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论角度解析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2018-10-26周世界孟庆楠
周世界,孟庆楠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一、引 言
语态(voice)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用以表明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动作关系。英语的语态分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两种。主动语态属于常见的(normal)、无标记(unmarked)的语法形式,其主语一般为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动语态出现的频率较少,常被归入有标记(marked)的语法形式之中,主语往往是动作的承受者。在语言交际中,对于同一命题的表述既可以用主动语态,也可以用被动语态,如:
The men respect Mary.
(1.a)
Mary is respected by the men.
(1.b)
从交际内容上看,(1.a)和(1.b)句均涉及the men, respect和Mary三个句子成分或句法片段(syntactic fragment),但两者的交际目的和信息焦点有很大不同:有标记的被动语态结构比无标记的主动语态结构更加注重某个信息焦点,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对于这一点,目前语法界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张道真认为“把句子由主动结构变为被动结构,可对原来的宾语加以强调,成为主语”[1]。按照这种说法,由主动语态的(1.a)句转化为被动语态的(1.b)句后,其目的主要是强调主语Mary。薄冰也提出了相同的看法:“当我们强调或侧重动作的承受者时”可采用被动语态[2]。持有这种观点的语法学家均主张使用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基本原则是:如果强调动作的执行者,用主动语态,如(1.a)句;如果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则用被动语态,如(1.b)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语法学家、英语教师及英语学习者继承了这一说法。
但是,另外一派语法学家认为:同一命题之所以采用被动语态而不用主动语态,是因为被动语态所强调或侧重的绝非是被动句的主语(动作接受者),而是强调或侧重由by等介词引导的施动者。章振邦指出,“……被动句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表意的需要,当施动者成为信息焦点的时候,便必须用by-agent把施动者表示出来,使施动者出现在句尾,即占据最受强调的位置”[3]。按照这种语言理论,(1.b)句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主语Mary,而是动作的施动者(the men)。在国外,Quirk等语法学家也印证了同样的观点[4]。
上述两种观点哪一种更具有说服力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被动语态的信息分布进行解析,以期解决被动语态的交际目的和功能问题:①被动语态的信息焦点;②长被动与短被动的信息特征;③be-被动与get-被动之间的信息差异;④被动语态的信息梯度分布。
二、被动语态的信息焦点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英语句子无论长短,至少有两个信息片段:始发点(onset)和焦点(focus)。始发点指言语双方所共享的已知信息片段,系统功能语法称之为主位(theme);焦点则指说话者想传递给听话者的新信息片段,又称述位(rheme)[5]118。各信息片断所承载的信息量大小不一:通常情况下,在句子的始发点(主位处)信息量最小,然后由小到大逐渐过渡到句子的末端,信息量达到最大值。信息传递遵循从主位到述位、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且信息量从小到大的原则称为“末端焦点原则(the principle of end focus)”。
末端焦点原则能确保说话者在呈现新的信息前首先提供足够的已知信息,保证听话者能清楚辨别和正确理解要点,同时又能做到信息焦点的呈现方式符合规范化的语言构架(framework)。
例如,在用my sister对(2.a)句进行模拟对话训练的过程中,国内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会给出(2.b)句的回答,且国内很多教材也认同这种做法:
Who wrote the book?
(2.a)
My sisterwrotethebook.
(2.b)
可以看出,在(2.b)答句中,斜体部分“wrote the book”重复了(2.a)问句中的成分,属于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部分,而“my sister”是(2.a)问句中未曾提及的新信息(new information)。(2.b)答句把新信息“my sister”置于已知信息“wrote the book”之前,形成“新信息→已知信息”的传递顺序,违反了“已知信息→新信息”传递的末端焦点原则。通常情况下,对(2.a)问句的回答一般采取被动语态形式:
The book/It was writtenbymysister.
(2.c)
在(2.c)答句中,已知信息(定冠词the或代词it可证实这一点)占据了句首主位的位置,在新信息“my sister”出现之前提供了必要的交际背景,所含信息量最小。位于(2.c)句中位置的谓语动词“was written”已由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其信息量明显高于主语部分。位于(2.c)句尾的“my sister”则是(2.a)问句中未曾提及的全新信息,它负载着(2.c)答句的信息焦点,具有最高的信息量。(在非正式问题中,为了凸显句末新信息的焦点特征,时常省略前面的已知信息,而形成by my sister或my sister的形式)。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同一个命题(或交际内容)采用主动语态还是被动语态,取决于动作的发出者(句子主语)和承受者(句子宾语)之间的相对信息承载量:如果动作的承受者比发出者的信息承载量大,则把承受者置于句末,采用主动语态;如果是强调动作的发出者,则把动作发出者置于句末,使其占据信息焦点的位置,从而形成被动语态。
三、长被动与短被动的信息特征
主动语态经过主语和宾语前后颠倒变成被动语态后,主动语态的主语变为被动语态中动词后面的施动者(by-agent)成分,从而占据信息焦点的位置,称作长被动(long passive);如果by-agent部分不出现在被动句中,则称为短被动(short passive)。长被动和短被动各自传递不同的信息焦点。
1.长被动的信息焦点
以简单句为例,长被动由以下三种主动句式转换而来:
①S-V-O;
②S-V-Oi-Od;
③S-V-O-C。
长被动保留了原主动语态句中的所有信息,同时也使总信息量产生了再分配:主动语态中信息量负荷最小的主语(agent)转化为被动语态的施动者(by-agent)后,占据了信息焦点的位置,被赋予了最大的信息量,而主动语态中原本信息量最大的宾语转化成被动语态中的主语后信息负荷量最小,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量变化
2.短被动的信息焦点
更多情况下,在由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过程中,因施动者不重要、不必说或无从知晓,或者说话者为了刻意强调动词发出的动作,而不是强调动作的发出者而故意省略施动者,从而形成由“subject+be V-ed”构成的短被动句,如:
The rabbit was killed.
(3.c)
与(3.b)句凸显by a hunter的情形不同,(3.c)句把was killed置于句末,占据了末端焦点信息的位置,说明说话者在刻意强调(3.c)句所传递的信息焦点:兔子是被猎杀的,而不是被毒死、淹死、饿死的,等等。
有时短被动所提供的信息可用来产生意想不到的语用效果。比如,某位老师用短被动语态跟学生说“Your assignments could not be graded.”而不用主动的“I did not finish grading your assignments.”或许是在掩盖“because I was watching FIFA” 的事实。
四、be-被动与 get-被动之间的信息差异
无论是长被动还是短被动,都分为be-型和get-型两种结构,它们传递的信息有明显的不同。
1.be-型被动的信息特征
be-型被动属于最常见、最主要的被动形式,具有无标记性特征,如:
She was married at 18.
(4)
(4)句使用“be+V-ed”构成的一般过去式,表达“她18岁结婚”的事实(a matter of truth)。如果把它归属到“消极语义←→中性语义←→积极语义”构成的连续语义轴(semantic continuum)中,(4)句既不体现消极语义,也不表达积极意义,而是传递出中性语义的信息。换句话讲,“She was married at 18.”不能体现“她18岁结婚”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仅仅表达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已。
如果让被动语态传递积极或消极的语义信息,除了使用词汇手段,如(5)句,还可以采用get-型被动语态形式,如(6)句。
After all, she was happily married at 18, and I was happily unmarried.
(5)
She got married at 18.
(6)
2.get-型被动的信息特征
与be-型被动不同,get-型被动主要强调主语而不是施动者,尤其强调事件对主语的影响,因此施动者通常不在get-型被动中出现。该种被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传递消极的信息,主要表达事件对主语不利、动作的实现比较困难或者对动作所持不赞成的态度。
比如对于(6)句而言,如果按照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判断,(6)句传递出“对主语(she)不利”的信息。本句不能简单地理解和翻译为“她18岁结婚”,这种译法混淆了与(4)句的区别,应该依据具体的语境,翻译为“她18岁被迫嫁人”或“她18岁违法结婚”等消极含义。
当然,如果法定婚龄规定为15周岁,(6)句“她18岁结婚”则蕴含着“困难”的语义,相当于“She got married at 38.”(她38岁终于嫁了出去。)
除此之外,get-型被动常常显露出对动作所持的不赞成态度,如:“How did she get married without her parents’ agreement?”显然意味着“She should have been married after her parents agreed.”
对于get-型被动所传递出的事件对主语不利、动作的实现比较困难或者对动作所持不赞成的态度等消极的语义含义,在语篇分析中也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例如,对于原文(7.a)及其译文(7.b)的处理[6]:
Before I slept, my three letters went into our ship’s office mail sack. They got mailed when we reached Tulagi Island.
(7.a)
睡觉前,我的这三封信都送进了船上的邮袋。我们抵达图拉吉岛后都寄了出去。
(7.b)
译者似乎忽视了(7.a)句中get-型被动结构所表达出的消极信息(此处表达困难),未能把传递“写信容易”的第一句和“寄信难”的第二句对比起来,该译文语篇性不强。笔者认为,把(7.a)句翻译为(7.c)句会更准确,同时也增强了译文的语篇性。
睡觉前,三封信都很轻易地投到船上的邮袋中。要寄出,却等我们抵达图拉吉岛之后。
(7.c)
3.be-被动和get-被动之间的信息差异
be-被动和get-被动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理解时一定要区别它们之间的语义、信息及分布差异。
首先,be-被动表达事实性的中性语义含义,而get-被动则重在表达事件对主语不利、动作的实现比较困难或者对动作所持不赞成的态度。
其次,在分不清用助动词be构成的被动语态究竟是正常的被动语态还是状态性被动语态时,可以很方便地使用get型被动语态来避免这种混淆。例如,对于The car was broken.是静态的含义还是动态的含义并不明确时,改用The car got broken.就没有这种歧义了。
最后,be-型被动和get-型被动在不同的语域中出现的频率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美国共时英语语料库(COCA)的每百万词次中,be-型被动出现6247次,而get-型被动仅为152次。而且,在口语、小说、杂志、报纸和学术文本中,be-型被动和get-型被动的具体分布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表1 be-型被动和get-型被动在COCA中的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be-被动在学术文体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如:Almost inevitably the issue had been caught up in a tangled web of local education politics. 其他依次为新闻、杂志、口语和小说文本。而get-被动却恰好相反,在口语文本中出现的频次最高,如:Many young people get caught up in crime. 其他依次是小说、杂志、新闻和学术文体。经卡方检验,be-被动和get-被动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χ2=326;P<0.001)。
五、被动语态的信息梯度分布
传统语法通常把下列所有例句都归类到被动语态中:
Odo’s biography was written by a monk.
(8)
This theory was hardly justified by facts.
(9)
Coal has been replaced by oil.
(10)
This problem can be solved in many ways.(11)
The car was broken with a stone.
(12)
They are interested in collecting old books.
(13)
By 1960, the tradition was well established.
(14)
Stitched boots are easily repaired and resoled.
(15)
如果仔细分析上述例句中动词的词义、功能及动词后by, with, in等不同介词所传递的信息,不难看出,它们大致呈现出三种不同梯度的被动语态[5]171:
①核心被动语态(central passive):(8)~(11);
②半被动语态(semi-passive):(12)~(13);
③假被动语态(pseudo-passive):(14)~(15)。
从核心被动语态开始,经过半被动语态,到假被动结构的过渡中,句子的被动性特征逐渐淡化和模糊。即使在核心被动结构的句子中,被动性特征也处于渐变的弱化过程中。下面分别详细陈述各种类型被动语态句所传递的信息。
1.核心被动语态
(8)句呈现出“subject+be V-ed+by-agent”的句法特征,其动作的发出者是具有生命的人,并存在一个明显对应的主动句“A monk wrote Odo’s biography.”体现出最大、最标准的被动信息,称为标准被动语态。
(9)句同样呈现出“subject+be V-ed+by-agent”的句法特征,且有一个对应的主动句“The results hardly justified this conclusion.”但与(8)句的不同之处在于,动作发出者不再是人,而是不具生命特征的物(品),其被动性特征及被动信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10)句虽然呈现出“subject+be V-ed+by-agent”的句法特征,但其对应两个不同的主动句:
Oil has replaced coal.
(10.a)
People have replaced coal with oil.
(10.b)
如果(10)句对应主动句(10.a),那么(10)句中的by-agent可被解释为行为的施动者;如果(10)句对应主动句(10.b),那么(10)句中的by-agent被解释为一种手段或工具,此时的by含义已逐渐趋向于with。(10)句的被动性特征和被动信息进一步弱化。
(11)句是最常见的短被动语态句,没有明确动作的发出者,难以确定对应的主动语态句,其被动性特征和被动信息趋向于核心被动的边缘。
2.半被动语态
(12)句和(13)句虽然具有“subject+be V-ed+prep.+N”的被动句法形态,但其谓语中的过去分词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特性。它们之所以具有动词的特征,是因为其对应的主动结构主要表达一种静态的含义:
A stone broke the car.
(12.a)
Collecting old books interested them.
(13.a)
它们之所以像形容词,是因为构成被动的助动词be不仅可由feel, seem等系动词替代,而且可由quite, much等来修饰。同时谓语动词后面的介词by由about, at, over, with等介词替代,不再呈现动作的施动者,而是表示目标、工具、刺激物等。这类被动句的被动性特征和被动信息较核心被动语态减少了很多,因此在句法学上称为半被动语态。
3.假被动语态
(14)句既不能转化为主动语态,也不能带施动者。它注重动词确立的状态,而不是动作本身。虽然在外表上符合“subject+be V-ed”被动语态最基本的结构,但其语义和功能几乎变为“主-系-表”结构的特征。
(15)句则完全是一个“主-系-表”结构句,尤其是句中的副词(easily)更能确定两个分词(repaired and resoled)的形容词特性。
该类被动句已经几乎失去了被动性特征和被动信息,在句法学上称为假被动语态。
六、结 语
综上所述,被动语态是基于主动语态、在末端焦点原则的支配下进行的信息再分配过程。由此可以证明,以章振邦、Quirk等为代表的语法学家对被动语态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
从信息论的角度解析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突破了传统语法只侧重研究被动语态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局限性,把句法结构、句子成分承载的信息及其语用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能帮助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被动语态所强调的句子成分,而且有助于其准确无误地理解被动语态句子的结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