特币的重要性

货币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为信用。比特币的诞生,可以说是人们对政府信用的失望促成的。比特币诞生之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人们对政府和银行管理货币供给能力的信任度降到最低点。正因为比特币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产物,并不存在强力的政府信用保证,所以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多少人、多少商品和服务愿意接受比特币付款(即对比特币的“有效需求”)。

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在比特币的货币定性显得尤为重要,当使用者愿以比特币作为互联网上的价值储藏,它就摆脱单纯消费的需要,有了与其他商品交换的价值。但想要具备“准货币”职能,靠的并非是比特币本身的属性,而是需要使用者主观意识的介入,需要有对比特币信用的支撑体系才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可,只有当比特币能被大多数投资者接受,并在广泛的交易场景下使用,比特币才有可能成为一种货币,而非成为一种投机或是保值的产品或是某种商品的形式存在。可以说,信用不仅仅决定了比特币的价值,甚至直接决定了比特币在市场中的地位。

2.比特币的信用构建

(1)比特币的总量控制。到2140年,比特币的累积总量趋近于2100万个,这是中本聪在程序上的设计,使得比特币具有与黄金类似的特征,任何机构都无法控制比特币的生产总量。

当前,比特币的运行系统拥有自己技术上的信用认可方式,通过密码和运算模式的革新来自建信用,从而无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认可,在技术上杜绝滥发货币的可能性,消除通货膨胀的危险,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的货币供给与货币币值。

由于比特币的消费、投资与储存均不经过“金融中心”的信用扩张操作,因此不存在任何的货币乘数,同时由于不受政府调控,也没有任何的货币政策可言,这有助于进一步控制通胀(只可能发行不足,不会超发)。

(2)比特币的“工作量机制”。比特币自身的信用,大多来源于比特币挖矿和交易用户所付出的大量计算,以及由此所消耗的时间和电力成本。比特币则是通过在发送信息中加入成本,主动降低信息传递效率,也就是“工作量机制”,这使得矿工们发布任何一条信息都需要相当大的成本,且这个信息需要其它五个节点的认可才能达成共识,单纯的作假只会浪费精力和费用,比特币的这些设置与区块链上述特性的结合让不可信的网络变得可信。

(3)区块链的公开性和不可更改性。比特币是区块链1.0的产物,但依然发挥了巨大的效果。区块链的本质就是一个安全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可以共享但是不可更改,任何交易都会被全网记录下来,并且是可以追溯的,只要下载相关软件,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区块链进行搜索,这带来了从未有的信用。每个人都是监视者,每个人都可以亲眼见证所有的交易,这是整个区块链系统信用的源泉。不可更改意味着一方可以主动出示区块链数据给另一方,这些数据历史越长,造假成本越高,数据产生的历史交互越多,其成本也越高。基于此,比特币帮助交易双方构建起初步的信任。

(4)比特币中“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在传统市场模式中,往往存在着 “囚徒困境”,个人的理性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虽然违反了最佳共同利益,但背离约定的决定本身却往往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但比特币则用数字的方式解决了这一难题,通过自动订立具有强制力的合约,当智能合约内置双方订立的价值共识一旦达到订立的承诺就会自动触发,当事人并不存在造假的可能性。智能合约和共识机器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去信任化”,使交易方无需信任第三方机构。区块链技术应用纯数学办法来建立各方的信任关系,算法自动进行约束,这样的关系无需借助第三方,信任关系成本几乎为零,这是区块链成为互联网金融终极模式的核心所在。

3.比特币的信用风险

除了上述比特币的各种信用构建因素,不可否认,比特币依然存在极大的风险:

(1)投机行为对比特币的危害。比特币缺乏金本位的商品职能,其作为货币替代物的属性还很差,虽然可以通过交易所兑换,但是交易价格波动过大。同时其又缺乏信用货币政府的强力保证,在信用上处于天然弱势。除此之外,因为比特币固定的增长规则和对其需求的快速扩展不相匹配,使比特币市场投机盛行。故此,有学者认为它更类似于一种投机品而非稳定的价值存储工具,价格缺乏稳定,或成为比特币成为真正货币的主要障碍。

(2)缺乏流通性的虚假繁荣

比特币交易中70%都是由人民币结算的,中国的比特币交易不收取手续费,这让人很难确定比特币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有意义的经济活动中,或仅仅是一种投机活动造成的大量虚假交易。很难说当前比特币的繁荣景象会不会是21世纪的 “郁金香狂热”、“庞氏骗局”或“互联网狂热”,区块链的狂欢是否建立在严重的泡沫之上。但曾经的“郁金香狂热”与互联网概念股和比特币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流通形式上),可以说,比特币是迄今为止最为接近哈耶克设想下优质的“私人货币”,它的未来仍有待时间的检验,当然作为法币控制者的各国政府与央行的态度也至关重要。

(3)政府对比特币的信用否定与自身体系崩溃的风险。2013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否定比特币货币属性,这一度使得比特币在一天内下跌50%。同样的消息还包括日前各国的监管信号:美国证监会(SEC)声明称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可能非法,日本金融厅 (FSA)处罚多家加密货币交易所等等。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主权不会轻易放弃对货币的特权,对比特币也会偏向否定态度。早在2010年底,矿工们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计算压力开始组队挖矿,比特币矿池开始出现,而一旦出现了量子计算机或者出现垄断性大型采矿卡特尔,现有记账体系将濒临崩溃,51%的算力限制将被轻易突破,这可能导致前文所说的“双花问题”频发,从而完全失去固有的安全性优势,一个失去了安全性的数字货币,显然会失去民众的信任,进而无法以货币的姿态继续存在。

五、结语

虽然在经济意义上比特币拥有很多相较当前国家化货币的优势,但是比特币的出现必然是对国家主权与政府信用的冲击与威胁,通过上文的分析,国家很难放弃发行法币这一特权,未来的趋势可能是一些经常遭受恶性通胀的国家通过借鉴比特币形式,利用区块链技术发行去中心化的法定货币,或是直接承认比特币的地位,放弃控制权以换取币值稳定,并恢复公众稳定的消费、投资与储蓄预期和信心。

注释:

①公钥哈希值 (hashes of public keys),指的是公钥(Public Key)与私钥(Private Key)是通过一种算法得到的一个密钥对(即一个公钥和一个私钥),公钥是密钥对中公开的部分,私钥则是非公开的部分。

②碰撞指的是输入不同值得到相同结果的情形,根据数学推论,在随机选择2256+1个输入就很有可能找到碰撞,这被称为“生日悖论”(birthday paradox),但问题是进行如此大量的计算需要花上1027年时间,这样的概率认为是不可能发生的,也称为碰撞的阻力。但数学家对此也保有疑惑,他们已经证明世界上没有完全防碰撞的哈希函数,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哈希具有够大的哈希阻力。

猜你喜欢

比特信用区块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区块链将给媒体业带来什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比特币还能投资吗
比特币分裂
信用中国网
信用中国网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