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

2018-10-30林艺娟

考试周刊 2018年85期
关键词:落实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摘 要:以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2课《我能这样做吗》为例,从设置科学的教学目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体验探究活动、整合课程资源等角度入手探讨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教学;落实

“核心素养”是当今基础教育界的热点,它是教师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一、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等18个基本要点。

而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课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理念来源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道德与法治》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核心素养有主动探索、生活管理能力、健康意识、安全意识、科学探究、环境意识、法律与规则意识等。

二、 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的落实

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依赖与学科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如何在课堂上实践“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现以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2课《我能这样做吗》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 设置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内容

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落脚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设置应该是以知识为支点,以活动为媒介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内化升华情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且在每项活动设计中要围绕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一项活动设计的意图,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教材内容为根本,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学会分清对与错,建立初步的是非观;(2)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学会自己拿主意;(3)做事情要想清楚后果,坚持正确的选择,学做一个正直、有主见的人。本课要落实的核心素养是责任与担当。

(二) 创设教学情境,搭建核心素养培育平台

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实践与思考,把知识转化为素养。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的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实践与思考,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唤醒学生的情感,突出体验。

如,教科书第8页的插图内容:“两个同学一起踢球时,不小心把旁边水果店的玻璃砸碎了。其中一个同学认为‘反正没有人看见,快跑!,另一个同学却犹豫了……”如果只是让学生分清对错,把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后果填写在图表,学生很快就能完成。但在真实情境中,学生却会出现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况。显然,这是因为学生只在意识层面上对对与错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并没有掌握具体的能力。于是,我把这内容设计成情景剧——人生AB剧,让学生在情景剧表演从多角度感受不同选择带来不同的后果。之后再对角色扮演者进行采访。

如此设计,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用实践体验的方式不仅掌握了面对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也掌握了具体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在活动中践行道德,提高能力。

(三) 体验探究活动,内化核心素养内涵

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在于教师的教,在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儿童游戏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置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探究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否对“三思而后行”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在“我该怎么做”环节:首先,我让学生阅读书中日记内容后填写不同做法的不同后果。其次,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日记内容,思考书中小军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最后,师生组成“烦恼帮帮团”,教师扮演日记主人“小明”,其他同学作为帮帮团成员帮助小明解决他的担心。在活动中,我聚焦于问题解决,示范性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能力,让学生知道,面对压力和同伴的指责时,依然要分清对与错,做一个正直、有主见的人。

(四) 整合课程资源,拓宽核心素养培养渠道

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素质,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创建“多元”的课程新模式。我们并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充分挖掘学校、家庭、社区等一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资源,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活的源泉。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还设置“我的对与错”环节,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日常生场景中一些不良现象,以错误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辨析、思考、讨论,使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努力钻研教材、不断研磨设计,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上有效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

林艺娟,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晋光小学。

猜你喜欢

落实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