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
2018-10-30张晓丹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再加上科学技术革新速度的不断提高,使得社会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高,进而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本文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为研究课题,首先论述了相关的概念及其内涵特点,然后系统分析了面向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专业认证;电子信息工程;内涵式;问题;策略
近些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高校为我国社会输送电子信息方面人才的学科设置,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也使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了当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同时,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经从原来的外延式发展改革开始向内涵式建设转变,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不再只看重办学规模的扩大,而是着眼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身,从自身实际状况出发,以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人才需求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由此,对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必然性分析
(一) 专业认证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内涵式建设
所谓专业认证,主要来自《华盛顿协议》,其是国际上对本科工程学位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学历资格互认的权威协议。我国在2016年6月才成为其第18个正式成员。专业认证是以产出导向为认证标准,以学生学习结果作为考评依据,并把持续改进作为认证的终极目标。而这个专业认证根据2016Ian的相关认证结果显示,全国仅有十所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当前大部分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现阶段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 专业内涵式建设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专业内外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专业建设不仅是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专业自身的提质增优,而不是仅仅扩大办学规模。同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可避免地隐含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专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学校专业建设资金紧张,本来用来提质增优的资金建设都节约出来进行专业规模的扩充;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得当前我国高校建设缺乏质量、特色以及内涵品质的问题,这也是造成当前我国专业建设中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症结之一;与此同时,规模的扩大也造成当前师资力量的矛盾,师生比例失调,降低了教师对于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也加重了教师的作业负担。这些问题揭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程中一般规律所在,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从内部结构优化和改革入手,才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内外协调稳定的发展。
二、 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专业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理念有待进一步革新
专业教育理念是教师在长期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观念,是对整个专业教育最基本的认识,具体来说,存在于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問题主要集中在,高校对于自身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导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理念不是只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教学安排,就是过于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知识的储备,这两种错误的观念都是对于自身专业设置的认识不够清楚造成的。
(二)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决定整个专业建设质量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建设的主要问题集中出现在课程体系构建以及课程评价等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实践课程安排的缺失。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是构成专业课程的两个核心部分,就其中实践课程安排缺失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遵循过去先学术后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开展,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编排中也体现了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的课程安排顺序,由于这种固有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包括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化、理论学习枯燥无味等不同程度的教学问题。第二,实践课程在我国高校专业编排中往往比例过小,这种现状特征不仅不符合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市场人才发展趋势,实践课程比例偏小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其次,课程评价的单一性。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其单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评价主体的单一。从课程评价主体来看,教师是整个课程评价的生产者和质量检测者。而当前很多院校教师并没有足够的经验进行单方面的评价,所以造成当前学校所教和企业所需之间潜在的不对称;第二,评价内容缺乏动态性。课程评价内容是对学生某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论述,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中,知识量以及期末考试成为评价的主要考察和评估内容,但是对于知识量的考察评估仅仅能够从整体看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状况,由于评价内容的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实践的动手能力的忽视,而且终结性质的考核机制设置也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
(三) 师资力量缺乏,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解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机制,从当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来看,整体的合作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对于专业对口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很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建设比如教师引入机制、企业职工教师任教机制以及学校教师到企业培训的机制等都需要增强双方的合作,才能够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的合作机制。
三、 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策略分析
(一) 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
专业建设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因此要遵循专业的特点和专业建设的客观规律,把所有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有影响的因素都要进行充分地考虑。只有在可行性建设方案指导下,才能够保障电子信息工程專业的整体发展规划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和正确的方向推进。具体来说,第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要与院校整体的发展规划相一致,在整体规划的统筹和指导下,才能够确保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方向;第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要以战略发展眼光的高度,根据各个相关专业的特点、学院特色以及学院各个专业的发展态势相结合,优先发展重点,尤其要突出特色。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各个相关联的专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本专业的建设;第三,根据教育活动的成长周期,及时地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规划和方案进行适度的调整,正确处理好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的关系,才能够在专业认证的基础上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二) 继续持续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和实践经验。专业认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除了掌握规定标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该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进行必要改革。具体来说,首先把原有的仅仅依靠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角度以及院校专业的实际能力培养状况出发,构建一套新的与时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从能力本位出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课外教学的管理组织安排,在整个大学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以学生为中心,为服务点。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尝试和创新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授方法,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方式,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团队合作法等方法融入专业中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程度。
(三) 重视和加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在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的核心和重点之一在对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重构和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是专业内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没有好的完备的课程体系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往往会让人堪忧。因为任何教育的最终效果都直接取决于对于学生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建设力度和建设过程,课程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最核心环节之一。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上文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策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注重课程观念的正确认识。课程观念是整个课程建设系统工程建设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的课程观念既能够引导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方向,同时还会对课程选择以及课程体系编排等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前课程观念的分类中主要包括了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学生本位以及技能本位四种类型内容,在实际的高校课程体系观念确立过程中,任何本位的课程观念都是一段时期内为了更好地认识到和更明显的突出教学目标和方向而提出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每一种本位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好比不存在社会与个体间的绝对对立一样,课程观念的形成关键不在于固守哪一种本位,哪一个中心而是应该体现课程所应具有的价值,正确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观念源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对于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相对于一般普通本科来说则更注重对于专业知识的储备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此同时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本位的思想尤为突出,因此在进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即要坚持学生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程观念。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关系直接决定了学生个体专业知识储备与职业能力转化间的融合状况。理论课程全程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体系教学安排,是高校整体课程建设中的核心环节之一,针对上文关于课程结构的突出问题,具体来说,改变当前学科理论到动手集中实践的课程体系安排,改变最后一学期集中进行实习的课程安排,把社会工作和学校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借鉴英国“三明治”模式、日本的加气实习研修制度,在学生学习期间,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应周期的实地观摩和实践以更好地内化这些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回到学校,再接受教师指导,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这样能够改变当前学生过于形式化的实践教学安排。
第三,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完善的课程评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结果,能够客观全面体现教学状况,这对于教育教学质量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完善课程评价的整体来看,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征,课程评价的重心应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转变,与此同时改变当前一次性定性评价机制,向注重过程评价转移。具体来说,首先评价主体方面,改变当前高校教师作为单一评价主体的评价形式,积极邀请专家参与到学生的课程评价中来,通过专家建议的形式完善对于评价主体的规范;其次,从评价内容上,改变对于知识量的检查,增加实践课程学分的比例,同时改变过去书面考试形式为主体的评价方式,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专业或者相关课程体系评估的方法,最终使评价的内容更合理,更加动态化发展。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密切校企合作关系
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内涵式建设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把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高、适应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来看待。具体来说:
第一,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完善双方教师引入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当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教师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是最基本的现实现状,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各方面素质的培训机制完善,另一方面应该从校企联合治学入手,把新引入的教师派遣到企业中去,通过一定的学习周期返回学校教师岗位,并对于符合相应考核标准的教师给予制度上的职业发展保障,教师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生产中,锻炼了实践技能合格职业素养的教育。
第二,根据当前高校教学岗位依旧留存有大量的缺乏行业实践的“理论型”教师,高校可以根据相应的制度安排,要求这类教师定期进行企业的挂职实习,及时更新企业行业发展动态和新发展理论知识,同时通过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缩小教师专业课程讲授中的理论教学和生产上的误差。
第三,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引入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定期进行学生开设课程或者进行系列讲座,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和实践技能掌握训练进行“师徒制”式的指导,以解决当前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之间的差距。
第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实验师资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当前实验师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受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高校中实践教学教师层次低、能力水平不够高,导致很多实验师资的培养和建设很难适应当前专业应用型人才教学的需要。因此,在实际的专业建设中,要改变过去轻视实验教学的思想,突出实验教师的地位,鼓励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敢于创新、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并给予机制制度保证。
四、 结语
在专业认证背景下,总体来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建设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含了上述对于专业整体规划、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课程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扶持和帮助。因此一方面,院校通过多方合作,引入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行业专家人士的广泛参与,就专业内涵式建设献计献策,进一步升华和密切校企合作力度,形成内外结合的专业建设评价机制;另一方面,专业内涵式的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宏观管理,适时建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引导高校专业更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伍俏平,刘伟,万林林.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3):66-69.
[2]刘勤安,邢辉,吴桐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航海教育研究,2017,34(01):29-33.
[3]代芬,王卫星,李震,孙道宗,邓小玲.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电子教育,2016(01):46-51.
[4]李智慧,张庆辉,张德贤,焦素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导向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34):227.
[5]季宝杰,李勉,贾芳,谷小青,马斌强,邹彩虹,袁超.以能力为本位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J].安陽工学院学报,2011,10(03):124-126.
[6]周艳.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讨[J].福建电脑,2010,26(05):21+31.
作者简介:
张晓丹,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