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

2018-10-26李德琴付桂珍

当代医学 2018年27期
关键词:品管圈管控药品

李德琴,付桂珍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江西 九江 332000)

品管圈主要是指目的一致,工作场所及性质相近,且自愿参与者聚在一起形成的团队,针对与目的有关的活动主题,通过头脑风暴,多次讨论,结合实际情况,集思广益,确定活动详细计划及流程,并逐步完善,待反复确认、保证无纰漏后,落实岗位责任制,并严格执行计划,同时注意该计划对于团队内部,团队与外界沟通交流关键风险点,及时反馈,并对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品管圈计划更好完成;品管圈多用来解决团队共同面对的难题,通过提高员工主动性,加强其工作热情,有助于促使内部成员合作更具默契,工作流程更加优化,而工作效率更高。高危药品主要是指能够迅速作用于人体,一旦使用不当则很有可能伤害人体的一类药品,比如肌松药、高浓度电解质制剂、化疗药物及细胞毒化药物等,故需加强对高危药品的管理,避免出现安全隐患[1-2]。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高危药品分级管控措施实施阶段(观察阶段),在此阶段内将品管圈引入其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管理,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高危药品分级管控措施未实施阶段(对照阶段),分析两个时间段内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评分以及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评分,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高危药品分级管控措施实施阶段(观察阶段),在此阶段内将品管圈引入其中;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作为高危药品分级管控措施未实施阶段(对照阶段);两个阶段内参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共5例,均为女性,年龄30~55岁,年龄平均(41.46±7.76)岁,均为本科学历,工作年限均≥10年,主管护师4例,副主任护师1例;在院内另选择参与高危药品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评分调查护理人员共68例,年龄23~58岁,年龄平均(35.75±10.97)岁;工作年限不足3年者25例,4~8年者33例,>8年者10例;两个阶段内所有护理人员均未发生任何工作变动。

1.2 方法

1.2.1 建立本次研究品管圈管理小组,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 院内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组内成员为院内自愿参与品管圈活动的护理人员。每周召开1次例会,集思广益,确定本院高危药品管控过程中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检索阅读资料内容,通过多次集体会议讨论,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及会议记录进行详细分析总结以及综合性判断后,最终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制定合理干预方案,全方面提高本院高危药品管控质量”,并按照本次活动主题,按照时间、岗位及责任人员制定品管圈活动方案,使得组内成员深刻了解自身职责,品管圈活动细节,有助于降低各项目执行难度。

1.2.2 建立并完善本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方案,严格执行管理计划 结合高危药品目的及院内实际情况,建立本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方案,按照危险程度将院内高危药品分成5个级别,同时收集统计高危药品相关信息,比如生产厂家、药物名及商品名、规格用法用量、给药途径、适应证及不良事项、剂型及使用注意事项;将所有信息录入计算机,建立资料库,并与HIS系统相连,交换信息,标明使用高危药品的人员、科室以及等级等信息。同时设立专门高危药品储存间,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区分开,保证专人专柜专锁,并按照高危药品级别、使用频次进行摆放后,在醒目位置标明警示标志,同时使用信息及注意事项设立专门信息登记本,并放置在高危药品储存柜旁;通过电子及纸质两种途径保存高危药品使用信息,便于查阅,并规定不得随意更改使用信息及高危药品等级,如有必要更改信息,需保证至少2名副主任护师以上级别护理人员在场方可进行。

通过多次讨论,查阅相关文献,细化院内高危药品管理方案,并在完善过程中主要计划的可操作性、并尽量与院内实际情况相符;加强反馈机制,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使用高危药品需经至少2名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签字同意,并一同前往方可领取高危药品;待核查使用高危药品剂量、规格及使用患者信息、确认无误的情况下,高危药品管理人员方可同意发放药品,同时跟踪回访使用情况,比如患者是否出现由高危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配药及使用途径是否正确等;在使用时需在护理卡上标明高危药品,同时在药品标签上用红笔注明高危标识,而且需加强护士巡视,保证高危药品使用期间未出现任何由此引发的毒副作用。此外,在使用过程中明令禁止不具备独立值班能力、低年资护士及新入院护士不得独立完成高危药品配药及使用,并且规定高危药品储存、配制间限制人数及准入资格;规定高危药品、信息交接流程,避免出现差错。一旦发现高危药品储存、配制及使用期间任何纰漏,需立即停止高危药品使用,对患者给予针对性处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同时追根溯源,查阅相关信息,对出现差错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尽可能将高危药品不良事件危险程度降至最低。

1.2.3 培训及问卷调查

(1)提高圈员对高危药品相关知识了解程度 由圈长组织,圈员参与,利用交接班、业务学习等碎片时间或指定时间,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了解高危药品有效成分、规格、给药途径、使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应急处理预案、与高危药品配套使用仪器、使用方法及保养措施等,管理制度及交接制度等方面信息;同时观察并记录高危药品使用安全隐患,从高危药品入库、储存、发放、配置、使用、不良反应处理等诸多方面进行详细检查,比如高危药品储存不当、分级及标识不清、未施行专人专柜专锁管理、高危药品使用信息标准不详细、核查信息及领取药品人数及级别存在与管理制度不符等情况,按照差错情况调整培训内容,避免差错再次发生,规避安全隐患发生风险;尤其注意细节方面的管理,比如药品配置比例,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条码是否清晰,配套仪器是否能够正常使用,配药及使用期间所用的医疗器械质量是否过硬等。

(2)问卷调查 参与研究的圈员均为院内护理人员,在观察阶段末及对照阶段末分别接受高危药品相关知识了解情况考核,总分100分,提示分数越高,说明问卷调查的护理人员68例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掌握程度更高;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高危药品种类、药名及主要有效成分,规范使用方法,使用后毒副作用,注意事项及应急处理预案,高危药品使用配套仪器使用方法及保养基本知识,高危药品采购至入库,出库至发放药品,药品交待及技术操作相关制度及细节。

(3)高危药品管理评估方案 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护理人员组成管控小组,每个月定期及不定期检查,2016年度、2017年度分别检测38次、45次,从高危药品储存、药品使用、药品流通、信息管理、不良反应监测,共5个方面进行评估,单项满分20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高危药品管理情况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阶段高危药品管理评分(95.17±3.44)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9.35±7.90)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 3,P=0.000 0);观察阶段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知识了解评分(92.58±5.89)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5.55±9.35)分,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46 0,P=0.000 0),见表1。

表1 观察阶段及对照阶段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比较[分,(x±s)]

3 讨论

品管圈应用范围广泛,多用来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团体内部成员协作。将品管圈应用于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有利于提高服务品牌,具有良好的管理意义。美国上个世纪90年代初次提出高危药品概念,并于本世纪初将高危药品细化,需要注意的是高危药品目的并未一成不变,而是根据不良反应监测情况进行调整,并逐步扩充更新,故需加强管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降低医疗事故发生风险[3-4]。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民众对于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对医疗机构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意味着工作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进品管圈等先进工作管理方法,提高对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视程度,加强如高危药品等一旦使用不当很容易对患者产生伤害或引发严重不良后果等危险品的管理工作[5-6]。本次研究中观察阶段通过建立并完善高危药品目录,严格执行储存、院内领取使用等方面制度,同时加强院内培训及临床案例讲解,并制定统一警示标识,针对药名、外观相似药品分别管理,做好相关信息登记工作,避免出现差错;同时在检查过程中掌握风险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尽可能降低安全隐患发生风险[7-9]。本次研究中,观察阶段高危药品管理评分(单项及总分)、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管理知识了解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阶段(P<0.05);这表明观察阶段采用免疫检验质量管控措施实施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有助于加强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高危药品的了解程度,规避安全隐患的发生,有助于在满足临床需求的前提下,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猜你喜欢

品管圈管控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