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与发展
2018-11-05薛长凤孟倩
薛长凤 孟倩
摘 要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错位表现在高等教育理念与国家理想、社会责任、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错位。高等教育理念作为实践的先导,能够影响个体或组织的判断与选择,对其他思想具有防卫作用。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为培养具有我国特色、且具有国际竞争力、国际视野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应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信息化理念、协同式发展理念、全球公民教育理念、国际本土化理念。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01
Abstract The dis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oday lies in the mutual disloc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idea and national ideal,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as the guide of practice, can affect the judgment and choice of the individual or organization, and it has a defensive effect on the other thought.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citizens with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ur higher education idea should adhere to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education,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he concept of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global civic education, and the idea of international localiza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educational idea
經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个国家、区域联系日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可能回避这世界性的潮流趋势,适应和融入是高等教育必然的选择。面对这一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要学会与国际接轨,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Knight 在2004年将“国际化”定义为将国际的、全球的或跨文化的理念与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或传播的过程相融合。[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也强调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也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重大机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培养人才。
1 我国高等教育理念的内涵及其错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理念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其内容素材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教育理念既是一种形而上,又是一种形而中的认识,因为它既是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同时又凝练了对教育实践的认识,既可以指导实践,也可以作为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认识等反思的依据。教育理念是以社会与教育实践为基础,从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反映着主体的教育价值取向,结合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和社会条件变化的趋势所得出的一种特殊的理性认识,反映着主体对教育应然状态的追求。[2]高等教育理念是对高等教育应然状态的追求,高等教育理念的确立既要反映社会变化的倾向,又要考虑自身的学术属性和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
高等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理性认识,其实质探讨的是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人的关系的发展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理念与国家理想、社会责任、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错位。第一,与国家理想错位。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幸运的受到国家政策的推动和鼓励,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对大学投入增多,然而这些投入被大学用来扩大规模,而不是质量提升。利益驱使下各种高等教育机构激增,大学盲目转型升级,各个层次的大学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同质性倾向严重,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的中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影响力不尽如人意。第二,知识理性的弱化。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有所提高,但是研究成果大多急功近利,缺乏对长远问题的考虑以及对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人才素质不符合社会需求。当今我国大学工具理性泛滥,知识作为一种学术资本成为大学生实现目的的手段。第三,人的价值没有得到重视。大学对外部社会的关注远超过对人的关注,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充分挖掘。
2 高等教育理念的前瞻性意义
2.1 教育理念是实践的先导
教育不仅是为了当下的个人幸福和社会发展,更是为了个体未来的完满生活以及一个未知社会的发展做准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大学不仅要发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还要关注未来,超越功利主义,引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3]高等教育要发挥引领社会超越现有、面向未来的作用,需要基于自己的心智能力,并搜集各种各样有关未来和现在连接的线索,创造性地、预见性地提出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有了这些预见性的思想和观点的指导,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才会有落脚点和方向。
2.2 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影响判断与选择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类建筑师虽然比不上蜜蜂构筑蜂房的技巧高超,但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行动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完成了构造。人类的预设和既有的知识以及观念基础影响着人们的判断与选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个人或组织持有怎样的理念影响着个体和组织对教育行为或教育实践的价值判断。
2.3 教育理念具有防卫作用
个体或群体已经内化和认可的理念或观点,会对其他与之相异的观点和理念具有一种防卫功能,内化了的教育理念可以抵制其它非主流思想的侵袭。在国际化背景下坚守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可以对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有所辨别和批判。教育理念的防卫作用能够帮助教育者提高信息敏感性,对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有所批判和继承,从而有利于创新教育理念。
3 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理念的革新
3.1 终身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知识,完全掌握各项技术的未来动态发展,这就要求现代公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个体终身要有主动学习的愿望,通过个性化、多样化、非职业化的学习,促进个体发展的多样性,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需要了解国际经济、政治、教育、文化,通晓国际规则和语言等等。国际社会的形势随着国与国之间利益的摩擦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各个国家联系紧密频繁,这种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特征要求学习者保持不间断的学习状态,在各个时期、各个领域持续、主动自愿地广泛涉猎,而这一过程仅凭某一时期的教育是无法完成的。
3.2 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对人的终生关怀这一本质。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更多体现在管理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机构的建立、教育产业的兴办、教育资源和信息的交流共享、课程专业的设置和人员的流动等方面,注重的是外在制度的改革、硬件设施的建立、课程内容的革新,而较少深入研究世界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如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要具备长远眼光和发展战略,探索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既要关注当代人的教育需求,也要泽被后代人的教育持续发展能力,使得我國高等教育人才有持续的发展动力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
3.3 教育信息化理念
如今互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冲破物理形态的阻碍实现了全球化。网络大学、开放大学等虚拟大学应运而生,网络教育已成为传统高等教育外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分支。不同国家、院校、地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教育信息流动更加顺畅。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国际上的很多高校已通过计算机信息和通信技术或交互式移动辅助的数字化学习模块等方式,实现了师生之间个性化、及时性的互动。面对科学技术带来的信息爆炸式的挑战,我国高等教育要走向国际,利用互联网技术向世界输出、展示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也要吸收国外的教育经验,高等院校要在硬件设施上充分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更要提高驾驭信息的能力。
3.4 协同式发展理念
协同式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是要将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社会,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其内涵包含以下几点:第一,与国家利益一致。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要与国家的发展利益共存,高等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国家为高等教育提供经济保障和力量支撑。第二,获取社会的价值认同,通过与社会积极的互动交流,获得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可,为高等教育迈出国门铺平交流的通道。第三,教育成果共享。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所有愿意且敢于大胆尝试的优秀人才的一次发展机遇,畅通学生和教师去国外学习发展的进出通道,让他们在走出去和返回来时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人尽其用。第四,高等教育具有包容各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要输出文化、了解世界,促进大学之间的联盟,深化与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因此要具备巨大的包容性。第五,促进人与社会共同进步。各国高等教育通过合作与交流,在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反思、批判、辩论中获得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认识。
3.5 全球公民教育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培养“全球公民”,从而实现世界和平的教育目标,坚持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人权、民主、可持续发展等核心价值。[4]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全球公民身份,这一概念被用于教育领域从而诞生了全球公民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全球性,是指在全球视野下培养人对不同文化的沟通、理解、欣赏、认同、适应的能力,即所谓的多元文化素养;二是公民性,指从功利主义色彩的培养理念转向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全球公民。[5]当今全球范围内人类共同面临贫困、难民、环境污染等危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全球共同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6 国际本土化理念
本土化是指在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下,各个组织要根据自身的处境采取措施和行动来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一方面要学会融合,将自我环境与全球环境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固化自我价值和传统以应对全球化。中国高等教育在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合理把握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界限,不过分偏重哪一方,保持一种开阔批判的胸怀,以国际化为手段实现国际本土化的目标。国际本土化不是完全意义上学习其他国家,而是在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的交往、碰撞中依据自身的需求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标准、思想体系、知识文化,并在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影响力,[6]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中争取一定的教育话语权。
4 总结
高等教育理念与国家理想、社会责任、人的发展的相互错位,使我们不得不考虑高等教育理念的时代性以及与社会的适切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培养面向国际,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把握以下几点:坚持终身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教育信息化理念、协同式发展理念、全球公民教育理念、国际本土化理念。教育理念作为实践的先导能够影响个体的判断与选择,面对其他国家的文化输出和教育理念时具有防卫和过滤作用,能够提高个体或组织的理性认识,在融合其他国家优秀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有所反思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凡妹,李晓静.国际化环境下的教育理念与思考:基于文献分析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6):100-108.
[2] 刘献君,李培根.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32.
[3] 周景春.中国大学理念的文化哲学审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 姜英敏.全球化时代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体系建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1):87-93.
[5] 吴格非.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背景下的外语政策与全球公民教育[J].外语研究,2017(1):59-65.
[6] 鲁世林.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24(4):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