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冠脉给药的研究

2018-10-31郭洪山张玲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罗非班拮抗剂冠脉

郭洪山,池 琦,张玲玲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 1.循环内科;2.医学影像科介入病房;3.神经内科,辽宁 抚顺11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内科治疗死亡率接近30%[1],早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是首要治疗目标,经皮冠脉介入(PCI)可以扩张冠脉血管,增加心肌供血,减小梗死面积并延缓梗死面积扩大,是AMI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临床发现经PCI治疗后的心梗患者出现部分心肌灌注不良甚至无灌注的现象(即无再流现象No-reflow,NR)直接影响到患者生存率[2]。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被认为是治疗AMI,影响冠脉微循环的有效药物,长期以来给药方式以静脉注射为主,本次研究将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射给药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选取抚顺矿务局总医院2012年1月-2016 年12月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94例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9.3±12.3岁,男性60例,女性34例。除外既往有心梗、束支传导阻滞,近期有三级手术,既往有凝血疾病和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病史。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在PCI术中冠脉直接注入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B组PCI术后静脉静点替罗非班。PCI术前、术后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分别得出术前、术后的TMP分级,TIMI分级以及校正的TIMI帧数。TMP分级,高于2级(包括2级)认为是灌注良好,0-1级灌注不良;校正的TIMI帧数0-25帧认为灌注正常,25-40帧灌注一般,大于40帧认为灌注不良。

1.2抗血小板准备PCI治疗前A、B组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口服,A组冠脉直接注入抗血小板药物(替罗非班),剂量10μg/kg,术后静点维持。B组持续静点替罗非班。两组静点时间均为36小时,静点剂量均为0.15 μg/kg。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CI术后A组达到TMP分级2级、3级的患者43例,占A组患者总数93.7%;对照组B组患者TMP分级2级、3级27例,占B组患者总数57.4%(P=0.003),TMP分级2级、3级患者数A组明显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25帧A组患者43例,占A患者总数91.4%,对照组B组患者26例,占B患者总数55.3%(P=0.005),A组帧数小于B组,说明血流速度加快,血管灌注明显加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MI分级A组与B组间患者全部转为TIMI3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值参见表1)。

表1 患者PCI术前、术后相关数据[n(%)]

3 讨论

AMI患者尽管积极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冠状动脉开通,堵塞症状减轻,心肌灌注明显改善,但生存率依旧轻度下降,说明出现了微循环障碍,心肌细胞未有效灌注。PCI治疗AMI患者出现无再流现象(NR)机率可达25%,并可继发左心室扩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危急症状。所以冠状动脉微循环是评价PCI手术成功有效指标以及决定心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

冠脉微循环相关的因素包括:无再流现象、微血栓形成、冠脉血流缓慢综合征、心肌顿抑[4]。无再流现象是PCI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PCI术后行冠脉血管造影,在排除了血栓、痉挛等阻塞后,相应血管所支配心肌出现血流灌注减弱或消失被称为NR现象。形成NR原因可归结为:①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实验得出组织细胞缺氧导致冠状动脉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凸起、水肿形成,形成毛细血管内细胞栓塞直接堵塞毛细血管,即为原位血栓形成;另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缺氧后高度水肿,间接压迫毛细血管床,造成血管管腔相对变窄。②微血管痉挛:诱发因素主要为机械性对血管内膜牵拉,常见为支架扩张力与血流再灌注压增强;其次PCI术使血小板及血栓发生反应,释放缩血管因子,引起微血管痉挛。且当缺血再灌注后血毛细管的扩张能力下降,对扩血管因子反应性不敏感。③微栓子微循环栓塞:PCI过程中小血块或粥样斑块碎屑沿着小血管移动,造成微血管堵塞、微梗死。

针对影响冠脉微循环机制,临床采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5]。它是可逆性非肽类抗血小板药物,与凝血因子Ⅰ竞争血小板膜上GPⅡb/Ⅲa受体结合位点,抑制了冠状动脉内微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冠脉微循环。血小板受体拮抗剂临床多采用静脉和口服方式使用,鲜有冠脉内直接注射该类药物的报道[6]。经冠脉内直接给药精准接近靶点,药物以最大浓度作用于靶血栓。本研究试图通过冠脉内直接给药,来探究是否可提高PCI的预后。冠脉内给药A组术后TMP分级2级、3级较B组显著增多,相应血管CTFC的帧数病例数比B组显著减少,证明冠脉内直接注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可以增加心肌微循环水平的灌注。

冠脉造影评价指标 TIMI血流分级标准:0级:远端闭塞血管无同方向血流灌注、无显影;1级:对比剂少量通过梗阻部位,但未充盈该血管远段;2级:对比剂通过梗阻血管远段并充满,但时间大于3个心动周期;3级:对比剂迅速充满梗阻血管远段。TIMI分级缺点:①人群之间存在诊断误差,不同术者对同一冠脉TIMI分级诊断误差率高达30%。②缺乏定量指标,难于量化分析。③手术室之间数据无可比性[7]。较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 (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计数冠脉血管开始着色至标准化的远端标记显影所需的帧数,但LAD比LCX 、OM、RCA血管长,因此引入校正因子,一般将造影剂开始着色至通过LAD的帧数除以1.7,得到校正的TIMI帧数(CTFC)。计数TIMI第一帧应满足:(1)造影剂充填冠状动脉血管壁两侧;(2)造影剂匀速流入,保证覆盖染血管直径70%以上。选择标记冠状动脉血管:LAD、LCX标记到远端的分叉;RCA标记到后外侧支的第一分支。世界通用的帧速为30帧/秒[8]。CTFC 避免了TIMI分级存在的主观误差,对同一造影结果得出的CTFC误差在0.75帧以下,并且得以量化数值[9]。TIMI血流分级与CTFC分级只能评价心包脏层血管血流,Gibson等提出的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yocardial perfusion,TMP),侧重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况的评判,更客观的反映心肌组织再灌注的实际状况,且也考虑到了造影剂排空方面的影响。TMP分级标准:1)TMP 0级:病变心肌无显影,无一过性对比剂心肌染色,无排空;2)TMP1级:心肌显影、排空很慢,但微血管的心肌染色呈“毛玻璃”样,30秒后仍然可见病变心肌区域的对比剂残留;3)TMP2级:心肌显影、排空较慢。一过性对比心肌染色,3个心动周期后仍见病变心肌区高密度影,对比剂排空不明显;4)TMP3级:心肌组织对比剂显影和排空迅速,病变血管供血心肌区密度升高,“毛玻璃”样改变在3个心动周期内完全消失,与无梗死血管类似。

不足之处:本研究没有对评价心肌微血管水平灌注的另一主要方法: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 )进行数据分析;术后TIMI分级中TIMI3级也可能存在无心肌组织灌注的情况,从而影响研究结果;没有区分心肌梗死类型,冠脉给药后S-T段抬高型与非S-T段抬高型是否有差别未做分析。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能有助于改善梗死相关血管血液微循环,恢复心肌再灌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冠脉内直接给药是有效的药物辅助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罗非班拮抗剂冠脉
来曲唑联合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辅助生殖技术中的疗效观察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hGH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拮抗剂方案中的疗效分析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TNF-α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对肛瘘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