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微信平台对于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推广研究
2018-11-05全昕朱宇黄莉
全昕 朱宇 黄莉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在目前各类信息以网络的方式传播的主流趋势下,高校学生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并指出通过新媒体渠道以创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学生与教师合作建立个人微信平台的意义在于以灵活创新的方式与学生拉近距离,起到了在大学生中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时培养高校学生运营网络平台的能力,拓展教师教学方式,是一种值得探索和推广的师生之间的创新互动教育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 微信 高校 师生合作 思政教育
中圖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44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 and the new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under the mainstream trend of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ed in the form of the network, and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new media channels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ve way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establish a personal WeChat platform is to open up the distance with students in a flexible and innovative way, and to play a role in spreading positive energ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le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 operations. The ability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to exp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ers is an innovative and interactive education model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thy of exploration and promotion.
Keywords new media; WeChat; college; teacher-student coope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推陈出新,诸如微信、QQ、微博等主流新媒体,其内容愈加丰富,功能愈加强大,已逐渐成为大多数网民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交流与通讯工具。而高校学生则是其众多用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腾讯官方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9月,和WeChat(微信国际版)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46亿 ,比去年同期增长30%,而60%微信用户是年轻人(15~29)岁”。[1]微信作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的新媒体之一,自然也是高校教师尝试通过新媒体互动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具潜力的渠道。
1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困难与挑战
高校学生在通过各类新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多元化网络信息、并自由表达个人观点与看法的同时,也不免受到网络上许多消极、错误的观点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无疑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
1.1 消极言论、错误观点在新媒体平台与高校学生之间双向传播
一方面,一些学生在网络上时常接触一些消极言论、不健康思想,其人生观、价值观极易发生倾斜,从而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潮;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群体一份子的学生也容易不受约束地易散播负面信息。
1.1.1 网络中的有害信息无形地侵袭高校学生思想
如2016年CBA联赛期间四川队与辽宁队在住宿酒店发生的群体打架事件,在网络上引起全国网民热烈的争议。一些网络大V能够站出来理性客观地分析,针对事件本身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有不少居心不正的网民故意煽风点火,将事件矛头从球队之间转化到了四川与辽宁两个地域人民之间的相互攻击,使得许多缺乏成熟心智的青少年受到恶意误导,参与到了网络上两地域网民间的骂战中,严重破坏了我国不同地区同胞间的情感,同时使得许多高校学生无法正确看待事件,发出过激言论。
1.1.2 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及言论自由使学生轻易发出非理性言论[2]
社会心理学家Festinger等人曾提出“去个人化”的概念,即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介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为与目标认同所取代,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而“去个人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匿名性和自我意识降低。在网络媒体的“面纱”下,每个人都是网络中能够自由发表言论的一员,不易被辨认出,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使人表现出通常状态下不会表现的行为,某些自制能力较差的高校学生便容易在网络上随意发表一些过激、非理性、不顾及后果的消极言论。
在发表过激言论之后,一方面,这些言论在网络媒体高速、大范围的传播方式下会影响到周围人群,另一方面,若高校学生未受到正确的引导教育,则会更加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正确的,进一步加深网络负面舆论带来的思想层面的损害。
1.2 广大高校学生易对网络信息及新媒体平台产生依赖
由于网络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便捷性,使得高校学生对使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的方式产生依赖,这种依赖可能导致学生自主思辨能力的削弱以及逃避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交流。
1.2.1 削弱自主思辨能力
众多高校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第一想到的便是通过在网络中获取答案,却缺乏对网络信息的客观认识和分辨,久而久之其自主思辨能力便会被削弱。甚至,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可能会产生严重后果。例如2016年大学生魏则西及其家人误信百度上搜索到的 “莆田系”医院,导致耽误病情,最终治疗无效死亡的事件便是过度相信网络信息所带来的血的教训;2017年泸县太伏中学学生赵某死亡事件发生后,网络上遍布各种不同版本的舆论猜测,许多高校学生不论其信息真实与否,相继转发,将缺乏实质证据的言论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这种人云亦云的现象所展现的是高校学生在缺少正确使用互联网的引导下对于网络信息真实性辨析地缺乏以及对于自身言论发表的不负责任。
1.2.2 逃避师生间的现实交流
在新媒体使用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普遍度的现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很大一部分也被网络交流所占据,其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例外。与传统师生之间课上交流相比,通过网络媒体进行交流的方式更加便捷,且更容易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因此部分学生可能会依赖与教师在网络上的交流而逃避现实交流,这也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困难。[3]
2 高校师生共同建立微信公众号在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及应用不仅使其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也为高校教师的引导、教育工作带来了开辟新途径的机遇。一些高校里,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联合打造微信公众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 在高校建立积极正面的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形象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意见、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4]而在各大高校中,不乏学识渊博、深受学生喜爱和信任的教师,如果这一类教师能够主动将教学战线扩大到新媒体领域,例如打造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便能充当高校学生当中的“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进一步正确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帮助高校学生强化自身的是非辨析能力,对在高校网络中传播的信息进行把关,营造出和谐而充实的校园网络氛围。
2.2 打破传统师生互动的时空限制
传统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已被繁琐的工作事务隔离,往往学生只能在专业课上见到老师,甚至上完一学期课程,老师的姓名都记不住。对于一些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学生通常也只会在有办事需求才会去办公室找老师,而交流内容大多为办理学生业务,老师也被困于繁重且各类越来越形式化的事务工作中,没办法去与学生交流思想。在新媒体盛行的社会状况下,通讯的即时性带来交流的便利,在运作平台和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老师得到学生的辅助,寓教于学,师生共同成长。
2.3 拓展教师教学技能、拓宽教学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在个人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对一些时事热点话题或高校校园中常见现象的看法、对日常生活、工作的所思所感以及好书推荐等内容,使其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引导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不局限于传统课堂的方式,并且可将在个人媒体平台上所发表的内容与平日课堂交流相结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交流模式之长,补传统教学模式之短,实现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课上教学、课后交流的优化和立体化化”,[5]从而实现教师教学技能、途径的拓展。
3 师生共同打造微信平台的合作模式的具体策略
师生共同打造教师个人微信平台的主要策略包括组建培养学生微信平台运营团队、策划设计微信平台推送内容、拓展符合教师个性专业特色的线下面对面的交流研讨等。
3.1 组建学生微信平台运营团队
高校教师日常工作忙碌,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时间保证所推送图文消息的美观性和可读性,这势必会影响教师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因此,通过组建学生团队来协助教师进行微信平台的运营是必要的措施。
由学生团队来进行图文排版等具体操作可以有效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网络平台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在图文排版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熟练的网络平台操作技术,所制作的图文消息样式风格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喜好,进一步为教师所传播的信息添色加彩;此外,学生团队成员在与教师交流合作的过程当中,也会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其心智的成熟和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的良性转变。
3.2 保证微信平台推送内容的质与量
以微信平台开展的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所能取得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而其平台推送内容的质与量则是影响其在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提升微信平台推送内容质量的主要措施有如下几点:
3.2.1 基于调研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选择推送内容
为了使推送内容更加符合学生喜好,增大关注量,可设计调查问卷放在每次推送图文消息的末尾或者由团队成员进行线下調研,了解学生更偏爱吸收哪方面的内容,以便于团队成员有针对性地开设出正真受学生喜爱又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有益的板块。
3.2.2 保证推送数量,充实内容
为了充实微信平台推送内容,在以教师原创作品与学生原创作品相结合,根据线下调查或开展活动,以学术专业、书籍分享、成长感悟等与大学生平日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主题进行推送。
3.2.3 细化团队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及专一性
对于一则完整的微信订阅号的图文消息,其包含的元素是多方面的,以文字、图片为主,需要考虑图文排版的风格、图片的选取或拍摄,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音频、视频等元素,所涉及到包括写作、网络、软件运用、平面设计、摄影等多项实用技能,因此把团队成员细化成不同分工的小组,专人专用,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及作品质量。
3.3 利用微信平台加强与学生互动
扩大微信平台的影响力,其最终目的是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与教师的互动中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言传身教,以自身的正面形象和思想影响学生。而教师开设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途径又可大致分为两类。
3.3.1 利用微信平台线上互动
开展各类主题征文活动,推送优秀作品;充分利用留言区通过评论和回复功能进行交流;在有平台建设经费的情况下不定期开展有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3.3.2 线下开展座谈教育
可利用微信平台发起线下的教育互动,根据教师个人专业特色及擅长领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线上推送教育内容,线下开展专题讲座、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高校师生共同组建教师个人微信平台是一种创新的师生之间的合作模式,其利用新媒体的各种功能以及新媒体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环境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为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了进一步完善此种教育方式,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新媒体运营能力,提升信息素养,使得教育方式能夠紧随时代的变化,营造出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及优化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2017(3):22-24.
[2] 苏会君.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应对[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20-122.
[3] 谢晨,朴鸿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互动的审视——基于湖北理工学院学生与教师的访谈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5(5):85-88.
[4] 俞靖.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思想认识复杂影响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3):53-55.
[5] 黄培.新媒体对师生教学互动关系的影响及有效互动方式研究[J].办公自动化杂志,2016(33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