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8-11-02沈国锋
沈国锋
同为语言学科,英语教师是否可以将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教学思路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呢?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及团队成员深入学习了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理念,并尝试将其迁移至英语阅读教学中。本文以2018年1月南通市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教学案例,具体阐述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确立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
议题是一组选文中所蕴含的、可供师生议论的话题。选择和确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有别于其他教学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任何一组群文阅读,都必须要有相应的议题作为抓手,引导学生直接进入文本。
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可议论性、冲突性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等特点。以Easy or Hard一课为例,授课教师围绕做小孩难和做大人难这两个对立的观点,确定了Easy or Hard这一议题。该议题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不同的观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机会,突破了阅读教学中“唯一理解”的“霸权”。
议题的选择是否恰当,对群文阅读的整体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除了以观点为议题,教师还可以将人文主题、作者、表达方式等作为群文阅读议题确定的线索。例如以作者作为议题,一位授课教师将安东尼·布朗的经典作品“My Mum”和“My Dad”作为群文阅读材料,确立了Parents’Love in Anthony’s Eyes这个议题,带领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绘图风格;再如以表达方式作为议题,一位授课教师将“The Homework Machine”,“The Missing Piece” 和“The Window”这三篇具有令人意向不到结局的文章作为群文阅读材料,确立了The Unexpected Endings这个议题,引导学生比较类似表达方式所体现的表达效果;再如以人文主题为议题,针对主题为动物、友情、节日、国家等一组文章进行教学。
2.精选文本,从零散走向结构
群文阅读文本组织是指根据教学需要,紧扣议题选择一组用于群文阅读的文本。群文阅读的文本组织不是杂乱无章的,文本之间的关联度、结构化和互文性是文本选择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选择时,应基于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以Easy or Hard一课的文本组织为例。教师紧扣议题,将“It’s Not Easy Being a Kid”和“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这两本绘本故事进行文本组合,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绘本“It’s Not Easy Being a Kid”讲述了主人公Peter通过自己和大人日常生活的对比,提出了当小孩不易的观点;绘本“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描写了小女孩Lisa与妈妈互换角色,体验生活,最后总结出做妈妈不容易的观点。这两篇绘本观点鲜明,相互关联,具有较强的互文性,能够激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其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辩证地思考问题。
群文阅读文本的来源可以是教材内部,也可以是教材之外,也可以是教材内外的结合。教师应基于议题探索选文策略,寻找组文的联结点,将若干篇文章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联系,进行巧妙组合。
3.集体建构,从单向输入走向共同参与
群文阅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由多个文本组成的丰富的阅读环境,学生在这个环境中需要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整理信息,在比较与联结、假设与检验的积极思考中建构对多文本的整体性理解(于泽元,袁伶逸,2016)。因此,群文阅读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单向输入,而是将阅读教学过程视为一个集体建构的过程。
以Easy or Hard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整合多方信息对两篇文本进行探究,在建构文本的意义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如下:
Step 1.Free Talk
上课伊始,教师直接抛出本课议题Easy or Hard,先引导学生运用句型“For me,it’s easy/hard to...”自由交流在学习或生活中对自己而言比较容易或困难的事情;而后引出“Is it easy to be a kid or an adult?”这一话题,带领学生联系实际自主表达观点及理由。自由对话活动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了本课议题,也激起了他们对群文阅读的期待。
Step 2.Read and Think 1(It’s Not Easy Being a Kid)
(1)图文匹配,建构故事
在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后,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主人公Peter的头像,并提出问题:Is it easy to beakid in Peter’seyes? 而后,教师向学生呈现与Peter相关的不完整的英文绘本,指导学生在组内观察绘本插图和默读语段纸条,总结Peter的观点,并将语段纸条粘贴至绘本对应图片的下方。完成任务后,学生整体观看绘本视频,核对答案和人物观点。
T:There are lotsofnice pictures in this book.There are also some words.But some are missing.The missing ones are in the red envelope.Please take out the book,read itcarefully and stick missing parts into the right pages.And please do it in groups of four.
图文匹配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过程,既让学生了解了绘本的大意,也让学生在图文匹配的过程中建构起语言和情景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推断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速读图文,深层理解
学生理解文本大意后,教师提出问题: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kid in Peter’s eyes? 布置学生再次阅读绘本,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前,教师将绘本中Peter认为做大人容易的四个段落挖空(见图1),因此学生在本环节除了要寻找关于Peter做孩子不易的原因,还需对比和推测他认为做大人容易的理由。
(图1)
阅读完毕,师生共同核对答案。学生在呈现做孩子不易观点的同时,自由猜测和表达关于Peter做大人容易的相对观点,教师继而呈现文本内容,共同验证。师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提炼Peter的观点,教师相机板书关键短语。
以解读Peter的学习生活为例(见图2),师生对话大致如下:
T: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kid in Peter’s eyes?
S1:Because he has to get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go to school.
T:Yes.Asastudent,he should go to school.Any more ideas?(教师板书短语get up early 和 go to school)
S2:He has to study some subjects at school and do homework after school.
T:Right. He studies at school and does homework after school.(教师板书短语study...和do homework...)But when you’re an adult...
S3:When you’re an adult,you don’t go to school and you have no homework.
S4:When you’re an adult,you can stay up late in the morning.
...
T:What’s Peter’s idea about the adult?Let’s see.(教师揭示答案并板书短语don’t go to school和 never have homework)
互动建构和理解绘本的活动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与绘本对话,在思考中与自我对话,在表达中与他人对话。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表达。因此,细读图文和建构语言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根据绘本内容进行充分分析、比较和推理,进而形成自己态度和观点的过程。
(图2)
Step 3.Read and Think 2(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1)默读绘本,自拟标题
在了解第一本绘本关于Peter的观点后,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呈现第二本绘本“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的扉页,扉页内容为主人公Lisa痛苦的图片以及妈妈平时对她的一些指令性语言(见图3)。学生边观察扉页图文,边聆听妈妈的录音,教师引导其通过图文和录音预测Lisa的观点并给绘本拟题(见图4)。
T:Here comes a girl.Her name is Lisa.It seems she has some problems.Let’s listen.
Ss:...(学生聆听录音,观察图文)
T:Is it easy or hard to be a kid in Lisa’s eyes?Can you guess?
S1:I think it’s hard to be a kid in Lisa’seyes,because she has a lot of things to do.
S2:I think so because her mum’s语气 is very angry.
T:What’s Lisa’s idea?Whathappenstoherand her mother?Pleaseread thewhole picture book and give it a name!
Ss:...(学生默读绘本)
T:What’s Lisa’s idea?Can you give the book a name?
S3: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S4:It’s Hard to Be an Adult.
...
T:Your ideas are very close.Just like Peter,Lisa also thinks it’s hard to be a kid at first.Then,hermom switches roles with her,and finally she thinks it’s hard to be a mother.Actually,the name of the book is“It’s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本环节,教师先通过观察扉页图文和聆听录音的活动引导学生预测人物观点,激发了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欲望,也激起了他们阅读绘本的欲望。此环节也是学生将扉页信息与第一本绘本中Peter的观点进行求同建构的过程。虽然学生的猜测与实际答案不符,但是他们的推论是有依据的,既有意义,也有价值。阅读绘本、自拟标题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提炼和概括主旨大意的能力,也让其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观察、推断、对比、迁移、探究和发现等积极思维。
(图3)
(图4)
(2)跳读绘本,读明细节
在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及人物观点后,教师提出问题“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in Lisa’s eyes?”, 引导学生跳读绘本,快速获取关键信息。绘本具体呈现了Lisa和妈妈互换角色、体验生活的几组对话,通过起床、穿衣、吃饭、家务劳动、睡觉等多个场景展现了做妈妈的不易。在验证答案时,教师要求学生仿照第一本绘本的处理方法,自主总结和提炼绘本中Lisa认为做大人不容易的具体原因。在学生表述的过程中,教师还进一步追问学生,采用大人和小孩逐项对比的方式进行板书。自主提炼观点和逐项对比板书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从表层意义理解向深层意义理解的过渡,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关注绘本场景的文本留白(见图5),让学生观察图片,构想文本,在小组内想象创编Lisa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想象创编活动是学生自主建构绘本、体验角色的过程。学生在对话和表演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了作为大人的不易,体会了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图5)
Step 4.Debate and discuss
(1)辩论对比,拓展议题
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两本绘本中人物的观点及原因,自主建构起本课的议题,人物不同的观点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本环节,教师围绕议题设计了辩论活动,辩论话题为“Is it easy or hard to be a kid or an adult in your mind?”,正方观点为“It’s not easy to be a kid”,反方观点为 “It’s not easy to be an adult”。教师先根据学生各自的观点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而后交代了辩论要求,要求大致如下:
T: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our debate.They are the beginning,free debate and conclusion.In the beginning part of the debate,you should speak out your opinion.In the free debate part,you should try your best to prove that you’re right. You need to take turns to speak.Listen to others carefully and take notes if you like.In the concluding part of the debate,you need to sum up all the points from your group.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sentence patterns of each part.Here they are.
而后,两组学生根据辩论要求及语言支架(见图6)分别进行辩论准备。
(图6)
在充分准备后,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能够联系自身实际,用比较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同时他们还能认真倾听,或对自己一方的观点进行补充,或对对方观点进行反驳。辩论活动让学生将阅读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观点和语言知识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架起了学生观点与绘本内容、学生思想与绘本内涵之间的思维桥梁,为学生的思维搭建了向上、向深、向广、向异的阶梯,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深度思考,达成共识
最后,教师用课件呈现两本绘本的最后一页(事先未呈现在学生的阅读材料中见图7),引导学生阅读尾页并结合两本绘本思考问题: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two picture books?学生在个人深层思考和小组充分讨论后表达了各组的观点:
Group 1:Both kids and adultshave a hard time.We should 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love each other.
Group 2:Our parents do a lot of things for us,we shouldn’t make so much trouble. We should help them.
Group 3:Life is not easy,but life is beautiful. So we should be happy and enjoy our life.
...
(图7)
学生完整阅读绘本后所表达的观点和内容正是两本绘本围绕议题建构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精华所在。学生从绘本故事走向真实生活,从表层理解走向深层思考,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多元、差异的倾听、理解和协商,求同存异,最终完成了议题建构,达成了共识。在表达时,学生的语言内容逐步丰富,思维层次越来越高,不断有蕴含个人思想的语言生成。开放性问题能基于绘本理解,为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问题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立体、全面的思维阶梯。同时,本议题的建构也成功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德育渗透,真正实现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1.贴近常态阅读,提升阅读实效
群文阅读教学主要通过对真实阅读状况的模拟,满足现实生活阅读的需求,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提升阅读速度,练就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能力。
首先,从阅读形式看,常态阅读很少对文本进行精读,主要以泛读为主。默读、略读、浏览等是最为常见和最具实效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进行真实、常态的阅读模拟和体验,进而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阅读能力。以本节课为例,教师一改以往精读课上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活动繁琐、教学流程精细、自读自悟缺乏等现象,主要通过 “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kid in Peter’s eyes?”“Why is it not easy to beamotherin Lisa’seyes?”和“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wo picture books?”这三个核心问题将两本绘本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略读浏览、合作分享的过程中把握了两本绘本的整体意义和文化价值。
其次,从阅读策略上看,人们在常态阅读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阅读的信息与之前阅读的信息进行比较、关联和整合,进而将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群文阅读教学除了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和阅读量趋于常态,在阅读策略上也能让学生练习到单篇精读教学较少涉及的阅读策略。群文阅读教学能引导学生采用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将多个文本中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比较、联结和整合,进而发展多种阅读能力。以本节课的阅读策略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先将两篇绘本中人物的不同观点及原因进行对比,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议题观点进行整合,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后在深度思考中达成共识。可见,基于求同、比异、整合、判断等阅读策略的群文阅读教学,更贴近常态阅读,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比较、分析、判断、整合、创造等阅读能力的提升。
2.依托合作建构,发展学生学力
群文阅读把阅读教学的过程视为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的过程,主张在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启迪点拨中逐步建构起群文文本的意义,在人本对话、师生对话和自我对话中逐步对议题达成共识。
本节课教师以文本建构为明线,议题建构为暗线,采用双线并推的方式展开群文阅读教学,最终帮助学生建构起群文所传递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教师以活动为驱动,向学生提供不完整的两本绘本,引导学生在图文匹配、对比预测、自拟标题、想象创编等活动中,自主建构起对两本绘本所包含的信息和意义的整体性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以问题为驱动,通过“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kid in Peter’s eyes?” 和“Whyisitnoteasytobe a mother in Lisa’s eyes?”这两个问题对绘本的文本整体进行提问,通过“Is it easy or hard to be a kid or an adult in your mind?”这个问题对学生的多元理解进行提问,通过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wo picture books?”对群文的共同价值进行提问,三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群文的议题,进而达成共识。可见,自主建构文本和议题的过程是学生增长知识、培养思维、进阶能力和发展学力的过程。
3.聚焦深度阅读,培养高阶思维
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超越知识表层结构而进入深层结构的教学(余文森,2016)。所谓深度,其本质是思维的深度。从内部看,群文阅读属于比较阅读(倪文锦,2017),注重在多文本对比阅读的过程中挖掘文本和议题的深层意义,揭示蕴藏在文本中的智慧意义、文化意义、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因此,群文阅读有助于在深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以本节课的问题设计为例。在学生了解绘本主人公的观点后,教师分别创设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kid in Peter’s eyes?和Why is it not easy to be a mother in Lisa’s eyes?这两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分别建立起对两本绘本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理解,追溯主人公不同观点背后的原因。在整合、提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辩论环节,教师设计了“Is it easy or hard to be a kid or an adult in your mind?”这一辩论话题。该话题基于绘本又高于绘本,将焦点由绘本转向学生自身,要求学生在理解人物观点的基础上适当介入自我情感,将提取的文本信息与已有的认识和情感进行结合,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绘本人物的不同观点形成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又促发了学生辩论时深层次的思考。可见,围绕议题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辩论活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最后,教师呈现两本绘本的尾页,并提出“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wo picture books?”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两本绘本进行整体的比较和归纳,为学生提供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问题和从联系的角度辩证看待事物的机会,实现了从简单线性思维方式到多元立体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将两本绘本加以比照、分析、归纳、整合、判断,辨别出绘本间的异同点,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深度阅读中发展了系统化、创新性和批判性高阶思维能力。
群文阅读最接近常态阅读,它将阅读教学从“单篇”引向“群文”,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践证明,小学英语群文阅读教学对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开阔阅读视野、激发阅读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实施英语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广博阅读,改变教学理念,通过精选群文议题、精挑群文文本、精简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在自主建构和合作探究的群文阅读活动中整体提升英语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