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契机
2018-10-26张兆霞
张兆霞
摘 要:数学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关于“数学思考”中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既要求数学课堂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还要求学生学习真正的数学,数学学习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课堂最终的归宿与落脚点,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谈几点教学感悟。
关键词:数学课堂;发展;思维能力;有效契机
一、课前准备阶段:巧妙设疑,激发思维动机
在新课开始阶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准备阶段,尚未进入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尽快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認识”时,刚开课我就出示三道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3+3+3+3+3+3,9+9+9+9,5+5+5+5+5+5+5,然后要求和学生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我很快说出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出题 “只要你们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不管有多少个加数,我都会很快算出结果,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都急于想知道速算的诀窍,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将以积极的态度、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探索,而且将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领悟,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知探索阶段:以纲促思,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数学新知结构形成的过程中,主动思维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主动思维能力较弱,如果不加以引导,小学生难以自动地展开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思纲要”,在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思维的平台,并要有明确的思维引领步骤,使学生在“导思纲要”的协助下,较好地展开自主思维活动,进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知探索的任务。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设计如下“导思纲要”:(1)做一做。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2)找一找。转化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3)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么求?然后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提供了思维模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应用阶段:以练促思,培养学生变式思维
数学思维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当学生通过探索初步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后,接着要进行巩固应用。巩固应用主要以练习的形式来展开,怎样在练习阶段促进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发展,教师要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下足功夫,在设计策略上可以采取层层深入的训练形式,从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拓展题,还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从而达到多道题的功效,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其计算方法和公式后,先让学生解决一道基本练习题:“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5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接着设计两组由浅入深、具有纵向和横向联系且学生力所能及的变式练习题:(第一组题)(1)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比长少一半,周长是多少厘米?(2)一个长方形,长10厘米,长是宽的2倍,周长是多少厘米?(第二组题)(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是10厘米,宽是多少厘米?(2)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宽是5厘米,长是多少厘米?让学生解决并总结出其计算方法:第一组题是根据题目条件的变化和问题要求运用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顺向思考解决,第二组题是根据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逆向思考解决(长方形宽=周长÷2-长,长方形长=周长÷2-宽)。通过这组变式练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回顾总结阶段:注重反思,培养学生概括思维
反思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想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使自己具有反思调控学习进程的意识和能力。回顾总结环节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这个环节学生已经经历了新知探究和巩固应用等阶段,已经具有了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此时如果引领学生进行回顾反思,对知识和方法进行一些梳理和总结,通过提炼和升华,使之具有可迁移的价值,则能够提高后续同类知识的学习力。数学知识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因此反思的主要任务就是抓内在联系沟通。由于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教师可设计有效的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反思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并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这将是一线数学教师长期的有意识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