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笔记词汇研究与《汉语大词典》编纂

2018-10-25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9期
关键词:埠头汉语大词典书证

孔 珍

(南京晓庄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南京 211171)

在以往编纂的大型辞书中,《汉语大词典》最具权威,自出版以来,驰誉学林。但是,由于时代、技术、当时学术水平的局限、辞书编纂理论的欠缺以及对词条的收集不够广泛等原因,致使《汉语大词典》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词条失收、词条释义有误、例子跨度太大、书证过晚、有的词条书证太少甚至没有书证等等。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开展,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当代大型辞书编纂提出了新的要求。明代笔记词汇研究,可以有效地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和补充提供帮助,为《汉语大词典》提供丰富的新词汇、新词义;增补释词的明代例证,提前书证的年代;也可以纠正《汉语大词典》中释义方面的一些错误,从而提高汉语大型辞书编纂的品质。

一、增补词条

《汉语大词典》收词达37万余条,已尽可能把各个时代的词语都收集齐全,但是,在阅读明代笔记文献时,我们发现仍有许多词语未被收录。

1.【隳夷】《菽园杂记·卷四》:“自是,也先乘胜入寇,隳夷障塞,驱掠人畜,攻陷州县,驯至逼近京师矣。”

按:隳,崩毁;毁坏。也作“隓”。《说文·阜部》:“隓,败城阜曰隓。”《广韵·支韵》:“隓,隳,俗。”《老子》第二十九章:“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河上公注:“隳,危也。”陆德明释文:“隳,毁也。”《吕氏春秋·顺说》:“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颈,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高诱注:“隳,坏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张铣注:“隳,废也。”

夷,铲平。《国语·晋语六》:“夷灶堙井,非退而何?”韦昭注:“夷,平也。”宋代岳珂《桯史》卷二:“田中有大畦焉,砥平而高,可播种石余,曰‘铜钉丘’。传者谓其地有休符,太史尝占之,以闻于朝,有诏夷铲。”

“隳夷”,同义连文,指毁坏,摧毁。其他文献中亦见用例。明代佚名《金陵玄观志》卷五:“然其因山以基,隘弗加辟,度址而构,(庳)以求称,不足以严事大神。况积日之久,腐桡隳夷,恬习以常,而瞻敬益衰。”王肃敏《策问六十首》第三十八:“问井田封建圣王公天下之大法。自秦人决裂阡陌,隳夷侯社,千有余年,卒不可复汉尝一建侯矣。”

《汉语大词典》未收“隳夷”一词,当补收。

2.【嚾哗】《客座赘语·卷六·好石》:“数百人绁而登舟,嚾哗动闾巷,比舟至大江马当山下,风涛汹涌,竟簸入江,百计取之,迄不能出。”

按:嚾,喧嚣;喧哗。《一切经音义》卷二十引《声类》:“嚾,呼也。”《集韵·桓韵》:“嚣,《说文》:‘呼也。’或作嚾。”《洪武正韵·寒韵》:“嚾,喧嚣貌。《荀子》:‘嚾嚾然不知其非也。’”《新唐书》列传第七十三:“承训谬言大破贼,告于朝,群臣皆贺,加检校尚书右仆射,籍子弟姻昵冒赏,而士不及,怨言嚾流。”《水东日记》:“书奏不报。伯中复上书,揭文安公与二公言合,同馆皆嚾然以为狂。”

嚾哗,喧哗;喧嚣。《汉语大词典》未收“嚾哗”一词,当补收。

3.【嬉娭】《客座赘语·卷六·尤六十》:“长日不出,则取径寸大麻绳十许丈,以指掐之寸寸断,以是为嬉娭。”

按:娭,嬉戏;玩乐。《说文·女部》:“娭,戏也。从女,矣声。”段玉裁注:“今之嬉字也,今嬉行而娭废矣。”《楚辞·招魂》:“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王逸注:“娭,戏也。”《汉书·礼乐志》:“神来晏娭,庶几是听。”颜师古注:“娭,戏也。”《汉书》司马相如《大人赋》:“使句芒其将行兮,吾欲往乎南娭。”宋代姜夔《铙歌吹曲·讴歌归》:“保家室兮长娭娱。”

嬉,嬉戏。《方言》卷十:“江、沅之间,戏或谓之嬉。”《广雅·释诂三》:“嬉,戏也。”

嬉娭,嬉戏;玩乐。《汉语大词典》未收“嬉娭”一词,当补收。

4.【苑马寺】《双槐岁钞·卷五·马政》:“山西、陕西、辽东,各设苑马寺,养以恩队军千余人。”

按:苑马寺,是明代在各地掌管设苑养马事宜的专门机构,掌国家牧马地、牧马人及马驹的繁衍。虽然《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苑马寺”,但此词在明代笔记文献中多见。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八·坐部考察》:“朝觐,自藩、臬下至苑马寺、上林苑监各署及各处土官衙门官吏各一员名,各赍须知文册,进京奏缴。惟市舶提举司例免。”明代陆容《菽园杂记·卷四》:“国初官马,养于各苑马寺各监苑而已。永乐中,始以官茶易和林等处马,养之民间,谓之茶马。”

苑马寺可省称为“苑马”。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二·方印分司》:“近日因人情厌薄,尽数革去,但属分巡及兵备兼摄,普天惟存平凉一苑马而已。”明代倪岳《青溪漫稿》卷十七:“我国家酌古今之宜以修马政,其所以养之于民而欲民力之不困,用之于兵而欲兵力之不弱。故有郡邑、苑马之职以分理于外,太仆、车驾之职以总治于内,而其所以择其人专其职,久其任而责其功者有攸在焉。”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纪胡义仆》:“(金峰)偶以小事忤江陵意,左迁贵州佥事,驻毕节,四年不转,即转不过以原官加苑马少卿,仍理毕节事耳。”

《汉语大词典》当补收“苑马寺”一词。

5.【戴恩】《万历野获编·卷十七·恩军》:“然是时,方以重典刑乱国,良民多坐微眚,隶斥籍,其戴恩者必无多。”

按:戴恩,感戴恩泽。“戴恩”一词,汉代已见。汉《曹全碑》:“农夫织妇,百工戴恩。”从唐代起,“戴恩”一词在文献中习见,唐代柳宗元《宣室志》:“傥获其生,不独戴恩而已,兼能假君禄,益君为将为相,且无难矣。”宋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一:“昔唐之太宗起自晋阳,奄有天下,征伐荒外,西破高昌,北擒颉利,可谓王者之师莫强乎天下也,而远思长久之计,如突厥稽首戴恩,常为北藩。”明代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三·忘怨感德》:“微翁,吾父安得改行善其后?盖戴恩十余年如一日也。”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戴恩”,收录与其构词理据相同的同义词“戴德”,清代陈梦雷《绝交书》:“不孝抵家,将军招至军前,恩礼有加,阁测其故,尚意为年兄偷扬之过,戴德不逞。”这可作为证明“戴恩”一词意义的旁证。

6.【赚坑】《丹铅总录·卷八·物用类·罟擭陷阱》:“罟擭,以罟为擭而挂之。陷阱,为阱如井以陷。罟擭以扃羂禽兽,今之扣网也。陷阱以陷坠禽兽,今之赚坑也。”

按:赚坑,同陷阱。为捕捉野兽或为擒敌而挖的坑穴,上面浮盖伪装物,踩在上面就掉到坑里。其他文献中亦见用例,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三十一》:“堡后天险墩,堡前观化墩,河东于襄台,河西制虏台,声势相望。然直北为敌贡坝,旧掘品字赚坑数百,中置锋刃、木签,口覆芭土以掩其形。”明代吕坤《救命书·遇变事宜》:“闻有声息之信,四城门内十数步间,挑拦路赚坑,阔五尺,深一丈。坑中铺板,钉以长钉;坑面钉席,覆以薄土。”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三》:“其后为天险墩,前为观化墩,东于襄台,西制卤台,声势相望。直北则为敌贡坝,旧掘品字赚坑数百,以防敌人侵扰。”

《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赚坑”一词,当补收。

二、修正释义

释义是辞书的生命,是辞书的灵魂。“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释义水平的高低永远是检验一部辞书编纂质量优劣的最根本的标准,是决定一部辞书能否长久生存的最关键的因素。”[1]总体上说,《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在目前已出的各种辞书中可称优秀,但是,不可避免地,《汉语大词典》在释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梭服】《留青日札·卷三十一·锁幅鸟》:“锁幅鸟,其羽细密,如衣幅锁紧,其毳织以为布,纹如纨绮,今名锁伏,《哈烈志》名曰梭服。”

按:梭服,指以鸟的细毛织成的布料,系少数民族或外国诸邦使用的服装面料。明清文献多见载咏。明代戴冠《濯缨亭笔记》卷九:“锁伏又名梭服,以鸟毳织成,纹如纨绮,出哈烈及满刺加国。撒哈刺亦以毳织之,蒙茸如毡毼,有红绿二色,西洋布幅广有至四五尺者,二种皆出海外,琐里锡兰山诸国。”方以智《通雅·衣服》:“《外国志》:答烈,古大宛也,有琐伏花球。洪州载织鸟毳为琐伏,又作锁袱,今实有琐服,自广舶来,今广州人亦能假之,似素纺绢而自起云,京师呼为琐附。”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一:“又满剌加、哈烈出锁袱,一名梭服,鸟毳为之,纹如纨绮。今闽中最多,价不甚髙,非羽纱羽缎比。”清代褚人获《坚瓠续集·卷四·梭服》:“西洋人以鸟毳毛染之,织成缎匹,光采夺目,虽垢腻亦莫入,名曰梭服。明初贡之天府,颁赐大臣,甚珍重也。”

“梭服”一词来源于国外,盖为音译。有几种不同的写法。亦名“琐伏”“琐服”“锁袱”“琐附”“梭福”“梭幅”“梭腹”等。明代马欢《瀛涯胜览·忽鲁谟厮国》:“各色梭幅、撒哈唎、毡氁、罗毡纱……皆有卖者。”明代费信《星槎胜览·忽鲁莫新国》:“其国……产有……梭腹、绒毯……”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之一:“琐服出哈烈国,鸟毳为之。一作梭服、琐服。”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卷二十五·羽毛段》:“琐伏、梭服、梭福。《一统志》:‘琐伏,一名梭服。鸟毳为之,纹如纨绮。’《朱泽民集》谓之梭福。”

《汉语大词典》收录“梭服”一词以及其同音异形词,但是对几种词形的解释却各不相同。《汉语大词典》释“梭服”:“用鸟的羽毛加工而成的织物。”[2]4卷1071《汉语大词典》释“锁袱”:“用鸟兽细毛制成的衣饰。”[2]11卷1368《汉语大词典》释“琐伏”:“亦作‘琐服’。亦作‘琐附’。用鸟毛织成的衣料。”[2]4卷614

从上述三个词形的解释看,《汉语大词典》释义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释义不确。从文献典籍可知,“梭服”乃“鸟毳为之,纹如纨绮”,因此,《汉语大词典》释义中的“鸟毛织成”和“鸟兽细毛制成”,皆不确,当改成“以鸟的细毛织成的布料”。(2)释义不统一。对于具有不同词形的同一个词语,其释义应该一致。(3)释义未能体现词语之间的联系。对于具有不同词形的词语,在对不同词形进行解释时应该提及其他词形。然而,《汉语大词典》对“梭服”“锁袱”“锁袱”的解释及例证皆未提及其他词形。对“琐伏”的解释只提及“琐服”“琐附”,未及其他。

2.【埠头】《丹铅总录·卷二·地理类·浦即步考》:“今人呼船侩曰埠头。”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埠头”一词,解释为:“(1)码头。明唐寅《松陵晚泊》诗:‘晚泊松陵系短篷,埠头灯火集船丛。’(2)船行。《儒林外史》第二三回:‘是做埠头的王汉家?’”[2]2卷1129第二个义项将“埠头”解释为“船行”,释义有误。

侩,本义指介绍买卖。《说文新附·人部》:“侩,合市也。”《后汉书·逢萌传》:“君公遭乱独不足,侩牛自隐。”李贤注:“侩,谓平会两家卖买之价。”后可知买卖双方的介绍人。《广韵·泰韵》:“侩,合市也。晋令:侩卖者皆当着巾。白帖頟言所侩卖及姓名,一足白履,一足黑履。”《集韵·夳韵》:“侩,合市人也。”《汉书·货殖传》:“子贷金钱千贯,节驵侩。”颜师古注:“侩者,合会二家交易者也。”

船侩,指在港口说合买卖双方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明代昌日干《存笥小草》卷六:“而肖承翰为刘家隔船侩,僦舟载米,船侩为政,牙用洒仓,糜费不经,皆批头与船侩共为奸利,而又何与于书手?且李先荣未至刘家隔也,又何从与肖承翰比而串之,其诬可知矣。”清代梁章巨《称谓录·卷二十八·埠头》:“韩愈《孔戣墓志》:‘蕃舶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字典》“步”通作“埠”,故人呼船侩为埠头以此。’”

埠头,同船侩,指在港口说合买卖双方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明清时期文献中习见此义项。明代陈龙正《几亭外书·卷四·己巳冬公送邑侯十议·一北运》:“本县粮役惟北运为烦,然三十年前粮长愿佥,此役近甚苦之,盖因埠头横索牙用,每船扣银四十两多者五十两,船户既受埠头之勒索,势不得不从粮长取偿用,是雇船之价数倍于前。”明代申时行《大明会典·卷一百六十四·刑部六·私充牙行埠头》:“凡城市乡村诸色牙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官给印信文簿,附写客商船户住贯、姓名、路引、字号、物货数目,每月赴官查照,私充者杖六十,所得牙钱入官。官牙埠头容隐者笞五十革去。”《清史稿·志九十六》:“然州县事剧役繁,必藉其力,不能尽革也。又定州县铺司及弓兵之制,禁止私役。禁人民私充牙行、埠头。”

由此可见,《汉语大词典》将“埠头”的第二个义项解释为“船行”,释义有误,当改为:“埠头,指在港口说合买卖双方交易并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

三、提前书证

《汉语大词典》存在词条书证滞后的问题,有些书证迟后的时间太长,使读者误以为这些词出现的年代很晚;有些书证不仅用了较后出的材料,而且材料本身是转述自不可靠的始见出处;有些词条由于误用了较后的书证,致使词条的释义发生了郑书燕说、甚至是南辕北辙的错误。[3]我们发现许多词语明代笔记中已经出现,而《汉语大词典》的例证却晚于明代,下面择要举例说明。

1.【足缠】《庚巳编·卷八·楚巫》:“王一日脱足缠,为风吹至庙。聪得之,谓其妻曰:‘衣食至矣。’杀鸭取其首,裹以足缠,铁钉钉之,置神座下,禁咒之。王登时足痛至废寝食,延群巫日夜祷祠,终不止。”

2.【驺舆】《玉堂丛语·行谊》:“李希颜足迹不涉城市。一日,藩司驺舆访公,途遇一老,枕袋侧卧,前驱蹴之,乃先生也。遂与班荆,倾囊以别。”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驺舆”,解释为:“驺舆,犹驺驾。”[2]12卷870指车驾。书证首引自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承事上司》:“旌节经临,驺舆按部。”书证晚,且为孤证。《汉语大词典订补》[4]1350将书证提前至明代,举明代焦竑《玉堂丛语》内容为证。除上述例证外,明代其他文献亦有用例,明代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凡衙门添设必有防兵,逻卒兵仗。驺舆、门旗、书记,孰非列名于册,孰非给饷于官,不养战兵而养厮役,冗费益烦,多官之害如此。”明代曹学佺《博趣斋稿·卷九·近体·过白桦岭》:“半日行难尽,髙低险复平。草深猜地软,雨罢觉云轻。空谷驺舆过,深林虎豹惊。山头聊纵目,万里一川明。”

3.【画题】《四友斋丛说·卷六·史二》:“荆山以为必当发兵,不然恐失事。众皆不敢异同,独晋溪不肯画题,曰:‘吾意以为兵不必发。我当别有一疏。’”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画题”,解释为:“画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认可。”[2]7卷1382此义项书证首引自清代袁枚《随园随笔·画题判行》:“今外省官行事曰判行,朝内官奏事曰画题。画题者,即着押之谓。”例晚,此义项明代已见。明代笔记中可见其用例。明代金日升《颂天胪笔·卷六·赠荫·朝审纪事》:“大司宼曰:‘画题了商量。’大中曰:‘商量了画题。’大司宼曰:‘如何商量?’”明代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十二·礼部一》:“李承勋亦赞之曰:‘是宜以两议上请,以俟宸断。群臣次第画题,臣亦画题,而退,自是不知礼官议奏云何。’”

4.【男妇】《菽园杂记·卷十五》:“六月六日,通州东门外讹言寇至,男妇奔走入城,跋涉水潦,多溺死者。”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男妇”一词,解释为:“男妇,男与女。”[2]7卷1307书证首引自清代戴名世《日本风土记》:“男妇皆跣足,仅曳一皮屐而已。”例晚。《〈汉语大词典〉书证探源》[5]217将“男妇”一词的始见用例提前至明代,书证引自明代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回:“七载蒙千岁教训抚字,长幼皆知忠孝,妇女皆知贞洁,化行俗美,大小居民,不拘男妇,无不感激千岁洪恩。”《封神演义》为明代中晚期作品,其实,在此之前,“男妇”已见于明代成化年间的笔记《菽园杂记》中。明代其他笔记中亦见用例,明代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卷十七》:“诸所设粥处,约日并举,凡以饥来者,无论本处邻境军民男妇老幼口多寡,均粥给济。”其他文献中亦有用例,明代安遇时《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十卷:“次日,府尹升堂,叫城中男女老幼俱要虔诚斋戒,沐浴赍香,跟我叩谒城隍庙三朝。府尹具疏祷于案前。城隍见府尹带领男妇老幼诚心斋戒,又郑宗孔生平正大,鬼伏神钦,乃将蛇精害事情,一一陈奏。”此处“男女老幼”与“男妇老幼”对照,可证“男妇”即指男女。

5.【獧捷】《玉镜新谭·卷一·原始》:“内相爱其獧捷,足堪任使,挟充火者,随入内禁。”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獧捷”一词,解释为:“獧捷,灵巧敏捷。”[2]5卷112书证首引自清代昭槤《啸亭杂录·顾总河》:“(顾琮)所统河上卒,教以兵法技艺,皆獧捷英俊少年。”例证晚,“獧捷”一词明代已见,明代笔记中有其用例。明代张瀚《松窗梦语·卷八·两粤纪》:“且以彼己之势言之,彼有五长:重利轻生,一也;獧捷惯战,二也;狡猾顽憸,三也;据海为势,素习波涛,四也;结连内外,声息预闻,五也。”明代张萱《西园闻见录·卷七十四·兵部二十三》:“李惟聪,字自愚,河南县人。成化乙酉乡试,历官山东按察副使,生而异状,硕首,丰背,厚面,腰腹方阔,身长七尺,力举千斤,望之屹屹然,跃马击剑,獧捷如侠士,性质气猛,趋义若奔甘,淡服,勤避污如不及。”

6.【磁瓦】《戒庵老人漫笔·卷一·男子生产》:“嘉靖四年正月内,(孔方)肚腹时加搅痛,至二十四日,谷道出血不止,二十六日巳时产下一包,当即晕倒。妻沈氏惊异,随将磁瓦划开看,有一男子小躯在内,身长一尺,发长二寸,耳目口鼻俱全。”

按:《汉语大词典》收录“磁瓦”,解释为:“磁瓦,瓷器的碎片。”[2]7卷1083书证首引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一回:“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不用给他们吃。”《汉语大词典订补》指出“磁瓦”已见于明代[4]908,举明代海瑞《胡胜荣人命参语》例句为证:“后用磁瓦刮之,头颅硬处红去无迹,至于缝痕松糙骨红迹则存。”明代笔记《戒庵老人漫笔》中亦见此词用例,亦可证该词明代已见。

《汉语大词典》是一部具有十二卷本的皇皇巨著,然而,其编纂却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再加上书成之于众手,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因此,对《汉语大词典》进行纠谬及补正,使之在今后修订再版时能够得以完善,确是必要的。文中针对《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条目失收、释义有误和书证过晚等问题,运用明代笔记中的文献资料,分别选取一些条目加以匡补,为《汉语大词典》的修订编纂提供了参考,也为汉语史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埠头汉语大词典书证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故乡的埠头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远去的河埠头(散文)
从现存最早话本新词新义看《汉语大词典》晚收的词条及义项
评《〈汉语大词典〉研究》
敦煌碑刻文书词汇与《汉语大词典》释义缺失例举
《汉语大词典》现代书证失误及其影响——以《围城》书证为例