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10-26王楠

新课程·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思考教学

王楠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文言文经典篇目,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品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但当今许多中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由此引发了对文言文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白话文的“母体”,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文言文由浅入深地将学生带进了一种文言氛围。通过学习文言文经典篇目,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品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同感。但遗憾的是,当今许多中学生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硬着头皮去学,为考试去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只关注词句释义,忽视了学生诵读

文言文距今时代久远,与现代文语言差距较大,很多学生感到生涩难懂,学习时比较吃力,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量时间花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渴望“字字解释,句句落实”,学生基本没有诵读的时间来形成文言语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为对文言文的学习只要死记硬背就行了,而不需要花时间朗读课文。

(二)只重视课文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喜欢按照现代文的教学方法对课文进行分析,把文质兼美的文章拆解得七零八落,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优美的文言语句中渗透的人文因素、情感因素被无情忽视,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三)只注重课内知识,忽视了课外拓展

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极其重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所学,费尽心思设计练习,精讲精练。这样做固然是提高了学生对课内知识的认知,但如果让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学生照样还是不明其义。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只关注了课内知识,却忽视了课内外之间的联系与拓展。

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所采取的策略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习之前,先将本课的重要字词句进行归纳,以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预习。这一做法既可以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其课下注释以及教辅资料,又可以让学生自觉地调动起已有的学习经验,在课堂上也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在已知知识点上。

(二)创设有趣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文言文对他们是非常有用的,这就要将文中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再教育。而好的导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情境,进入文本。

(三)重视文言诵读

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要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多种形式的诵读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础。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等,教师首先要进行范读,引领学生读顺文章,再通过自由读、分组读、竞赛读、男女生轮读、配乐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正如古人所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得多了,才能自然地掌握其中的含义。

2.加强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通过加强诵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就大致能够疏通文义,从而培养出一定的语感。这一点我有着很深的感受,七年级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较差,朗读时断断续续,更谈不上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朗读训练,到了九年级,一般的文言语段,很多学生读上几遍后,自己就基本能翻译了。如教学《陈涉世家》时,当读到“上使外将兵”时,他们会脱口而出“上使(之)外将兵”。这种阅读的功底,语感的形成就是坚持诵读练就出来的。

3.通过诵读积累名句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精华,都是以文言写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要在我们身上传承和发扬。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名句,都是中华精神的源泉,我们必须善于利用文言文,让学生在有效学习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而通过诵读来加强名句的理解和背诵也是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调动各种教学手段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讲究方法。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还是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通过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學生的语文实践机会。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借助多媒体图片、动画和音视频,重现几千年前的风俗风貌。还比如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去学习,边“玩”边“学”,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注意归纳积累

想要让学生获得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条小溪。在课前,教师头脑中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中也遇到过这个词语,比如《口技》中的“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还有《三峡》中的“哀转久绝”都有“绝”,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什么?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要让学生及时归纳,并且要学会总结,总结的多了,印象也就深刻了,学生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能力也就提高了。

总之,在注重文言文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落实的同时,我们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增强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张艳丽.高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思考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