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药物降温法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及护理

2018-10-30韩小乐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韩小乐

【摘 要】目的:分析四种药物降温法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及护理。方法: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患儿200例纳入至本次试验中,按照四种不同药物降温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四组,每组50例,研究组A则接受赖氨匹林治疗,研究组B接受美林治疗,研究组C接受泰洛林治疗,研究组D接受双氯芬酸钠治疗,对四种药物降温效果进行比较,并分析护理对策。结果:研究组D降温人数最多,同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相比更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降温时间方面,研究组D较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过程中,四种药物降温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及劣势,因此,治疗期间,应以患儿实际病情为依据,给予患儿相应的降温方法,以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药物降温法

【中图分类号】 R18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1-136-01

临床上,儿童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呼吸道感染,此类疾病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些患儿则会因为高热产生惊厥,甚至严重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临床上主要通过物理降温法及药物降温法进行降温[1]。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患儿采用四种药物降温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本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接收的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患儿200例纳入至本次试验中,按照四种不同药物降温方式将其平均分为四组,每组50例,研究组A中,有30例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年龄处于2-13岁之间,均值(7.35±2.13)岁;研究组B中,有29例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年龄处于3-12岁之间,均值(7.32±2.21)岁;研究组C中,有28例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年龄处于2-12岁之间,均值(7.29±2.15)岁;研究组D中,有31例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年龄处于3-11岁之间,均值(7.25±2.18)岁,组间基础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研究组A接受赖氨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2436;生产厂家:蚌埠丰原涂山有限公司)实施药物降温,注射方式:肌肉注射;研究组B接受美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1012;生产厂家: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服用方式:口服;研究組C接受泰洛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007;生产厂家: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治疗,服用方式:口服;研究组D接受双氯芬酸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4221;生产厂家:白云山汤阴东泰有限责任公司)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四组降温例数及平均降温时间进行比较,并记录有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本次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法为均数±标准差(x±s),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值分别是t和x2,组间比较经P值判定,P<0.05则表示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D降温人数较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研究组C平均降温时间较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更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下表1:

3 讨论

3.1 分析四种药物降温法治疗特点 应用肌肉注射赖氨匹林降温方法,通过对患儿前列腺素释放及合成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恢复患儿体温的目的。就年龄低于5岁的患儿来讲,由于患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再加之高热,使得患儿产生惊厥。虽然肌肉注射给药方式吸收速度缓慢,但是其能够长时间发挥该药作用。此外,就年龄低于2岁的臀大肌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而言,肌肉注射方式很不容易被吸收,所以,对于该年龄段的患儿来讲,应尽量避免赖氨匹林注射降温方式的使用。美林镇痛效果显著,而且解热效果好,其可以将无创及药物作用效果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实际应用期间,需要从口部将药物滴入其中,在此过程中,患儿很容易产生呛咳现象,使得降温效果无法得到保障。泰洛林降温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中度发热及低热,就高热患儿来讲,其需要联合其他药物,以此实现降温。双氯芬钠需要通过直肠方式进行治疗,通过在肛门塞入双氯芬酸钠,该方法具有降温速度快等特点,而且具有较小的副作用[2]。

3.2 护理对策 患儿用药期间,需要对患儿降温状况及疾病发展状况进行密切观察,与此同时,给予患儿能量及液体补充,防止患儿产生虚脱症状。以患儿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对降温方法进行合理选择,并对患儿临床症状进行及时控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在实施药物治疗的过程中,需联合沐浴等物理降温方式。此外,对患儿汗湿衣物进行及时更换,防止患儿受凉,将患儿家属心理工作做好,促进其配合度的提高。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D降温人数最多,同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相比更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降温时间方面,研究组D较研究组A、研究组B及研究组C更低,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总而言之,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致发热治疗期间,四种药物降温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点及缺点,所以使用期间,需要以患儿实际状况为依据,给予患儿相应的降温方法,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心玉.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与治疗分析[J]. 医药前沿, 2016, 6(20):148-149.

[2] 郭辉, 宋余松.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烧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1):130-131.

[3] 顾玉红. 探讨并比较炎琥宁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效果[J]. 医学信息, 2016, 29(24):114-115.

猜你喜欢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分析
针对变电站设备的红外测温思路分析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测
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临床分析
痰热清注射液对上感久咳并颌下淋巴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