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2018-11-07陈艺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福州市福州海洋

陈艺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 福州350001

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作中,福州市是其中的试点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城市,福州应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一、福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条件优越

福州海域位于中国东海南部,海岸线漫长、沿海河口、港湾、岛屿众多,海岸线可利用类型繁多。福州港以福州市为依托,位于我国东南部,在海洋交通运输中处于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年来,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加强,进一步促进了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海洋资源丰富

福州市滩涂和海域资源广阔,具备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海洋生物品种多、品质高。本区海域有多种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海洋生物。大量的海洋生物资源为福州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福州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生成地理及各类海洋文化遗产,在历史上是中国罕见的数千年持续繁荣发展的港口城市。海岛众多,竹林高山,各具其态,沿海地区风景名胜区星罗棋布。福州凭借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人文景观内涵、历史典故闻名于世。福建、台湾两地仅台湾海峡一水之隔,而且跟日本、港澳特别行政区、东南亚等距离较近,有着跟海外联系有利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

(三)产业基础优势

“十二五”期间,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海洋经济总量逐年扩大。2016年福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25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137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16.38%上升到2016年的22.7%。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近三分之一,位居全国前列(如表1所示)。2017年,福州市海洋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为“海上福州”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电力业、造船业产值、海洋建筑业等占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的79.2%,初步形成了海洋主导产业。福州有深水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州一直致力于发展能源、石油化工、船舶及装备制造、冶金、海洋生物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产业。

表1 2010年-2016年福州市海洋经济数据表

福州市充分发挥渔业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渔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粗放型水产养殖向高效生态型转变、海洋捕捞由近海转移至远洋以及从初级到精深的水产品加工的转变,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远洋渔业是福州市海洋经济产业的主体,福州被中国远洋渔业协会授予 “中国纯天然远洋捕捞产品产销基地”称号。现在福州拥有全国最大的民营远洋渔业船队,远洋渔船三百余艘,渔船作业分布在三大洋及二十多个沿海国家专属经济区,并在东盟、非洲国家建成五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五个水产养殖基地。2017年福州市渔业经济总产值1138亿元,同比增长6.5%。水产品总量252.78万吨,占全省31%;渔业产值534.59亿元,占福州市大农业比重达58%。

福州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方兴未艾,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均居全省前茅,其中鱼糜制品、烤鳗、鲍鱼等优势产业的产量产值都是全国领先。凭借全国最大远洋渔货集散地以及冷藏库等优势,将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涵盖天然海产品、养殖产品、各种深加工水产品,建成了全方位的冷链物流。福州马尾的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是亚洲最大的水产品现货交易市场,年交易量200万吨,营业额300亿元。2014年在马尾成立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是国内第一家海产品交易所。享有东南沿海独特的优势,占世界水产品养殖量的5%,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核心产业交易平台。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

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支持福建发展海洋经济,赋予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重要使命。2012年9月,在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福建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五区。

2016年10月,福州市成功申报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创建福州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将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随后,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 《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传承90年代福州在首次提出的“海上福州”发展战略,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对接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加快推动海洋强市建设。

201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6月,福州市出台《“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指导海洋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共同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海上福州”建设正迎来一个新时代。福州将以海洋经济强市、再建“海上福州”为战略目标,加快福州海洋经济发展转型,着力推动福州海洋产业大发展。这些针对海洋发展出台的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为发展福州市海洋经济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有力地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福州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

目前,福州市海洋经济主体为临海化工、海洋养殖、远洋捕捞、海产品初加工及中低端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福州市渔业主要为近海近岸养殖,远洋捕捞业质量效益有待提高,近海大规模的过度使用,对渔业资源造成了很大损害。由于福州缺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具有品牌效应的海洋龙头企业及知名产品,因此,海洋第二产业产值占海洋产业总产值比率低于国内沿海主要发达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沿领域如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保健食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材料、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洋环保、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等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和政策扶持。第三产业产值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广阔空间,滨海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综合服务业有待创新发展。需要继续扩大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区域海洋产业质量较低、趋同现象严重,在集聚和规模效应上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大量岸线和滩涂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产业体系还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尽管近年来福州市海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主要依靠的是传统海洋产业。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福州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升级,很难真正发挥海洋经济的发展潜力。海洋科技创新机制还不健全,科技管理相对落后,科技投入较为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从事海洋研究的专业机构如海洋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数量屈指可数,海洋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成果产出稀少,产业化程度较低,与海洋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的城市相比,差距还很明显。福州市的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还不能完全结合,海洋开发利用总体水平和层次还处在低级阶段,综合利用资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深度开发不足。

(三)渔业发展后劲不足

从总体上看,福州市水产加工企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水产精深加工业发展缓慢,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粗加工状况,且生产较分散,社会化组织程度较低。水产加工企业稀缺,水产链条较短,产业附加值不高。在产品自主创新方面,水产加工业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等“三低”问题,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和海洋药物开发力度薄弱。养殖用海不断萎缩,渔业发展严重受制。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投资后续乏力,部分项目受多种因素影响进展缓慢,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确定福州市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围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福州将深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一)有利于完善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枢纽

福州市已初步建成海陆空三位一体,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将为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带来加速发展的契机。福州市要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铁路、机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管道运输等海陆空立体化交通体系,统筹谋划布局与东南沿海及内陆腹地交通体系的全贯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紧密合作,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枢纽,以促进国际运输的便利化。

(二)有利于挖掘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

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福州市将按照有关要求,发挥特色、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并带动陆域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力图打造较为完整的海洋经济产业链及带动较强的海洋产业体系。“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进一步激发和挖掘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有利于促进海洋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以“海上丝路”为基础、辐射全球的新型产业模式。建立健全全球化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强化产业支撑,大力推进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海洋经济规模和质量双重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福州市的海洋经济带动能力

福州市迎来“一带一路”发展良机,创新全方位融入“海上丝路”核心区建设机制,将深化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接与融合,研究完善海洋经济全方位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资金、信息、技术、人文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形势,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将进一步提升,深化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地区等方面的合作,为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新平台,更有利于提升福州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有利于扩大对外海洋贸易合作,密切海洋方面的科教人文交流,推动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洋领域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合作,提高福州开放型海洋经济水平。

四、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福州面临保护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

随着沿海区域人口大量集聚和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总量呈现上升趋势,海洋环境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违法填海、非法采砂和违法倾废现象、受海洋污染而导致的海水养殖生物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生态受损趋势还未得到有效遏制,严重威胁到居民生活环境和相关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

由于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大多数传统养殖用海被迫让位,拓展湾外养殖有较大难度。由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目前乡镇、村居违法用海的现象有上升的趋势。福州市临海布局了彼此交叉,相邻紧密的各行业。在岸线、滨海土地、浅海滩涂、近岸海域等空间资源上,出现“超量”现象,行业冲突、用海矛盾突出。随着海岸带资源开发及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二)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机制需加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对海洋经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层次创新型涉海人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由于海洋科技和海洋教育投入有限等各方面制约因素,海洋经济人才队伍的现状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未能有效发挥海洋人力资源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除了人才总量不足以外,创新人才稀缺,人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在专业人才结构方面,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和初级研究的人员较多,负责高新技术研究的人员较少。急需全面提升海洋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保持优质的人才资源,为福州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三)“福州新区”和“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的海洋经济建设有待推动

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全球生产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海洋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各沿海国家都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海洋经济的资源开发利用日趋紧张,海洋争端加剧,这给福州参与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市场竞争带来了严峻挑战。福州新区建设的目标是要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承载区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需要突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福州片区将着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贸易平台,积极拓展与“海上丝绸”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促进双向投资和人才交流,扩大福州开放格局。上述方面有待进一步推动。

五、“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州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完善现代渔业体系,提升现代海洋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利用“一带一路”契机,调整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整合完善海洋经济产业链,健全现代渔业体系。全面统筹海湾产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优先发展临港现代海洋产业,积极引导重点产业项目如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石油化工等向“南北两翼”集聚。提升远洋渔业质量效益,加强与东盟渔业合作,建立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在境外设立远洋渔业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和冷藏加工基地,提供服务保障平台。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合理规划布局,优化渔业资源布局,提高福州现代海洋渔业经济的竞争力。

2.积极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辐射效应,形成跨区域、国际化的水产品电子商务流通体系。通过加大对名优水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品牌产品。对外展示福州渔业品牌,利用品牌效应提升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链、完善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鲜明特色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积极构建海洋经济合作圈和海洋开放深度合作平台,着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合作。

3.用好用足自贸试验区和保税港区政策,加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经济合作对接,推动电子口岸互通和信息共享。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确保沿海港口与内陆腹地间的物流畅通,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争取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共同推进跨地区重大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水平。完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打造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区域性国际航运枢纽和物流配送基地。争取吸引国外大型航运、物流企业入驻福州。加快物流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冷链物流网络,打造面向全国、融入“海上丝路”市场的水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围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境内外渔业交流与合作,加快渔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步伐。

(二)努力推动“福州新区”与“自贸区福州片区”的海洋经济建设

福州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于一身的重点开发区域。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一带一路”的线路支持和自贸区的建设是福州新区最大的亮点。发展“福州新区”与“自贸区福州片区”的海洋经济,持续推进福州东南沿海的建设,进一步增强福州对莆田、宁德乃至于中西部地区的辐射作用。自贸区福州片区的建设必须把握“对台”和“海上丝路”主要方向,体现服务改革创新、服务两岸融合、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三个服务”。

创新贸易方式,推进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健全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的功能,做好马尾东盟海洋产业园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东盟乃至“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产品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和资源配置平台。福建自贸区作为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重要窗口,政府应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发展离岸业务。鼓励企业抓住商机,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展、办展、建立贸易中心。积极拓展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服务贸易,并参与东盟国家和地区资源性项目合作。支持多家企业“走出去”,在“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发展“出境加工”等新型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加强港澳台贸易往来,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到港澳台设立营销中心、运营中心,共同开拓“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三)积极开展海洋生态环保工作,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在推进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应致力于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海洋经济的发展适应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积极拓展湾外的临海建设项目,以减轻海湾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快管海用海方式转变,大力推进集中集约用海,促进海域资源科学配置。提高沿海水域环境质量,加强入海江河的水环境治理,重点保护好城市周围的河口、海湾、海域,继续维护未污染海域环境质量,严格控制新増污染负荷。

积极做好有效的海洋生态环保工作,着重恢复与保护海域的核心功能。持续综合整治和修复海洋环境,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做好生态红线管理,整治海漂垃圾工作,把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摆在重要位置上。建立和完善海陆一体化的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海岸带环境改善计划,对海洋环境启用分级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溯源追究和生态补偿制度。

针对海洋环境保护、海上联合执法等领域,加强与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保护管理海峡区域水生生物资源,合作开展放流增殖活动。推进防污治污合作,同时建立相关动态数据资料的共享平台,共同开展海洋环境监测、评估、预警工作。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在用海的同时不忘“护海”,构建“海上丝绸之路”蓝色生态屏障。

(四)发挥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工程建设

加强海洋产业技术攻关,密切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对接的长效机制,鼓励涉海科研院校参与海洋企业的发展。通过技术合作、共享信息、共同开发的方式,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市场化海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培养或引进各级涉海人才。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政策的优势,推广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育高技术海洋产业,为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福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基于贸易洽谈会、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加快福州海洋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步伐。建设福州海洋高新技术工程中心,争取重大项目实验示范基地落户福州。借鉴先进海洋城市发展经验,深度融合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资源成果,建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致力于开展重点行业前瞻性、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

依托福建省科研机构,拓展与有关省市、国际组织和“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汲取和推广前沿海洋高新技术。共同搭建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加强重点项目的合作。借助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推动海洋科教合作园区的建设。依托“福州海丝博览会”等平台,为世界海洋城市、海洋科技界、国际组织、政府组织和海洋企业等提供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科技、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海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五)面向“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打造高素质海洋经济人才

福州应面向“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加强高素质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在福州相关院校开设海洋经济相关专业,引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丰富高校师资队伍,支持学校开展海洋领域项目、课题的专项研究。

加强与海洋强市合作,以多种形式引进教育资源。坚持以专业培训和综合培训、国内培训和境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增进专业人才的交流合作,筹办海洋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海洋经济相关行业协会,汇集各类海洋专业人才和海洋专业先进技术人才,实施高科技育才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海洋研究院所落户福州。加快学科带头人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切实发挥领军人物作用。重视海洋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加大力度对海洋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提升。

引进沿线国家海洋先进技术领域人才项目,开展海洋人才国际教育培训计划。参与举办“中国福建海外人才创业周”、“海外博士海西行 人才项目对接洽谈”、“海外大师海西行”等活动,构建外国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平台。

猜你喜欢

福州市福州海洋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福州市老促会到连江拍摄电教片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以生为本:互动中落实高效讲评——以“2018年福州市质检卷”为例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念挚友
——为悼念福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福州市老促会原副会长高伯英同志而作
福州市色山区一黑电镀厂“死灰复燃”被执法人员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