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 打造魅力心理健康教育课
2018-10-26邬必花
邬必花
摘 要: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人们的共识,青春期健康教育更是势在必行。优化课堂教学,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尤其是青春期健康教育课变得更充实、更有效和更有魅力,已成为当前需要思考和共同探讨的迫切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的活力。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以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为例介绍了多媒体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媒体技术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青春期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令人棘手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它该做,也都知道它所面临和承担的“风险”。电脑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不受时空限制,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避免老师和学生的尴尬。下面就以青春期健康教育课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生动、鲜活地引入教学,激发了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有良好的开端,课堂教学引入就要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缺少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教学引入多以谈话、提问、口述等为主,形式单调、没有新鲜感,学生耳濡目睹,很难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电脑多媒体资源丰富,功能繁多、变现力强,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功能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课堂教学引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使教育引入突破狭小的空间,弥补了传统教学受时间、空间和语言表达的不足,为后续教学的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二、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突破重难点,避免了尴尬
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呈现方式灵活、新颖。用传统教学手段不好解决的内容,比如婴儿的出生、男孩女孩身体上的不同,生殖器官的结构和身体内部的生理活动,无法通过实验或观察实物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传统的教学就是借助语言描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没有直观认识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获得全面的认识。因此完成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往往又是学习的难点。降低学习难度,突破教学难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处理。选择多媒体教学使身体结构和生理过程直观地呈现,可以降低学习难度,所以这些内容,使用多媒体是首选。
例如《小孩是怎样出生的?》一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还没接触过生理知识,对于教学当中提到的一些术语,如子宫、精子、卵子等等不是很清楚,通过观看录像《婴儿的诞生》,既形象直观又生动具体,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一些生理术语,也省得老师费尽口舌进行解释,避免了师生交流中的种种尴尬,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破了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效果与课堂知识容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大大限制了课堂信息含量。电脑多媒体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和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心理健康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而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认知和情感交织在一起的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交流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环境,能产生一系列催人奋发的教育环境,能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的因素,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有声有色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通俗易懂的解说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如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就能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这样学生就能愉快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加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注入新的活力。恰当、巧妙地应用多媒体教学必定会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做到扬长避短,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3]郑慧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健康水平[J].小学德育,2001(15).
[4]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马颖峰.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