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A
2018-10-26达福有
达福有
摘 要:2016年,我的孩子五岁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开始变得不听话。出现了各种3~5岁孩子该有的叛逆。2016年机缘巧合,做了三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我对家长们说,这个班你们每个人只有一个孩子,我有36个孩子,这36个孩子属于我六年,你们的每一个孩子属于你们一辈子,我希望我们永远不要把彼此作为这36个孩子教育的底线,也就是说我永远不会对任何一位家长说如果这个孩子你再不抓紧,我也不管了。当然请你们也永远不要对我说,老师这个孩子我也没办法了,你看着办吧!我和你们共同努力,把这36个孩子培养成他们原本该有的样子,我特别理解家长向我反映学校里的乖乖女、听话boy在家里判若两人,我想帮助家长,也想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读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
关键词:关爱;赞赏;亲子关系;柔性的爱;刚性的爱;家校共育;权威
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家庭教育的方法也不相同。虽然教育方法不同,但原则是相同的。其中最有名的是美国家庭教育专家麦道卫博士整理出来的六项教育原则。因为这六项基本原则英文首字母都是A,所以又简称为“六A原则”。六A原则即:接纳、关爱、赞赏与欣赏、时间与理解、责任、权威。六A可以很好地实现家校教育的高效统一与组合。
一、接纳是必须的,是无条件的
1.接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二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接纳是向孩子表达你的爱,让他知道不论他行为如何、犯了多大的错误、有多大的失败,我们的爱永不离开。
2.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接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尽如人意,当你真正接纳了学生的不完美,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放下所有功利,采取完全只为学生终身发展有利的策略和方法。对于班级中那些特殊群体的孩子,他们的存在是全体师生的一种特殊缘分,这样的孩子能最大限度地挑战教师的师德,与这样的孩子相处,极大地考验独生子女的宽容之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基础。
二、关爱
在家庭里,婚姻关系必须大于亲子关系。原因有三点:如果亲子关系大于婚姻关系,孩子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夫妻关系高度亲密,给孩子安全感。孩子能形成积极向上、温暖的性情。所有的问题孩子都能从他的父母及家庭里找到原因。了解丈夫或妻子的第一需要,丈夫的第一需要:被尊重,被敬重,妻子的第一需要:被宠爱。但是事情往往是陷入了一种疯狂的循环中:不敬重,然后不宠爱。努力做给予者,不做接受者。我只做好我自己要做的,你不爱我也爱,你不给我也给。给予者不管你怎样,我先付出,和谐幸福。夫妻关系第一位。父母对孩子接纳度高。父母带孩子经常出去关心别人的需要。
三、家长的赞赏能给孩子自信,教师的欣赏能让学生有价值观
赞赏建立在接纳的基础上,合适的赞赏能帮助建立孩子的自信心,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同分享被赞赏的行为,进而引导孩子对其某项品格的赞赏,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无条件的爱。赞赏孩子是要赞品德,而尽量不要去赞成绩。
四、父母的有效陪伴与教师的理解让孩子更阳光、更包容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三岁之前父母尤其是母亲是不是陪伴孩子,决定了这个孩子今后走上社会以后会不会选择信任这个社会。在三岁之前如果母亲与孩子的分离时间长达三个月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亲子关系已经断裂。
陪伴一定是有效的,陪伴不是你拿着手机在消消乐,他在你的旁边玩积木,如果这样的话,陪伴孩子的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积木。做一些有趣的亲子互动,多带他去外面感受自然。
五、明确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实现真正的家校共建
爱是婚姻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责任是婚姻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承担对家庭、对孩子的责任,主动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在学校里,教师的责任是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督促并帮助他们做好该做的事。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懂得做人和学会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责任!充分发掘和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良好人格是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
六、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家长权威的基础,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是教师威信的保障
当孩子的行为偏离了规范,我们必须要引导、约束他。但孩子一时是不能领会的,他觉得被控制,不愿意,感到不理解,所以我们不能让他的痛苦左右我们的情绪,这时他最需要我们对他的帮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立在亲密关系基础上的约束才有权威;对孩子的权威,实际上是保护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要让孩子顺服家长,就必须先和他建立亲密关系,让他在家长这里能找到安全感,然后使出家长的权威,这样孩子一定是顺服家长,而不是顺从家长。
在互联网时代,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期。我们必须不断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学习力的提升不是仅仅增加阅读量就能实现的。我们的古人少识多智,我们的今人多识少智。只有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静下心来的思考,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侯继红.试论“互联网+”时代中小学家校共育[J].学周刊,2018(11).
[2]龙雨.小学家校沟通现状調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