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采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价值分析

2018-10-26宋庆召严明钧李润青

癌症进展 2018年10期
关键词:白细胞红细胞贫血

宋庆召,严明钧,李润青

1河南省信阳市中心血站,河南 信阳 464000

2信阳市中山医院检验科,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肿瘤发病率升高,老年肿瘤患者亦逐渐增加,高龄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功能储备力下降,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病变,对治疗的耐受能力差[1]。Caro等[2]对60篇提到了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水平或贫血状态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发现贫血会影响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其中肺癌患者的死亡相对风险增加19%,前列腺癌增加47%,淋巴瘤增加67%。在临床中,针对贫血、血容量下降等的患者,会采取成分输血的方式治疗。通过对患者采用针对性输血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输血治疗效果,对减少因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着积极意义。另有观点认为,贫血将导致肿瘤患者生存时间缩短[3]。采取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可减少高活性的氧自由基等对红细胞或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通过去除白细胞能够减少血液中白细胞以及白细胞氧化代谢产物,减少氧自由基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本研究分析老年肿瘤患者输血治疗采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信阳市中山医院治疗的老年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纳入标准:①均经过CT和(或)X线、B超等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肿瘤;②年龄>65岁;③均行肿瘤切除术。排除标准:①神志不清,无法正常沟通者;②生存期<3个月;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或伴有明显精神异常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0例患者,将选择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的4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选择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65~82岁,平均(77.91±6.16)岁;疾病类型:肺癌13例,胃癌10例,直肠癌7例,肝癌5例,乳腺癌6例,卵巢癌1例。观察组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68~86岁,平均(78.53±7.01)岁;疾病类型:肺癌18例,胃癌12例,直肠癌5例,肝癌5例,乳腺癌5例,卵巢癌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治疗期间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检查方案均具备知情权。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生素治疗。在两组患者输血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标准进行。对照组输血治疗输注悬浮红细胞,针对Hb<100 g/L的患者行常规交叉配血,配血完成之后输注悬浮红细胞。观察组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针对Hb<100 g/L的患者采用交叉配血,在完成配血后对患者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非溶血性发热、过敏、皮疹)、术后感染发生情况(肺炎、手术切口感染)及切口平均愈合时间。非溶血性发热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ELISA法检测等判断;针对过敏,分析患者是否出现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病、某些皮炎等过敏反应,判断其是否出现输血性过敏;观察患者皮肤表面是否出现隆起或发生水疱等作为皮疹的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90%(5/42),与观察组的10.42%(5/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2.2 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1例(2.38%),手术切口感染1例(2.38%),感染总发生率为4.76%;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肺炎1例(2.08%),手术切口感染1例(2.08%),感染总发生率为4.17%;两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7,P>0.05)。

2.3 切口平均愈合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4.87±2.11)d,长于观察组的(9.86±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0,P<0.05)。

3 讨论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而逐年显著增加,其中65岁及以上人群肿瘤的发病率比65岁以下人群高近10倍[4],这与老年肿瘤患者的生理特征及治疗的复杂性有关,因此如何更好地治疗老年肿瘤患者已经成为肿瘤学领域和老年病学领域共同关心的内容[5]。

现在肿瘤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明显提高,患者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明显增加,但与之不相称的是临床医师对肿瘤性贫血的诊断认识不足,对贫血的后果缺乏重视,对患者贫血早期干预带来的收益了解不足,导致临床上漏诊率高、检查率低、治疗率低[6]。特别是铂类化疗药物,可能损伤人体肾小管细胞,从而导致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7-8]。

徐雪峰和薛军[9]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50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状况,其中乳腺癌化疗前贫血发生率为32.0%,多为轻度贫血,化疗后贫血发生率明显升高,为88.8%,多为中度贫血。贫血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肿瘤类型、病理组织学亚型、肿瘤分期、是否合并感染等[10]。欧洲癌症贫血调查(European Cancer Anemia Survey,ECAS)对15 367例欧洲肿瘤患者进行了研究,以Hb<12 g/dl为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在各种实体瘤中,妇科肿瘤贫血发生率最高,为81%,其次为肺癌77%,其他肿瘤类型贫血发生率:淋巴瘤/骨髓瘤73%,胃肠系统肿瘤61%,乳腺癌62%,泌尿生殖系统肿瘤51%[11]。有研究表明,70%~75%的肺癌患者以及50%~75%正在接受单一或综合治疗的非骨髓来源的恶性肿瘤患者可能发生贫血[12]。

贫血导致患者疲乏、嗜睡、抑郁、呼吸困难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降低患者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下降可能是氧运输能力不足所致)。研究发现,实体瘤患者同步放化疗后血小板开始下降时间较早(平均5.2天),下降至最低值的时间(平均10.2天)较单纯化疗提前,且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最低值26.6×109/L)更明显[13]。更重要的是,贫血导致肿瘤乏氧,使肿瘤对放化疗的抵抗力增加,从而使治疗效果降低,间接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14]。

针对肿瘤患者的输血治疗,采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临床效果更好。本研究结果发现,对照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为4.76%,观察组术后感染总发生率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用于老年肿瘤患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会提高术后感染率。通过去除白细胞,还能减少高活性的氧自由基等对红细胞或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通过去除白细胞能够减少血液中白细胞以及白细胞氧化代谢产物,减少氧自由基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损伤。临床中已有很多研究发现通过降低库存血中的白细胞含量,可减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发生。本研究中,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90%,与观察组的10.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看出,去白细胞成分输血用于老年肿瘤患者不会提高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这是因为老年肿瘤患者被输注含有较多白细胞的血液,体内容易产生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引发患者免疫反应,导致患者出现发热、过敏等临床输血反应。这种异体不相合白细胞抗原的输注是引发老年肿瘤患者非溶血性发热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白细胞中含有的组胺、白三烯等物质也是引起老年肿瘤患者出现变态反应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对照组切口平均愈合时间为(14.87±2.11)d,长于观察组的(9.86±1.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老年肿瘤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加上接受化疗等治疗,出现感染的可能性较高,白细胞的凝集素作用会促使白细胞在血管内凝集,加重患者感染。另外未去除白细胞的输血治疗会产生免疫抑制,对于伤口的愈合有一定抑制作用,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针对血液制品的细胞病毒灭活技术并不是十分成熟,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去白细胞输血治疗。借助明显的临床价值,成分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了临床中输血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临床输血治疗的主要手段。综上所述,在针对老年肿瘤患者的输血治疗中,采用去白细胞成分输血临床价值明显,治疗时不会提高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率,但是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白细胞红细胞贫血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白细胞
高中牛物学红细胞知识总览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你对贫血知多少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中小学生贫血原因调查与分析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