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际会与重构:走班制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2016-01-19王一凡

中国德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走班制班级文化

摘要:走班制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级的阈限,分层、分类施教,有利于形成多元开放的教育生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当下学生成长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对走班进行异质融汇的环境营造,开展多方交互的活动,实施多维渐进的制度,建设异质际汇的人际关系等系列重构,有利于走班制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走班制;班级文化;文化重构

作者简介:王一凡,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行政班级的阈限,分层、分类施教,变班级固定常态为“动态”化,以适应当下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成长需求。相对于传统行政班级,走班具有重要的现实班级样态实践、探索的价值,在当下的教育语境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加强走班班级文化建设,促使其效能优化,是教育新常态中一个亟待回应的命题。

走班文化建设有别于传统行政班级文化建设,如何让走班相对于传统的行政班级不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如何进行走班环境建设、活动开展、制度磨合以及人际关系的形成,将“走”之个体聚合为有内聚力的“班”之群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走班文化进行建设与重构。

一、营造异质融汇的走班环境

走班中的每个学生既是班级环境的适应者,也是班级环境的能动改造者,使不同的“异质”个体在走班的环境适应中释放自我,形成环境场的“同质”认同与归属感,进而开放自我,发挥“异质”在共存互依间对环境的再构功能。

一是基于课程牵引,让班级环境激趣扬长。走班中的学生往往籍以共同的课程认同与需求聚于一班,课程承载着走班群体学生的共同求知价值追求,群体对课程有着普适性的认同,以此为契入点,在班级环境的布置中,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并围绕这些课程元素进行教室环境布置,让课程蕴藉的教育元素激趣启智,顺性扬长,发挥班级环境激励、导向等育人无痕效应,如此群体心理对趋同性的班级课程环境会产生认同。

二是基于认知趋同,发挥群体心理效应。走班中学生“走”之位移承载着不同个体殊异的心路历程,对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定位与考量,在班级环境营造中让缄默的环境给其积极的心理暗示、导向、激励等,往往更容易使走班的学生对走班产生认同与归属感。走班中的学生个体对课程共同的认知追求,往往会形成彼此暗合的集体潜意识,而这种集体的潜意识表现在对课程的普适性的认同、类似性的习得体认。如认知取向、价值追求、学习方法等,这些源于不同认知个体的心理趋同性,往往更易于在班级环境中集中外显,因此认真分析走班学生群体的心理特质,发挥群体心理效应,在班级环境布置、氛围营造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呈现,往往更容易缩短彼此的心灵距离,进而开放自我,彼此悦纳,让学生心理在走班环境中“软着陆”,产生班级的认同感。

二、开展多方交互的走班活动

走班的班级活动开展前提有别于传统的班级,学生个体的多元性使班级组织形态具有灵活多变性,如何在异质际会的时空中有机开展班级活动,使个体对“走班”产生情感的认同?班级活动的开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方共时(识)性。走班制中的学生既存在个体的异质性,也存在群体的同质性,即走班中的学生个体对某一课程存在趋同性。基于此,以时空或对某一课程的认知为维,让具有不同教育认知经验与特质的学生个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开展活动,让异质基于对近似课程兴趣与认知基础,彼此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心灵共振,进而形成群体的话语共识,这是彼此认同,也是对走班认同的前提与基础。

其二,动态生成性。因走班的动态性,其班级组织的活动有别于常规行政班的固定,时空动态化就需要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捕捉教育的契机,将活动中的问题适机瞬时放大,在随机中动态生成,如此不仅凸显教育机智,又撼人至深。

其三,因时因生有别构建的系统性。一是走班活动要“聚散”开展合理。“聚”即在班级活动的开展中既要有群体性的普适性活动,以促进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让班级异质渐趋同质化;“散”即在走班分散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个体自我拓展的活动,顺性扬长,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成长需求。这种普适共性与个体个性互补的班级“聚散”,让不同学生个体在活动中认识自我、悦纳同伴;二是班级活动要随机与规划相结合。走班的班级活动既具有随机的动态,又具有固化的常态,如此系统构架班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张弛中彼此磨合,进而产生班级的认同感。

三、实施多维渐进的走班制度

走班的班级制度包含学习、考勤、考核、评优等惩戒约束、激励导向、评价保障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制度形成既有其一定的随机、动态性,又有其应遵循的规律性。依据走班学生构成及班级特点,其班级制度的形成可分以下几步制定。

其一,以问题为据制定制度。班级制度是班级内群体生活维系的重要他律,因此在走班制度的制定中要有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量走班中群体生活的实际情况,审视班级存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剖析,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因生而宜的班级制度。

其二,以群体适应为前提完善制度。当依据走班中的问题制定制度后,在制度施行中个体与群体是一个不断磨合与适应的过程,这是对走班制度是否科学、合理的有效检验:制度能够兼顾不同个体的合理诉求与需要,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调整等?以此在反复磨合与适应中对走班制度跟进修订,是走班制度得以普适认同的重要前提。

其三,以普适认同为目的恪守制度。走班制度不仅在制定的过程中需要民主,而且在执行的过程中更须民主。无情的是制度,但有情的是管理,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表现出对制度普遍恪守刚性,同时,还应体现制度执行中的柔性、人文性,如制度执行时的学生心理缓冲、耐心地思想工作、适宜的环境气氛等,使走班中的学生群体真正将走班制度由外在的他律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心灵准则。

四、形成异质际会的走班人际关系

走班班级精神文化是一个走班的灵魂,其精神力量对走班组织结构维系、高效运转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班级建设的核心,而走班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在走班中以学风促班风,形成正向的舆论导向,师生彼此平等互动,以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其一,以导为主,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走班中的授课教师有别于传统行政班级的班主任,其角色不应是一般意义上的班主任,而应嬗变为走班导师,在走班的师生关系中是平等中的首席,其角色威信有别于传统班主任自身禀赋的角色权威,是通过自身的学识与魅力对课程认同的学生产生影响的,是以学识赢得班级威信,以平等获得学生尊重,进而从“学科导师”的角色逐渐迁移为“走班导师”,从“导学”到“导班”无痕化地完成走班班主任角色的嬗变。因此平等中的首席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更能激发师生协同对学科知识的探究与习得,促进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其二,异质际会,形成互动的生生关系。走班中的学生本身不仅存在个体的差异性,在部分实施走班的学校,其走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各自身附或依存有原各行政班的文化印痕。因此,在异质际汇中会给班级建设带来隐形而多元的教育资源,即每一个不同的教育个体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承载者。在走班教育实践中要挖掘不同教育质潜在的教育资源,并为不同教育质提供展示的机会,充分彰显不同教育质的主体性。如在班级中开展真我风采、成果展示、班级吉尼斯等活动,放大走班中不同教育质的教育价值,彼此欣赏,增进认知,相互悦纳。还可以将具有同质(来自同一个行政班或课程认知水平相近)群体组成一个小组,先小组内融合,再小组间磨合。让异质在走班建设中既可以感受个体在走班生活中的主体性,又可以在小组具有展示、竞争、协同的关系互动中体认同伴,形成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此凸显不同教育质主体性的走班会成为异质际会的纽带与桥梁。

责任编辑/张 丽

猜你喜欢

走班制班级文化
基于“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变化
论走班制的应然追求与实然现状
普通高中走班制背景下书院式管理的有效策略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走班制的系统变革及其实践模式
基于高考制度改革的“走班制”及“个性化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