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组织形式新探索:走班制
2018-11-05黄哲
黄哲
摘 要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走班制的出现,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将固定的行政班和走动的学科分层教学班二者结合起来,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实现因材施教。作为一种还不成熟的教学组织,走班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学生流动性加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走班被误解为“快慢班”、硬件和师资不足、评价难以真正做到公正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做好走班制宣传工作、加强走班制资源建设、坚持多元评价。
关键词 走班制 教学组织形式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08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should also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emergence of the shift system, breaking the traditional class teaching system, combining the fixed administrative class and the moving class stratification class, respecting the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realiz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s an immature teaching organization, the walking class system has also expose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For example, student mobility has increased the difficulty of class management, the shift has been misunderstood as "fast and slow class", and hardware and teachers are insufficient. Evaluation is difficult to be truly fair. Therefo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we should innovat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ways, do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public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lking class resources, and adhere to multiple evaluations.
Keywords walking class system;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 individualized teaching
走班制,最早在大学里运用。对中学走班制的探索,最初源于美国,之后蔓延至世界各国。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我国在走班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生以自身学习能力与兴趣为出发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建议,自主选择到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与班级授课制有所差异,走班制是将固定的行政班和走动的分层分类教学班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级学生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1 走班制的重要价值
1.1 走班制与高考改革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并要求于2014年出台完善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
基于上述政策,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应坚持全面考核、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促进学生兴趣特长,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1)文件规定,取消文理分科,从以往的传统考试变成选考,即学生在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门作为高考科目。这意味着学生在上课和考试中,可以在文理科目中不受限制地做出选择。
(2)在考试成绩使用方面,实施“一考两用”。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可作为普通高中毕业即获得学位认定的主要依据。而高校招生方面,除了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外,主要以学生自主选择的三门科目的成绩为考虑内容。
因此,以往固定的、统一的班级授课制没有办法实现学生课程学习的需求,教学安排也难以实施。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出了可行性方法。故《意见》中直接提出“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这一教学管理建议。
1.2 走班制與学生自身发展
走班制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选择班级、课程,在高考中发挥优势科目,取得最好的成绩,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学生不受文理限制,发展优势学科。一直以来的高考形式,都是在语数英三大科的基础上,文科实行文综(政治、历史、地理)考试,理科实行理综(化学、物理、生物)考试。学校按照高考政策,在高一升高二时会划分文理班,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成为文理分班的载体,文理班之间有着明显的分界线,按照规定好的课程表上课。而走班制则让“一班一表”转化为“一人一表”。学生每人一份课程表,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学科班级上课,真正做到了文理交融,发展优势学科。
(2)学生按自身水平能力选择的班级,充分发挥主体优势。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水平等因素随机编制成班级,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授课,以大部分同学的跟进程度对教学进度做适当调整,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在班级中占有比例份额很小的同学,占据着班级水平分布的两端,则会出现“吃不饱”和“消化不良”的情况。
走班制的实施,实行分层教学,分为“拓展班”、“巩固班”、“基础班”三个层次。学生可按照自身情况,综合考试成绩与教师评价建议,选择到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学习,也可在期中、期末等评定成绩时期结束后,按照自身情况进行班级调节。
(3)在走班制管理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多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身份的鸿沟,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上的顾问、导师和朋友,为学生的学习个性发展提供了宽松愉悦的内部心理环境。
1.3 走班制与教师发展
(1)利于教师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传统的走班制教学中,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进度开展教学,而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根据以往经验作为参照,这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在走班制的实行中,在原班级里处于上游的“吃不饱” 的学生来说,则倾向于选择“拓展班”,这无疑对该班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挑战。教师只有充实自己专业知识、拓宽学习知识面、拥有过硬的学科本领,走在学科知识前沿,在同学进行学习探索时,教师才能进行更好的指导和答疑。
(2)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走班制的安排,让学生有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既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也有选择教师的自由。而学生选择的教师,往往具有专业知识丰富、上课内容生动具体、让学生觉得学习有趣且高效等特点,这就让教师在提高学科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自评和反思,研究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与水平,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
1.4 走班制与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既要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获得,又要兼顾学生能力、特长等方面的问题,而实施走班制是保质保量完成该使命的重要举措。在学生兴趣、特长、能力基础上展开的分层分类教学,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得到充分发挥,也可有效缩小同一班级内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吃不饱”的学生能够进行学习上的深度挖掘,而“消化不良”的学生能够对知识点“细嚼慢咽”,在探索中取得进步。走班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重要推动作用。
2 走班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检视
2.1 班级管理的难度增加
走班制下,同一班级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行政班,甚至是不同的年级。这样的班级,不仅具有流动性、灵活性,更具宽松性的特点。班级成员的离散状态,导致班级管理弱化,纪律维护难以保证,容易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从班主任角度来说,流动性使班主任对学生情况了解程度降低,从而加剧班级管理难度。
2.2 影响同辈群体的形成
在走班制模式下,班级概念弱化,同伴间的交往从原有的固定班级转变为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间的交往,这对于学生来说,熟悉感减少,陌生感增加。走班制的流动性,决定了同学之间只有上课时间能够聚集在一起,下课后需赶往另一科目的教室,很难有深入的交流,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交流需要、情感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3 “走班”被误解为“快慢班”,加重学生心理负担
走班制开展的初衷,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班级。但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走班制在运用过程中,由于理论经验方面的不足,出现了与初衷相背离的情况,“因材施教”的理念受到严重扭曲。例如,在一些高中,迫于升学压力,学校直接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编入“快慢班”,特别是高三年级,常出现“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的班级划分情况,学校将学生分为了上中下三个等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完全得不到体现。
这样的分班形式,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負担。“快班”的学生,带着“尖子生”的光环,认为自己比“重点班”和“普通班”的学生更有优势,易出现骄傲、自负等心理;而分在“慢班”的学生,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会认为“我比人差”,这样的环境,会让学生缺乏自信,也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2.4 硬件和师资不足,走班制运转受阻
硬件和师资作为走班制运行的外在支撑,是保障走班制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
(1)硬件设施不足。硬件是指具体存在的、可见的、可触碰的有形教育资源,这里主要是指用于走班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其他教学设备等。走班制教学中,“固定的教室”和“流动的学生”这样的搭配,会出现有的科目过多人选择,人数远远超过教室容纳量。另外,实验器材、多媒体等的缺乏,也会对走班制造成阻碍。
(2)师资缺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丰富的理论水平、高效的教学方法都会成为学生选择的考虑因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资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无法满足学龄人口差异性的教育需求,再加上走班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师资缺乏的现状更加明显,对走班制下部分课程的开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5 评价难以真正做到科学、公正
(1)学生评价方面的困难。在分层走班中,学生从一个教室走到另一个教室上课,而教师是在固定的班级里教授知识。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学习动态,无法对学生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群体间的流动、班级位置的不固定性,同伴评价也无法进行。而采用书面评价的方法,也要考虑出题方式、试题难度、成绩的信度、效度等问题。
(2)教师评价方面的困难。按照传统的方式,根据学生的的考试成绩、学习效果来评定教师教学,显然这是不全面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基础不同、科目不同、学生对待学习的热忱度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如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仍需进一步思考。
3 消解问题的可行路径
3.1 采取合理人员分配,创新管理方式方法
管理是指以目标为前提,充分调配资源,按计划工作,使工作效益实现最大化。走班制的实施,由于班级人员的流动性和班级概念的弱化等特点,班级管理成为首要难题。所以在走班制管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班主任的作用、组建小组学习。
(1)在每个教学班上配备班干部。在管理学生的问题上,可充分利用人员资源,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例如,每个班配备班干部,班干部可由老师指定或学生推选的方式选出,其中包括一个班长、一个学习委员。班长主要负责上课纪律、学生到班情况、教师通知的传达、同学遇到困难时消息的反馈等。学习委员主要负责学习方面的工作,替教师分发作业,收集作业,将同学们学习上的疑惑反馈给教师。两者相互配合,协助班主任进行管理。
(2)班主任的安排。班主任安排,应设置两个班级为一组,根据“老手班主任”和“新手班主任”互相搭配的原则,一个班的班主任同时兼任另一个班的副班主任,二者互相沟通、协同管理。“老手班主任”可将自己班级管理的经验、方法、技巧与“新手班主任”共同分享交流,提高“新手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
(3)组建小组学习。在班级里,教师可根据同学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划分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高低年级同学交叉组合。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在的情况下,低年级同学可向学长寻求帮助。而高年级同学为低年级同学解惑的过程中,也能将知识点重新复习。同时,小组学习可增加小组间成员交流,促进同辈关系间的交往,让小组成员获得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2 扩宽沟通交流渠道,做好走班制宣传工作
走班制的实施,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选择权为前提,坚持“因材施教”理念,走班制不仅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到目前为止,走班制在我国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学生、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对走班制缺乏全面的理解认识。实施走班制,必须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做好走班制宣传工作。
(1)加强学生对走班制的认识。很多学生认为走班制就是“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划分,这是走班制认识的误区。学校可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写公布栏、校园网站宣传、校园广播等方式,对走班制的教育理念、分班方法、教学效果进行宣传解说,使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对走班制的错误认识,端正对走班制教学的态度。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
(2)加强家校联系,取得家长有力支持。家长是学生学习力量的后备军,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怀之至。 走班制教学,若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在实行过程中也会事半功倍。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面谈,以及电话、短信、网络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走班制理念、运行方法、介绍走班制教学在国内外取得成功的案例,使家长能够正确认识走班制教学的涵义,消除家长认为走班制就是“好”、“中”、“差”等级划分的误解。家校共同合作,走班制教学才能顺利开展。
3.3 加强走班制资源建设
(1)增加走班制物质投入。充足的物质条件,是走班制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教室拥挤环境差、实验器材不足、多媒体缺乏的情况,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国家、政府、学校应加大对走班制硬件设施的投入,修建可供大班多人教学的教室、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大量存书的图书馆,为走班制开展创造良好环境。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可聘请专家对在职教师进行相关教育培训,引领教师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教育技能;定期举办集体观摩课、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促使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经验;适当引入高学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改变教师队伍结构,为原有教师队伍注入新的血液。
3.4 坚持多元评价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由此可见,评价不单单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考虑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因素,促使学生多方面发展。
(1)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注意各层次学生的基础不同,评价的标准也要有所差异,应在同层次内进行横向比较。同时,评价不能仅根据考试成绩,也要考虑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宏观的评价。因此,要注重过程评价,如学生的上课、作业、测试、操作考核、期中期末成绩等都是评价的考虑因素,在评定成绩时,按照比重将分数相加计算总成绩。
(2)进行教师评价时,以往的评价方式已不再适用,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的工作业绩,或仅凭一两节公开课或一两次常规听课就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会让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照着模式进行工作学习,失去进行教学探索的主动性以及对工作的热情,也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化的成长。对教师评价可以强化团体整体评价、弱化个体评价。可让学生用匿名的方式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多方面进行打分评价,并对教师不足之处给出建议,同时可结合教师自我评价。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克服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当然,对其理论知识的不完全领悟,在实践操作中缺乏经验,这都会对走班制教学的发展带来阻碍。班级授课制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教学方法也趋向成熟,走班制与班级授课制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二者互相结合,取长补短,能让教育发挥更大成效。
参考文獻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4.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
[3] 马辉辉.走班制的实施与注意问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2.30(2).
[4] 纪德奎,朱聪.高考改革背景下“走班制”诉求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6.10.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