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2018-10-29孟宁波易志坚
孟宁波 易志坚
在腰椎疾病手术中, 通常会因硬膜撕裂而造成脑脊液漏,这将对手术效果及预后产生影响, 需要予以重视[1]。本文分析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及处理方法 ,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患者260例, 其中男 135例, 女125 例 , 年龄 17~82 岁 , 平均年龄 (55.3±12.6)岁;疾病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腰椎管狭窄症118例、腰椎滑脱55例、腰椎退变性侧凸18例。根据有无脑脊液漏情况分成脑脊液漏组(10例)和无脑脊液漏组(250例)。
1.2 方法 患者先行全身麻醉, 选择仰卧位, 从后正中入路,显露双侧椎板、棘突、小关节, 行后外侧融合者还需显露将横突, 行椎间融合者可通过环状刮匙刮除椎间隙的上下软骨终板, 之后准备植骨床。针对翻修手术, 手术期间从解剖结构开始显露硬膜囊上下内侧边界与外侧边界, 尽可能防止在手术瘢痕中进行分离, 避免出现脑脊液漏, 另外在切口关闭过程中需要严密缝合, 且保证不留死腔。减压节段数按照减压椎间隙进行计数, 包括1、2、3及≥4节;融合方式包括单纯减压、PLF以及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6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脊液漏, 发生率为3.85%。两组患者手术类型、减压节段数、融合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漏组患者与无脑脊液漏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翻修手术、减压节段数≥4节、PLF是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脑脊液漏相关因素分析(n)
3 讨论
在脑脊液漏发生相关因素中, 翻修手术属于主要因素之一, 而年龄并非脑脊液漏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 但也有研究指出, 高龄患者硬脊膜长时间受到压迫, 使得硬膜外脂肪减少, 使得硬脊膜变薄, 去除椎板后容易发生硬脊膜膨胀, 因此容易发生硬膜撕裂, 可能会导致脑脊液漏[2]。减压节段数增加使得脑脊液漏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主要是因减压节段数增加会使硬膜囊显露时间更长, 因此会增加脑脊液漏发生几率[3]。另外, 相比于单纯减压, 行 PLF的患者通常为长节段手术, 增加了减压节段数, 使得脑脊液漏发生风险增加[4]。
脑脊液漏属于技术并发症, 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处理:①注意术中操作。手术中如果出现硬膜撕裂现象, 则需要给予缝合修补, 将硬膜撕裂区充分显露出来, 对撕裂原因进行了解,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避免术后脑脊液漏[5]。术后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引流是脑脊液漏的有效治疗方式, 且有多种引流方式, 可修复破裂硬脊膜, 防止并发症出现。②术后卧床休息。术后卧床休息对脑脊液漏发生有预防作用, 综合治疗以仰卧位为主, 此种方式可以使硬膜缝合处静水压降低, 有学者认为, 术后卧床休息10 d可以使持续脑脊液漏发生率降[6]。③延长术后引流时间。此种方式可以使伤口局部保持干燥状态, 减少伤口软组织张力, 对伤口愈合有利。引流管留置时间一般为5~6 d, 可有效避免伤口处脑脊液漏现象[7]。
综上所述, 针对退变性腰椎疾病后路减压术后脑脊液漏现象, 应注意术中操作, 术后卧床休息 , 延长术后引流时间,以保证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