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与护理措施分析
2018-10-29田青
田青
静脉用药是许多疾病治疗中需要用到的一种用药方式,但在实际的静脉用药管理当中, 有一部分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心率加快等不良输液事件, 因输液安全引起的患儿死亡案例也曾存在[1]。近几年, 业内对输液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提升输液安全。为进一步明确小儿静脉用药安全的隐患分析与护理措施, 本院选取了2017年5~12月于本院进行静脉用药的500例患儿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12月于本院进行静脉用药的5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每组250例。常规组患儿中男110例, 女140例;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3.6±1.0)岁;发热患儿118例,胃肠道疾病患儿98例, 其他疾病患儿34例。研究组患儿中男 108 例 , 女 142 例;年龄 2.2~6.5岁 , 平均年龄 (3.5±1.0)岁;发热患儿115例, 胃肠道疾病患儿98例, 其他疾病患儿37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本研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具体内容包括:遵医嘱用药;用药前核对患儿姓名、年龄等基本信息;按标准方式穿刺, 部分患儿应要求使用固定板固定穿刺处关节;输液过程中严格观察患儿是否存在不良反应等。研究组患儿实施安全护理, 具体如下。
1.2.1 严格用药的审批流程 静脉用药必须经历医嘱单审批、药房核对、选药、科室护士站核查、标准化配药、患儿个人信息核对等几个步骤, 整个静脉用药过程, 必须严格把关药物的选择、配伍、稀释、混合、剂量等是否准确, 是否符合患儿的体质情况。
1.2.2 穿刺安全 依据患儿年龄和静脉用药周期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静脉穿刺方式。比如, 针对年龄较小, 比较容易哭闹的患儿, 可选择头针穿刺;而年龄较大的患儿, 则可以选择手部静脉穿刺, 并使用固定板进行固定, 避免穿刺针脱出;针对用药周期比较长的患儿, 为防止反复穿刺导致感染和静脉血管壁损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可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时, 应按标准方式进行常规消毒, 穿刺动作轻柔准确,切忌不要对同一位置反复进行穿刺。
1.2.3 心理护理 在穿刺时, 护士应告知家长注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 避免患儿哭闹导致多次穿刺;在输液过程中,护士也应积极与患儿进行沟通, 鼓励和夸赞患儿, 或使用糖果、玩具稳定患儿的情绪。
1.2.4 健康管理 依据患儿疾病类型不同, 详细了解静脉用药的注意事项, 并告知患儿家长静脉用药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和饮食、生活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此外, 需严格控制输液室的环境, 避免强烈的光线刺激, 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
1.2.5 建立责任制度 针对小儿静脉用药的各个环节, 都应建立并实施相应的责任制度, 要求药房、护士站、主治医生对患儿用药安全负责, 并实施对应的岗位制度, 静脉用药流程和对应的负责人也需详细记录, 一旦发现用药安全事故,必须立即找到相关责任人, 并给予严厉的处罚。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分析小儿静脉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 比较两组患儿不良输液事件发生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维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小儿静脉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 500例患儿中有25例患儿存在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 占比为5.0%。其中药品稀释错误6例, 药品配伍不合理6例, 药品剂量不合理3 例 , 穿刺针脱出 3 例 , 反复穿刺 3 例 , 穿刺处红肿 3 例 , 患儿体质引发的恶心、呕吐等症状1例。见表1。
表1 小儿静脉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n)
2.2 两组患儿不良输液事件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 研究组患儿不良输液事件发生率为1.6%(4/250),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8%(1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22, P<0.05)。
2.3 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6.4%(241/250),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4%(211/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
3 讨论
小儿静脉用药的安全一直是临床护理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近几年, 随着媒体行业的发展, 各类小儿静脉用药导致的不良问题被陆续报道出来, 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2]。
分析小儿静脉用药安全隐患得知, 导致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护士未按规定对药品进行稀释、静脉用药剂量不恰当和患儿主观因素。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护士欠缺责任心, 本身的专业水平较低, 对药品稀释方式的掌握不准确, 医生未严格依据患儿个体差异进行给药[3-7]。而患儿主观因素则体现为患儿哭闹、不配合护理、患儿体制特异性以及饮食不合理。那么, 在小儿静脉用药的护理中, 就应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 实施有效的安全护理措施, 减少安全隐患。
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护理后, 研究组患儿不良输液事件发生率为1.6%(4/250), 明显低于常规组的4.8%(12/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为96.4%(241/250), 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4%(211/2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小儿静脉用药存在的安全隐患非常多样化,在其临床护理中, 应当实施有效的安全护理措施, 才能降低不良输液事件发生率, 确保患儿输液安全, 提升家长的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